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九隆神话是我国西南地区古哀牢夷的著名神话。九隆神话中"诸兄共推九隆为王"与"哀牢山下有一夫一妇,复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的记载透露出哀牢夷"贵小"的继嗣制与特殊的婚姻形态——伙婚制有关。除伙婚制外,哀牢夷的"贵小"习俗与野合婚、抢婚等婚姻形态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访妻婚这种起源于日本母系氏族下的“一夫多妻”制婚姻习俗在日本历史上延续了上千年。然而,正是这种源于以女性为主体地位的古老婚俗,随着日本社会父权制特征的日益明显,逐步为统治者所利用,并最终转变成以男性为主体,女性为客体的婚姻形态。本文正是通过对紫式部《源氏物语》的研究,论证了男权社会下访妻婚习俗的这一质变。  相似文献   

3.
秦国婚姻制度包括王室嫡庶妻等级婚制和庶民一夫一妻婚制。前者发轫于春秋,形成于战国秦惠文君称王之后。特点有三:一是秦王室虽然实行嫡庶妻等级婚制,但继承君位的往往不是嫡长子;二是秦君庶妻之子一旦为王,其母即可尊为太后,不受出身贵贱,班次高低的影响;三是秦国太后生活淫乱,贞节观念淡薄。后者是商鞅运用国家政权和法律的强制力量,拆散大家庭而形成的。特点有四:其一,庶民婚制一般只能构建父母妻子型和夫妻子型两种家庭形态,而不能构建父母兄弟妻子型大家庭;其二,秦可能有婚姻缔结要经官府认可的规定;其三,秦有弃妻登记的法律规定;其四,秦律禁止夫妻关系淫乱。  相似文献   

4.
"内婚制"为部族内的"同姓相婚"。春秋时期,宋国贵族虽然仍有实行超出五服之外的内婚制的传统,但国君阶层的婚姻形式并不限于内婚制,内婚制的比重已微乎其微,并且至春秋末年时已经被外婚制取代。而贵族中卿大夫阶层,内婚制的习俗仍很严重,这可从史料中很少发现有与他国贵族或本国异姓贵族通婚的事实得到证明。宋国内婚制是殷周两种婚姻制度对立的产物,也是殷周两种文化形态、生活形态交融斗争时期所反映出来的一种畸形婚姻形态。  相似文献   

5.
婚姻是人类自身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当人类迈出动物界门槛,开始社会生活的同时,就开始对自身繁衍的婚姻形式逐渐形成种种社会规范和禁忌。而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婚姻形态又制约和规定着不同的血缘集团结构,并与一定的血缘集团形态相对应。因此,婚姻不仅具有生物学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文化人类学和历史学的意义。在日本,平安时代贵族婚姻门第等级观念的主导作用下实行访妻婚的婚姻形式,严重地影响日本贵族的婚姻观,而访妻婚成为了日本婚姻制度中一种独特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招赘婚是一种非礼制的婚姻形态,是一夫一妻制婚姻的一种补充形式.本文主要论述清代陕南地区招赘婚的类型、分布特点,并从自然地理因素、经济发展状况及人口构成等方面探究该地区盛行招赘婚的原因,以期加深对该地区的风俗文化诸方面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期在传统婚制存在且占主流的同时,又出现了许多异于传统婚制的婚姻现象。其主体是同姓媵制,同姓不婚制和有丧不婚制;但随着大国争霸的政治需要及社会制度的变革,又出现了许多与传统婚制相悖的婚姻现象:异姓媵、同姓婚、有丧可婚、贞操观念淡薄但已出现萌芽。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中国农村,婚居地包括从夫居和从妻居两类,从夫居占绝对的主流,从妻居十分罕见,且招婿婚姻是从妻居的惟一形式。21世纪以来,J村婚居模式发生了新变化:招婿式婚姻激增;家庭策略式从妻居涌现。婚居模式的这些新变化是农村婚姻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村民对婚姻收益的理性权衡,宗族文化和性别观念的生动反映。这种变化打破了农村从夫居为主流、从妻居少见的传统格局,使得从妻居逐渐成为较为普遍的婚居模式。  相似文献   

9.
东晋南朝士族盛行门第婚姻,国婚是此时门阀士族婚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婚在东晋南朝的流变则充分说明了门第等级婚姻及身份内婚制的灭亡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鲜卑族入主中原后,深受汉文化影响,但是,其婚姻制度却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认为,鲜卑族群婚制是以同姓为婚、收继婚、媵制为典型特征的,并且长期普遍地保存了这一婚姻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11.
无效婚姻制度是我国修订后的《婚姻法》新增设的一项制度,它填补了我国婚姻立法的一个空白,是对我国婚姻立法的重大发展,也是我国婚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它不仅完善了我国婚姻法理论,有利于婚姻法向民法典的回归,而且为人民法院审理违法婚姻案件提供了审判依据。但是,新婚姻法对于无效婚姻制度立法方面的设计还存在一些缺陷,所以对无效婚姻制度的内容、无效婚姻的确认、无效婚姻的法律后果进行深入的剖析,对于当前的司法实践及其婚姻立法相关内容的完善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广泛,主题丰富,从多方面反映了周代社会面貌。其中反映婚姻礼俗的作品,展示了婚姻制度发展的历史痕迹。文章从内婚制、先从妇居制、媵婚制、收继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海南黎族早在解放前已实现了一夫一妻制,但原始的族外群婚仍顽固地残存着,并在不同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黎族地区普遍盛行的“放寮”习俗,便是这种族外群婚残余的典型表现。在阐述“放寮”婚姻基本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其与永宁阿注婚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违法婚姻是当前我国婚姻家庭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本文针对我国的违法婚姻现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无效婚姻进行必要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掌握和实施新婚姻法。  相似文献   

15.
原始社会的婚姻形态虽然在考古中很少反映,但从文献资料和民族学及传说,我们可以从杂婚、血族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几个阶段来粗略认识原始社会的婚姻形态。  相似文献   

16.
论无效婚姻制度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慧莉 《梧州学院学报》2007,17(4):47-49,54
2001年修改后的婚姻法增加了无效婚姻制度,填补了以往婚姻法律规范中关于无效婚姻制度的空白.与无效婚姻有关的各种法律制度,是保证结婚的各种条件和程序付诸实施的必要手段,是结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大多将无效婚姻制度作为婚姻成立制度的一部分加以明确规定.我国现存无效婚姻制度虽然对我国的婚姻法律制度起到很重要的补充作用,但仍然有不足之处需要完善.该文就无效婚姻制度的现行规定以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鉴于我国事实婚姻立法现状的不足,我国应立法规范事实婚姻制度,明确事实婚姻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建立事实婚姻自动转正制度和婚姻监督制度等,以加强对妇女、儿童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无效婚姻制度是结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规范公民的结婚行为,保护当事人及子女利益,促使公民建立合法婚姻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我国大陆地区关于无效婚姻的法律规定,借鉴外国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大陆地区的实际,提出了一些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人类婚姻制度、习俗很早就在民间歌谣中有所反映了。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曾经历了原始群婚、血缘群婚、亚血缘群婚、对偶婚等形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实行了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制。就《诗经》而言,就有三分之二的诗篇是反映婚姻问题的。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到当时婚俗的一个侧面以及婚姻制度,同时也展示了婚姻制度发展历史痕迹。试从内婚制、先从妇居制、媵婚制、收继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与内地相比,在结婚概念、婚约制度、婚姻形式、结婚要件、婚姻登记等方面港澳的规定都各具特色。澳门规定了婚约制度,认可事实婚姻;港澳均规定已满16周岁又不足成年年龄的人可在一定条件下缔结婚姻,并在结婚登记中设立了相应的司法救济程序;香港建立了拟结婚制度、临终婚姻制度;澳门则具有从临时批示到最终批示的婚姻登记程序以及紧急结婚制度。这些规定对内地婚姻法的完善均有较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