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8 毫秒
1.
哲学家萨特认为,福克纳的文学作品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作品多角度的叙事方式,陌生化的形式都是为了创造出一个荒诞、破碎的世界,与存在主义表达的虚无观念不谋而合。文章试图从存在主义哲学视角来分析《我弥留之际》中荒谬、虚无的世界以及人物的怪诞,并从虚无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人物荒诞的选择这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存在主义思想,从而指出人堕落的思想、自私的选择和自我的封闭必然导致自我的毁灭。  相似文献   

2.
史蒂文斯诗歌揭示存在与虚无是共生的,体悟虚无是人生选择自由的前提;揭露了现实世界的荒诞性,表现出以荒谬对荒谬的人生态度;表达了对宗教的质疑及对自由选择信仰和命运的向往。这些思想与存在主义存在高度一致性。但史蒂文斯并没有因此陷入悲观主义,反而超越了存在主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贝娄从人与金钱关系的异化现象出发,揭示了整个世界的荒诞、畸形和错乱。同时.以大量笔墨描述了现代人对其存在的暧昧性多余性的自觉以及厌烦心态、死亡恐惧等一系列痛苦而虚无的存在体验,体现了存在主义关于“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这一基本命题。  相似文献   

4.
自发的哲学家气质和苦难经历把史铁生引向存在主义,使他与之共鸣并深受影响。存在主义对史铁生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于: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深刻领悟;对人的荒诞处境的深切体验;面向荒诞和虚无进行勇敢抗争。存在主义促进了史铁生对人生思考的深度,存在主义借助史铁生被广大读所理解。  相似文献   

5.
高敏  范钦林 《现代语文》2009,(12):106-107
《兄弟》实际上是一部探讨人类存在境遇与存在价值的作品,其中对于世界荒诞、人生虚无的表现与察视,是它与存在主义的相合之处。但是作者不仅停留于对荒诞的表现,以靡靡之音敲响对世界的警钟。关于存在的价值探究与意义追寻,对人间温暖饱含深情的咏叹与固守,才是作者真正的用意所在,也是这部小说真正的深刻与出彩之处。  相似文献   

6.
《黑暗的心脏》的存在主义主题--荒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黑暗的心脏》中,康拉德通过景物、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人类的荒诞经历。生活是荒诞的,人本身也是荒诞的。也许死亡能消除荒诞,但荒诞只是破坏了人们的所有计划,使人陷入虚无之中。可以这样作结论,康拉德和存在主义者对社会和个人的荒诞的处理源自于纷杂冷漠世界的反面经验。康拉德认为人在一个充满外部约束的天生悲剧的世界中是荒诞的。存在主义者也同样意识到了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7.
李婷 《考试周刊》2012,(89):14-15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硬汉形象创作的典范。但其实本作品同样适用于存在主义角度的批评方法。从存在主义角度出发,《老人与海》中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满足了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诞的和自由选择的存在主义基本元素.同时也应和了存在主义文学家要求对环境塑造的鲜活性及文学家对于自身心境理念的一种解读和诠释。尽管人们对于存在主义大多持不同见解.认为会引入虚无主义.但《老人与海》体现出来的存在主义的晚期变化,即创作中既存在悲观、孤独、荒芜.又在虚无中试图重建信仰以支撑人继续生存的意义。所以海明威体现的不是存在主义的矛盾性理解,而是在为存在主义中的虚无理念和无目标的自我选择寻找或开辟一个崭新的解决方法。借助《老人与海》中主人公桑地亚哥的探索,具有存在主义风格的《老人与海》变得更具人情味和人道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8.
获曼布克奖小说《大海》通篇弥漫着存在和死亡主题,作者班维尔通过小说表现了其向生而生与向死而生的存在主义哲学思考,旨在引导人们挣脱虚无感和缺失感的束缚,在这个充满荒诞性和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挣脱虚无、感悟死亡、寻找精神家园,坚持积极的自由选择,坚持本真生存,实现自我的生存价值,赋予存在以本质。  相似文献   

9.
爱伦·坡"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思想虽然无法获得加缪等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认同,但其艺术创作的多维性使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他所处的时代。《人群中的人》是爱伦·坡最具现代意识的作品,凸显了爱伦·坡对转型期人类社会精神危机的关注,开启了近现代荒诞叙事之先河。小说以隐喻式的城市书写揭示了现代社会生活的虚无荒诞,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我关系的异化,即异化的城市生活场景、虚无的个体身份认同与荒诞的个体生存意识。爱伦·坡对城市人群孤独、虚无的内心世界的描绘,对叙述者与追逐对象追踪动机的探寻,是对社会转型期城市化给游荡者(包括坡本人)带来的空虚与孤寂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0.
存在主义主要研究人类和现实存在及存在环境的关系。一方面,它主张"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诞的,人类的存在是异化而虚无的;另一方面,它积极地鼓励人类在这种困境里做出自由选择来赋予存在之意义。作为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生活在存在主义盛行的时期,读者有理由相信他深受存在主义的影响。本文从存在主义的视野来阐释和体现他的文学思想和文学作品中含有的存在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11.
存在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与自由,认为人生活在无意义的宇宙中,人的存在本身毫无意义,但在存在的基础上,人可以进行不断地自我造就,从而获得丰富多彩的生活.阿贝尔·加缪的短篇小说《来客》从存在先于本质、偶然荒诞、自由选择、人与人的关系四个方面体现了存在主义理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海上扁舟》是斯蒂芬·克莱恩的巅峰之作,篇幅虽小,但包含了丰富的哲理性思考。小说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探寻克莱恩关于人类自身生存状况的探索。以船上四个社会背景和地位不同的人共同在汹涌的大海上与海浪搏击来隐喻人类自身生存的现状。人类生存的世界是一个荒诞、虚无和不确定的世界,为了给自身的生存赋予一种实际的意义,人类不得不在荒诞和虚无中进行积极的选择,在这种选择中体现人性力量的强大。  相似文献   

13.
大江的代表作《个人的体验》描写了人生的悲剧性以及对其的超越,刻画了“生存的荒诞感、存在的虚无和人类对命运的抗争”,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受到了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同时又广泛吸收日本的文学精神而加以超越,形成了他独特的“日本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14.
哈代战争诗歌没有直接描述战争场面的血腥和屠戮,而是独树一帜,把焦点放在了对战争本身的荒诞性和人的存在价值命题的思考之上,因此,具有鲜明的存在主义特点。哈代与生命存在哲学有不解之缘,并在其战争诗歌中从战争的荒诞和人的困惑,人的异化性,个人主体性和自由选择,以及如何诗意的栖居等方面,探讨了人类在战争面前的存在主义命题。哈代的存在主义哲思并非单纯的虚无主义,而是充满乐观主义色彩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5.
散文诗《野草》集中浓缩着鲁迅的哲学思想,与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思维的律动上有着某种"对话性",但其中更不乏鲁迅式"存在主义哲学"的存在。通过对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作整体性的回顾与阐释后,不难从中找到它与鲁迅思想模式下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共通性——人类存在的"虚无—价值"命题。而《野草》正是从体认虚无、搏击虚无、超越虚无三个方面对鲁迅思想模式下的存在主义哲学进行了含蓄而深刻的阐释。在这一思维律动过程中,挖掘出属于鲁迅式的"存在主义哲学因子",从而完成对鲁迅《野草》哲学审美的巡礼过程。  相似文献   

16.
从美学角度看,《等待戈多》突破传统美学的基本原则,以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揭示现代西方社会人存在的虚无与绝望。这部看似不和谐的荒诞剧,却以荒诞的形式直喻荒诞的内容,以荒诞的主题展示真实的人生,达到形式与内容、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统一,体现出不和谐中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故事新编》体现了鲁迅存在主义的生存体验,小说渗透、张扬着荒诞感,它折射出了鲁迅晚年的思想和生命状态。它以"故"事"新"编的叙述方式和戏谑化的诗学语言形态,消解了上古神话英雄与文化圣贤的神性,以行为的悖谬性展现了世俗化的生存困境,昭示了"人"的神话的破灭。鲁迅借助写作救赎心灵危机,但更体验到心灵的虚无与绝望。  相似文献   

18.
存在主义是20世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哲学流派。它认为世界是荒谬与虚无的。面对这样的世界,人有能力而且应当在对荒谬的抗争中创造自己的意义世界。文章将从存在主义这一视角入手,揭示存在主义主题在海明威小说中的发展轨迹和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9.
轩袁祺 《文教资料》2010,(19):18-20
当代新写实女作家方方的创作始终以人的生命和生存为中心。代表作《风景》通过对社会底层狭窄生存空间和传统伦理崩溃的展示,绘制了一幅艰难的生存图景。方方通过作品中人性、亲情的瓦解,呈示了一个令人绝望的荒谬世界。方方致力于从"人"与"他人"、"环境"的复杂关系中,探讨人存在的悲剧性体验。本文通过对方方《风景》的分析,探讨方方小说中的存在主义因素。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层面——个体生命的虚无与荒谬,自我选择的可能性及需要承担的后果,人和他人、世界之间的关系,指出方方小说的存在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0.
《围城》对存在的荒诞性的刻画与思考,带有鲜明的存在主义色彩.存在主义哲学曾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形成一股热潮,这对作家钱钟书的观念和创作思想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无可避免地使《围城》打上了存在主义的印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