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乒乓世界》2012,(11):25-25
刘凤岩主任人好,人品也好。他作为乒羽中心主任,始终对我们每一个教练和队员都特别关心。这种关心有时候是从一个领导的角度,但平时我们像朋友似的。我跟刘主任说过一句话,我说:“主任,你现在是我领导,等你退休以后就是我大哥。”  相似文献   

2.
马林 《乒乓世界》2005,(10):17-17
自从国梁当了主教练,孔令辉就是我们的队长.也是整个队伍的核心。现在队里小孩都管他叫“辉哥”.虽然我年龄比他小,可是我们共同战斗的时间太长了.特别熟.所以我还一直叫他“小辉”.我感觉小辉是一个非常讲义气的人.也很开朗。在打球上.他的战术头脑和经验同样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相似文献   

3.
《乒乓世界》2009,(1):70-70
2008年底的国家队教练员竞聘,由于孔令辉参与竞聘女队主教练,引起了舆论界的广泛关注,也有一些朋友向我求证各种各样的猜测。事实上,孔令辉事先就跟我交流过,告诉我他想竞聘女队主教练。在我来看,孔令辉有这方面的要求,来竞争女队主教练是件好事。我想每一位中国乒乓球女队的教练可能都会有这个想法,只是更含蓄一些,没有表现出来。在北京奥运会的周期里,我和孔令辉之间的合作,以及与其他教练的配合都非常默契。孔令辉是一个老运动员,当教练员的时间不长,我也很希望能够把我当教练的经验都传给他,希望他能更快进步,将来能够挑起中国乒乓球队的重任。  相似文献   

4.
肖战 《乒乓世界》2007,(2):76-77
我是200S年3月接手的陈记,当时他已经在04年的奥运会上获得了男双冠军,而在我开始带他的时候,他正处于从高潮到低潮的一个阶段,当时他的队内成绩比较差,两次队内大循环都是打到了后三名。接手陈王己对我来说是个挑战,对于这样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运动员,我能否改变他目前的状态,能否让他再次突破,这的确是一种压力。但是我看到了陈圮的希望,我觉得通过两个人的努力,陈圮可以真正地成长起来,他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乒乓世界》2008,(7):22-23
《乒乓世界》孔指导是个很严厉的教练吗? 郭跃:去年世乒赛前他对我非常严,无论场上、场下。但比赛打完后。他没有那么严地管我.但场上还是很严肃的。我觉得这个方法对我来讲非常适合,他越严,我反弹的力度也就越大因为我可能就去想一些办法。其实我希望他平时对我越严越好。  相似文献   

6.
邓呆呆 《当代体育》2014,(10):96-96
爱你,是因为你太强,恨你,也是因为你太强。我从来都不是你的球迷,甚至有些讨厌你,即便你各种数据和荣誉拿了个遍,是这个星球最强的篮球运动员,联盟第一人,但2008年看球的我早已把自己的热爱和支持都给了你一生的宿敌——皮尔斯和他的凯尔特人。  相似文献   

7.
前些天我去清华参加一个小型的电竞活动,有一个观众,也是《电子竞技》的一个读者在现场认出了我,活动后我跟他在清华操场边聊了一会,谈话的内容让我思考了很多。这是一个在高中时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学生,但在来北京读书后思想上受到了各方面的冲击,尤其是受周围同学影响学会了打网络游戏,但他的自制能力还不错,没有让自己陷进去。后来喜欢上了魔  相似文献   

8.
房学峰 《乒乓世界》2012,(11):18-23
所有体育记者都有过办采访证、“开路条”的经历,假如你和管事n的人没有交情的话,那么这样的经历几乎就只能是同一个版本:忐忑不安甚至战战兢兢地走向管事,脸上挤出点儿勉强的如沐春风。再以恳求的口吻小心翼翼地提出采访需求…… 当我第一次“客串”体育记者的时候,认识的第一位“体育界人士”就是时任国家体委训练局办公室主任的刘凤岩——储备好忐忑不安、小心翼翼和如沭春风之后,我刚提出自己的采访需求,他就热情而诚恳地和我攀谈起来——体育界官员给我的第一印象。不是衙门似的而是朋友似的。 现在想来,我之所以决定彻底转型为体育记者,应该和这个“第一次接触”有相当的关系:我从事体育报道的时间有多长,认识刘凤岩的时间就有多长。  相似文献   

9.
刘国梁 《乒乓世界》2014,(11):36-37
我见到了最差的许昕 对于许昕在亚运会中的表现,我是这么总结的:结果非常好——他团体和单打都承担了绝对主力的任务,也都拿了冠军;过程非常差——他在团体和单打中的表现让我非常不满意。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反过来又说,他在状态这么不好的时候,能打出这样的成绩,说明他还是有过人之处,比如他的心理素质和纠缠的能力很强,这方面应该给予肯定,但这不是我想要的许昕。  相似文献   

10.
我与大卫·贝克汉姆相当熟悉,我非常喜欢他。他是个好人,当然,他也是一名非常棒的球员。 英格兰足球的蒸蒸  相似文献   

11.
HOLD住正能量     
赵卫星 《乒乓世界》2013,(8):154-154
我在队里工作了七个年头,从2009年5月份开始学打球。现已退休的乒羽中心刘凤岩主任说过一句自谦的话,“自己是外行”。我就是这样一个乒乓球外行,但作为一个业余球迷和队伍服务人员,我谈起这些年工作和学球的体会,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12.
郭博士,您好!我有一个困惑,希望能够得到你的指点:我和丈夫结婚2年,学习和生活中都像好朋友一样互相帮助,在工作上也愿意给对方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但是,相比之下,我的能力更强一些,我给他的建议更多一些,对他的关心和照顾也更多一些,这使得他在工作和生活上都非常依赖我,但我渐渐都发现这样似乎并不是非常好,毕竟他是个男人,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也需要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但是看到他那么辛苦,我又忍不住总想给他些建议。帮还是不帮,我该怎么办?秋日枫叶秋日枫叶,您好!你在论坛上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想不少妻子都曾遇到过。非常能够体会你对…  相似文献   

13.
乒乓圈     
《乒乓世界》2006,(11):8-9
2006年10月12日,在国家乒乓球队教练述职和竞聘会议上,乒羽中心主任刘凤岩向国家队教练和全国各省市主教练正式宣布,陆元盛出任乒羽中心主任助理职务(正处级)。刘凤岩还同时宣布了国家队新的队委会班子。按着国家体育总局的有关要求,队委会由刘凤岩亲自挂帅。其他5名成员是:原乒羽中心乒乓球一部部长李玉环、国家队领队黄飚、男队主教练刘国梁、女队主教练施之皓和资深教练李晓东。新上任不久的乒羽中心副主任李振国也在这次会议上亮相。  相似文献   

14.
《乒乓世界》2007,(7):I0017-I0017
WH2008:我认为马琳、王励勤、王皓是最有可能入选的三个人。无论从技术还是心理上来说,他们应该都是最成熟、最棒的。大力年龄虽然大点儿,但是他的体能非常好,这也为他的入选和在赛场上的表现奠定了基础;马琳经验丰富,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极强是他入选的砝码;而王皓正处在高峰期,冲劲非常大,稳定性也比以往有了明显提高。再从赛制上来说。他们配合双打成绩也不错,所以我还是看好他们。  相似文献   

15.
《乒乓世界》2013,(7):47-47
第一次参加世乒赛,我只有混双一个项目,一开始我听说可能是和邱贻可配对,我们年纪差不多,在国家队一起长大,也能聊得来,感觉比较容易沟通。后来搭档突然换成了王励勤,这时候我的压力一下就来了。我都没有王励勤的电话号码,现要到他的手机号给他发信息,我问他知道不知道混双配对的事,他回:看了名单,知道了。我说要多向他学习,客气了一下,他回:我在国外打比赛,回国再说。  相似文献   

16.
师徒十年     
李隼带三个队员参加过四届奥运会,他说最难的是2000年,王楠打了好几场要输的球,都是拼着打。“我自己也什么都不’瞳,就靠着冲劲儿,感觉自己也是在拼命一样。”那时候他带王楠四年整。2004年,又到了张怡宁非常难的时候,2000年奥运会没报上名对她打击很大,  相似文献   

17.
《乒乓世界》2013,(7):46-46
在封闭训练期间,乔指导(乔晓卫)对我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我没打过世乒赛,参加公开赛都很少,也不知道上场后自己能打成什么样,所以练习得非常刻苦。但是我没给自己定目标,孔指导跟我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在世乒赛上每赢一场球都是一个进步。  相似文献   

18.
成尹之 《乒乓世界》2012,(12):86-86
谨以此文,献给王皓一我的英雄。2012年的12月1日将是他29岁的生日。从我知晓这个名字到此刻,一眨眼就快十年了。我是个挺没时间观念的人。十年有多长?大概就是从小学到大学,整个青春的长度吧。想想我用了这二十年来近一半的时间来追随一个人,支持一个人,以一个人为信仰,这应该是迄今为止最让我骄傲的事。记得2004年后那会儿,他还在为第一个单项世界冠军拼搏,看他的比赛总是让我揪着心,握着拳头默念着:不要失误,不要失误。他总是过于依赖他的反手,直板横拉固然在当时独步天下,可是没有正手强有力的支撑也难以挥洒自如。到后来,越来越成熟的他,反手的弧线更加漂亮,正手可以退到中远台相持多板,就算面对马龙这种超级正手也丝毫不落下风。慢慢地,我学会享受看他比赛——连救7、8个赛点,虽有心惊肉跳却也可化险为夷。  相似文献   

19.
《乒乓世界》2012,(12):4-4
上期反馈:德厚流光,不仅是刘凤岩主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中国广大乒乓球工作者的真实缩影。他们用自己的辛勤付出为理想打拼,他们用自己的出色成绩诠释了工作的价值。正是有了这么多关心乒乓球发展的人们的勤奋工作和关心支持,中国乒乓球才能长盛不衰。我想说,乒乓球工作者真的不容易。所以我真心地祝愿中国乒乓球能够继续辉煌,期待国乒将士能够继续为国争光!  相似文献   

20.
杨雷 《乒乓世界》2013,(3):143-143
第85天,他出远海,终于捕到了一条比他的小船还长的马林鱼,足有1500磅。大鱼不慌不忙地游着,鱼、船和人都跟着缓缓地漂流。四个钟头以后,那条大鱼照旧拖着小船向无边浩渺的海面款款游去。老头儿拉住背在脊梁上的钓丝。他想:“我拿它没办法,它拿我也没办法。”然而他可怜这条鱼:它真了不起,真稀奇。“我和它谁也没有个帮手。鱼啊,我到死也要跟你在一起。”这是海明威的著作《老人与海》当中的一个片段,就在该书出版的几十年后,书中的“老人”走出小说,走近我们的身边,他就是“到死也要与乒乓球在一起”的乒坛常青树佩尔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