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20-121
奥地利-美国物理学家赫斯(Hess,Victor Francis,1883—1964)(邮票H20a)1883年6月24日出生在奥地利东南部德斯坦区的一个书香之家,父母姐妹全是很有素养的音乐家,他的姐姐曾因弹得一手好钢琴而被选人皇宫。赫斯1906年在格拉茨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曾在维也纳科学院工作多年,1920年才接受聘请到格拉茨大学任教授。但是很快他又暂时离开那里,去美国果了两年。  相似文献   

2.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08-109
德国化学家哈伯(Haber,Fritz,1868—1934)年轻时曾在他父亲的药材商行里工作的尝试失败后,像费希尔^F9N一样,他发现自己更喜欢的是化学。他在柏林大学霍夫曼(Hofmann,August Wilhelm von,1818-1892,德国化学家)的指导下攻读化学,他23岁时取得了该领域中的博士学位。1898年受聘为柏林附近的达莱姆大学教授(邮票H1a,邮票H1b和邮票H1e)。  相似文献   

3.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204-206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Roentgen,Wilhelm Konrad,1845—1923)(邮票R13a)的母亲是荷兰人。3岁时,跟随母亲迁居到荷兰的阿珀尔多恩城,在那里上学(他因嘲笑一位教师而被一所学校除名)。1865年考入瑞士苏黎世工艺学院机械工程系,随热力学家克劳修斯(Clausius,Rudolf Julius Emmanuel,1822—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学习,后又当了孔特(Kundt,August Adolph Eduard Eberhard,1839—1894年,德国物理学家)的门生。孔特教他学过物理,他便决定以物理作为他的事业。他在1869年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当了孔特的助手。孔特接受了德国的聘请,伦琴便跟他去了德国,在物理学许多分科中扎扎实实地工作着。  相似文献   

4.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27-127
荷兰物理学家卡麦林-翁纳斯(Kamerlingh-Onnes,Heike,1853—1926)(邮票K1a)早年在家乡念书,1870年进入格罗宁根大学学习。1871年去海德堡,在本生耶。和基尔霍夫^K11两位导师指导下学习。他返回格罗宁根攻读博士学位(于1879年因提出地球自转的新证明而获得)。1882年起任莱顿大学实验物理学教授。他在该校建了一个低温实验室,向新的低温进发,从而使莱顿大学成为世界著名的低温研究中心。卡麦林一翁纳斯也被称为“低温物理学之父”。  相似文献   

5.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215-216
荷兰物理学家范德瓦尔斯(van der Waals,Johannes Diederik,1837—1923)(邮票V3a和V3b)1837年11月23日生于莱顿,他虽于1862年进入莱顿大学,但他主要还是靠自学成才。1873年他的论文《论液态和气态的连续性》首次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并因此获得了博士学位,为他一生的研究定下了基调。1877年,他被任命为阿姆斯特丹大学物理学教授,在那里干了30年才退休。  相似文献   

6.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30-32
英国生物化学家克里克(Crick,Francis Harry Compton,1916—2004)(邮票C25a)曾在伦敦的大学学习,并继而于1953年在剑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二次大战期间,他作为一位物理学家在战地工作,当时他从事雷达和地雷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220-220
美国生物化学家沃森(Watson,James Dewey,1928-)(邮票W6a)是一个神童,在无线电方面显得极有才能,他在15岁时就进芝加哥大学学习,1947年毕业。1950年,他在印第安纳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本打算研究鸟学,但马勒(Muller,Hermann Joseph,1890-1967,美国生物化学家)来到学校后,就使他的注意力转向生物化学和遗传学问题。  相似文献   

8.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54-155
法国-俄国微生物学家梅契尼科夫(Mechnikov,llya Ilich,1845-1916)(邮票M12a)是俄罗斯皇家禁卫军军官的儿子,曾经受过帝国所能提供的最高级(当然也不太多)的教育,在哈尔科夫大学毕业后赴德国留学深造。西博尔德(Siebold,Karl Theodor Ernst von,1804—1885,德国动物学家)曾经是他的老师。  相似文献   

9.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211-212
波美拉尼亚在历史上大部分的时间是属于德国的(曾是民主德国的一部分)。在瑞典化学家舍勒(Scheele,Carl Wilhelm,1742—1786)(邮票S7a)诞生的时候它属于瑞典,由于那个国家在上一世纪参加了“30年战争”。因此从家世来看舍勒可以认为是德国人,他经常用德文写作。但是他所有成熟的工作是在瑞典做的,故一般认为他是一位瑞典化学家。  相似文献   

10.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22-124
美国天文学家哈勃(Hubble,Edwin Powell,1889—1953)(邮票H31a)在芝加哥大学学习时,受天文学家海耳^H3启发开始对天文学发生兴趣。他在该校时即已获数学和天文学的校内学位;但毕业后却前往英国牛津大学学习法律,1913年在美国肯塔基州开业当律师。后来,他终于集中精力研究天文学,并返回芝加哥大学,在该校设于威斯康星州的叶凯士天文台工作。在获得天文学哲学博士学位和从军参战在法国服役以后,他便开始在威尔逊天文台(现属海耳^H3天文台)专心研究河外星系并做出新发现。他在那里可以使用254cm(100英寸)望远镜,并在那里度过他的余年。  相似文献   

11.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67-177
1不幸的童年 英国大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牛顿(Newton,Sir Issac,1642—1727)(邮票N8a),这个许多人认为是有史以来的最伟大的天才,幼年时却颇为不幸。他是个遗腹子(未出生,父亲就死了),又是早产儿,他出生那年(1642年),刚好伽里略^G3去世,并差点儿天亡。3年后母亲改嫁,把他留给了外祖父母(继父在他还上小学的时候死去)。在学校里,牛顿是个古怪、孤僻的孩子,喜欢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做风筝、日晷、滴漏之类的器物。他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但并不显得特别聪明。10来岁时,他在学习上好像还相当迟钝,后来却明显地超过了班上的小霸王——是班里学习的第1名。  相似文献   

12.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91-192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Pavlov,Ivan Petrovich,1849—1936)(邮票P9a)出生于一个乡村牧师的家庭,曾学过神学,他起初所受的教育是要他很好地继承这种家庭传统。然而,在神学院上学时,他读到了达尔文跳的《物种起源》,觉得他应该献身的是自然科学而非宗教事业。于是在1870年离开神学院进入圣彼得堡大学物理一数学系,在门捷列夫^M14和布特列洛夫踮。指导下学习自然科学,重点是生理学。1875年毕业后进人外科医学院(后来的军事医学院),立志从事理论医学研究,并在那里的鲍特金研究室工作。1883年他在圣彼得堡军事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884年到1886年去德国和法国进修,  相似文献   

13.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228-229
中国工程师詹天佑(Zhan Tian—You,1861-1919)(邮票Z8a),字眷诚,原籍安徽省婺源县(今江西省),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1872年,年仅11岁的詹天佑赴香港,考入容闳(1828—1912,中国教育家)主持的幼童出洋官费预备班。次年秋,他作为近代第一批中国留学生之一,到达美国。经过补习外语,于1876年春考入美国纽海文中学,1878年夏毕业。同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攻读铁路工程专业,1881年夏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同年回国。在福建船政局水师学堂学习驾驶。1882年毕业后被派到福建水师旗舰“扬武”号上任驾驶员。参加1884年中法马尾海战,表现英勇沉着。  相似文献   

14.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217-217
俄国植物学家瓦维诺夫(Vavilov,Nikolay lvanovich,1887—1943)(邮票VSa)是一个鞋厂主的儿子,1911年毕业于莫斯科农学院,1913年去英国在贝特森(Bateson,William,1861-1926,英国生物学家)手下做研究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返回俄国(他因视力有毛病未应征入伍)。  相似文献   

15.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12-113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Heisenberg,Werner Karl,1901—1976)(邮票Hga和邮票Hgb)1901年12月5日出生于德国维尔茨堡,他的父亲是史学教授,专门研究东罗马帝国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海森堡正值少年,但他跟一般循规蹈矩的小学究们大不一样,曾在慕尼黑街上与其他少年多次殴斗。以后,他又热衷于滑雪和登山运动,喜爱大自然的广阔天地。尽管如此,他最强烈的兴趣还是在科学方面。  相似文献   

16.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25-126
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Huygens,Christiaan,1629-1695)(邮票H33a),出生于海牙。父亲是大臣和诗人,与笛卡尔^D19。等学界名流交往甚密。惠更斯自幼聪慧,13岁时自制一台车床,表现出很强的动手能力。1645-1647年在莱顿大学学习法律与数学,1647-1649年转入布雷达学院深造。在阿基米德舢。等人著作以及笛卡尔^D19。等人直接影响下,致力于力学、光学、天文学及数学的研究。他善于把科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结合起来,透彻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摆钟的发明、天文仪器的设计、弹性体碰撞和光的波动理论等方面都有突出成就。1663年他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第一个外国会员,1666年刚成立的法国皇家科学院选他为院士。惠更斯体弱多病,一心致力于科学事业,终身未婚。1695年7月8日在海牙逝世。  相似文献   

17.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93-196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Planck,Max Karl Ernst Ludwig,1858—1947)(邮票P16a),出生于基尔。1867年,其父(民法学教授)应慕尼黑大学的聘请任教,从而举家迁往慕尼黑。普朗克幼年在那里接受初等教育。这时他的数学才能就已显示出来,为此他以感激的心情回忆他的老师缪勒尔。普朗克早在童年时期就表现了出众的音乐才能,他是一名优秀的钢琴和风琴演奏者。古典哲学,由于它语法严密、寓意深刻,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普朗克大体上准备攻读数学或音乐,甚至古典哲学。关于自己到底攻读什么最好,  相似文献   

18.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223-224
中国地理学家和探险家徐霞客(Xu Xia—Ke,1586-1641)(邮票X3a),名宏祖,字振之,号霞客,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县)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隐居学者,家中经济富裕,藏书丰富。徐霞客自幼好学,尤其是喜欢看历史、游记、探险记一类的书籍,并且深深被这些书籍所吸引,所感染,使他对祖国的壮丽河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无限的热爱,并且萌发了遍游五岳的志愿。  相似文献   

19.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1-14
瑞典化学家阿里纽斯(Arrhenius,SventeAugust,1859—1927)(邮票A20a)幼时是个神童(3岁时就自学),在智力上大大超过同龄儿童。他上课时感到枯燥无味,常常同教师争论。高中毕业时,他是班上最年轻、最聪明的学生,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1876年,当他进入乌普萨拉大学后,就开始研究电是怎样通过溶液的,这是从戴维那个时代起将近一百年来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18-119
德国物理学家赫兹(Hertz,Heinrich Rudolf,1857—1894)(邮票H18a和邮票H18b),他的父亲是一个犹太律师,后任参议员,家庭富有。赫兹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对实验的兴趣,12岁时便有了木工工具和工作台,以后又有了车床,常常用以制作简单的实验仪器。1876年人德国累斯顿工学院学习工程,由于对自然科学的爱好,转人慕尼黑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第二年又转入柏林大学,在赫姆霍兹^H10和基尔霍夫^K11指导下学习并进行研究工作。1880年他以纯理论性工作的《旋转导体电磁感应》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又留在该校两年,成为赫姆霍兹^H10的助手。他终生和赫姆霍兹^H10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可惜赫兹寿命不长,由于慢性血中毒,在久病之后不满37岁便去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