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新历史主义批评在西方学界崛起的背景是后现代主义,它对后现代理论既有批评方法论的沿袭也有理论论本体的反叛。正是在与各种后学理论的交锋中,新历史主义明确了文化诗学的学术理想。从文化诗学的批评方法论和理论旨趣两方面,对新历史主义与后现代理论的话语关系作出适当清理,是正确理解新历史主义话语特征的前提条件,也是文化诗学的谱系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2.
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英美文论界的新兴批评理论,新历史主义是在当代语境下对历史文本重新进行文化阐释和政治解读的阅读诗学。中西方学界对新历史主义的研究也呈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本文以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为研究个案,在回顾新历史批评发展历程的同时,总体把握中西方学界对新历史主义的研究现状,重新把握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先锋派、寻根文学和新写实文学等汇聚而成的“新历史小说”的创作活动以及“重写文学史”的文学批评运动,都与新历史主义保持着某种精神上同气相求的亲缘性和方法策略上彼此彰显的通约性。新历史主义的历史世界是抹去了具体时间标示的生活世界,这种叙事正好提供了一个远离现实,而又不为意识形态中心完全识别排斥的话语空间。新历史主义小说隐含着对特定政治文化的回避,不过这种回避其实是隐晦地表达了他们的自我救赎与文化救赎。  相似文献   

4.
所谓新历史主义是美英左派学者东山再起,重建历史主义以制衡文学化偏差的一种激进的理论思潮。它于70年代末初露锋芒,1982年该学派先驱斯蒂芬·格林布莱特为《文学类型》学刊撰写集体宣言,定称新历史主义,开始崛起。作为一种批评方法,新历史主义强调对文学文本实施政治、经济、社会综合治理,以获得大文化批评视野,集文学、历史、政治,经济与符号研究于一体,带有鲜明的“后理论”难以通约性质。新历史主义是美国新生左倾理论界在西方马克思  相似文献   

5.
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历史主义,自上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已经经历了近30个年头,其一度在中国掀起了新历史主义研究的热潮,至今仍对中国的学术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此背后所彰显出的是其巨大的理论优势和话语空间,这里试图着眼于新历史主义理论优势和当代意义的梳理和挖掘,进而辩证思考当下学术界对它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对西方近代文化中"历史主义"的崇尚,使中国文学史理论建设和史纂实践在二十世纪初叶便完成了现代转型,并初步获得了现代性品格。同样是对"历史主义"的过分倚重,又使我们的文学史研究在刚刚跨入二十一世纪之际,便深陷一种难以为继的发展困境,失却了其独立性品格。百年文学史观念的演化经历了进化论文学史观、实用主义文学史观、唯物论文学史观这样三个阶段。其中均贯穿着"历史主义"这样一条主线。目前文学史研究所面临的危机,从根本上讲,是"历史主义"的危机。文学史研究的出路,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在"历史主义"的规范、标准和惯例体系之外,构建一个以"经典主义"文学史观为主导、以文学自身进化观念为核心的文学史系统。  相似文献   

7.
互文性理论本身涵盖了许多重大的文学问题,其涉及的层面十分广阔,是当今最流行而又使用最混乱的文学批评.新历史主义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文化和文学界.在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中逐渐形成“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本文力求给新历史主义找准定位,并结合新历史主义批评在中国的应用,对我国新时期文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探讨国内学界在新历史主义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新旧历史主义简单的被理解成两种截然对立的历史观;在文学研究领域,对新历史主义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出现的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理论源认识不一等。本文主要从新历史主义与旧历史主义的理论分野来分析新旧两种历史观;疏理新历史主义和新历史主义小说在理论渊源上的关系;另外,力图从新历史主义的方法论角度对建国后文革文学的研究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新历史主义学派是当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它形成于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是历史主义学派的继续和发展.1969年在美国伊利诺斯州厄巴那召开的科学哲学讨论会是新历史主义形成的起点.在这次学术讨论会上,以库恩和费耶阿本德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学派受到许多人的批判,而美国科学哲学家夏佩尔提出的"信息域"理论得到许多哲学家的赞许.这样,使原先一些赞同库恩观点的科学哲学家开始转向批判库恩和费耶阿本德,从而逐渐形成了新历史主义学派.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新历史主义等西方当代文论为参照,讨论了文学史写作中的种种方法和理论问题。通过梳理当代理论对“文学”、“历史”和“文学史”等概念内涵的辨析,本文试图论证,任何文学史写作都是在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下的一种想象性的话语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1.
新历史主义小说及其新历史观对中国世纪末文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新历史主义小说一开始便以反叛历史、挑战思维、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世界社会文化思潮和中国社会文化思潮。新历史观有中国式的外生资源,即非文学性思想资源,就是指新时期以来政治意识形态的空前生态化。新历史观也有西方式的外生资源,即20世纪6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当代性转换和后现代语言观下文学语言的解放以及语言对历史的重新叙述。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先生虽以文学家及文艺批评家著称,但其在史学思想领域也颇有创见。他针对诗、史联系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诗具史笔"与"史蕴诗心"。钱氏这一诗、史联系理论同西方新历史主义"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理论相比照,不难发现钱氏历史诗学思想实质即在坚持"诗、史有别"的前提下融通文学与历史,进而强调文学与历史间的"互涉"。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小说基本是在西方新历史主义冲击下的一场文本"狂欢"。进入新世纪,以《明朝那些事儿》为代表的新历史小说取得巨大成功,它们为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开拓了文学的发展空间。但这些所谓的新历史小说在写作上存在着消解历史、游戏人生的不严肃态度,丧失了文学的纯粹性,在很大程度上沦为市场经济的附庸品。  相似文献   

14.
把握马克思与历史主义问题的关系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一条新路径.历史唯物主义从自然与历史的有限统一、结构与历史的辩证统一成功地战胜了历史主义研究方法的困境.历史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观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克服历史主义困境,也不仅仅是在方法论层面,历史唯物主义通过诉诸于人的实践活动的"有限目的论"解决了历史主义不得不"假手于上帝"的困境,从而解决了历史主义关于历史意义的根基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历史主义批评以一种新的主观历史观取代了旧历史主义的客观历史观,将历史置于可以进行主观阐释的地位,主张文学批评应在文化的背景下实现历史与文学、文化与文学的"双向度"的重塑与对话,与后结构主义尤其与解构主义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论既有其长处,又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部"民族秘史"的新历史主义小说,《白鹿原》颠覆了以往小说写历史的"元历史"理念,实践起一种"第三种真实"的史诗品格,其文化历史感的把握比较到位,然而其人物历史感的形塑却留有很多"空洞化"意识缺位的遗憾。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历史观的形成有着中国式的内生资源,即指纯文学性资源。在先锋文学家手中,文学语言真正地成为了书写和审美对象本身,语言与意义之间出现了任意性,而新历史主义观念对总体性历史的质疑传统主要来源于伤痕文学和寻根文学对个体人的关注和民间世界的人文意识的发现和再书写。  相似文献   

18.
新历史主义把文本写作、阅读、传播看作是受历史决定并影响历史的文化活动形式,它努力还原文学文本最初的历史境遇,同时受制于特定历史时代的意识形态并保持鲜明的文体意识,它发展了“文化诗学”观并不断形成“新历史诗学”。它促使中国批评界对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进行改造和整合,创作上的影响主要是民间情结的显露与文体虚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新历史主义历史观设定历史并非为过去发生史实的真实性记录,述史者的主观个人偏见会影响对过去的再现,所谓历史文本不过是权力的"谎言"。历史是人类用来记录族群共同记忆的符号文本,有着符号共同的通性,可以用来说谎。把历史符号还原到符号表意通讯行为过程中去考察,它的非真实来源有:主体间性是不诚之基;符号语境导致编解码不一;而符号表意固有的复杂性是内部诱因;符号的中介与渠道也会影响到符解的真值。符号学揭示了历史记忆的谎言功能,为理解新历史主义历史观打开了一条新的渠道。  相似文献   

20.
不同于作为文学批评方法论的美国新历史主义 ,中国新历史主义小说以循环论史观为指导 ,旨在颠覆表现于十七年小说中的阶级论和社会进步史观 ,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背景。由于新历史主义小说既未摆脱观念先导的表现模式 ,所立足的观念又违背了历史本真 ,所以 ,它与十七年小说相比 ,更加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