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 ,侧面描写是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色。罗敷是一个美貌的农家采桑女 ,如果只采用正面描写 ,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在这首诗里 ,作者巧妙地采用了侧面描写 ,使罗敷这个美貌女子的形象得以充分的表现。作者先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用“日出东南隅 ,照我秦氏楼。”这样的诗句 ,通过写她的住所之美 ,来衬托罗敷的美貌 ;以器物来陪衬人物 ,即用“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通过写她的器物之美来衬托罗敷的美貌。第二是借助他人的反应来表现人物。作者用“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  相似文献   

2.
绝妙的映衬     
因一首《陌上桑》,罗敷名传千古,成为美貌智慧的化身,而另一个人物“使君”则被钉在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每每读《陌上桑》,我都为使君鸣不平,难道仅仅因为他是使君?难道仅仅因为他没有像“行者”、“少年”、“耕者”将对罗敷的倾慕缄于心而付诸行动?千百年来,我们不仅曲解了使君的形象,也似乎还未曾领略《陌上桑》艺术的魅力——那就是绝妙的映衬。《陌上桑》灵活地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特别是侧面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诗歌开头几句,“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为侧面描写,读者可以从罗敷美…  相似文献   

3.
汪茂吾 《师道》2004,(6):34-34
《陌上桑》是一首千古传唱的汉乐府民歌。诗中女主人公罗敷的形象优美动人,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但对诗中的另一次要人物使君却褒贬不一。请看人教版第六册教参中的课文说明:“《陌上桑》课文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罗敷美色,向她提出无理要求。先是使君对罗敷垂涎三尺,继而上前搭话,询问姓名,打听年龄,最后提出和罗敷‘共载’的无耻要求,暴露了使君肮脏的灵魂……”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研究任何问题都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联系实际。就《陌上桑》全诗来看,诗中除正面描写罗敷的美外,还用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罗敷而动容忘情,来侧面烘托罗敷之美…  相似文献   

4.
《陌上桑》一诗,细致入微地从正面和侧面描写了一个貌美、人格更美的采桑女罗敷。作品为了达到从侧面描写罗敷的目的,又写了人们看到罗敷的情形。其中“使君”这个人物的出现,使得罗敷的形象,在这个小小的戏剧性的冲突中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使君”便成了作品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对于“使君”的形象,人们常以“荒淫无耻”地“调戏”  相似文献   

5.
《陌上桑》描写了美丽的采桑女罗敷巧妙地拒绝太守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勤劳美丽、聪明勇敢的古代女子形象。诗中所用的外貌描写手法堪称经典之笔,颇值得我们欣赏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文艺作品中,虚与实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发挥着独特的艺术作用。兹结合课文作一浅谈。首先,人物刻画的虚实。人物出场,其外貌可实可虚,而虚写有时则更能创造出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汉乐府《陌上桑》中对罗敷的描绘即是如此。诗中只写了她的服饰及人们的观感:“头上倭堕髻,  相似文献   

7.
汉乐府《陌上桑》中的使君,历来被看作是邪恶与愚蠢的小人。我认为,应给罗敷的陪衬人物———使君这一形象重新定位。第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陌上桑》主要是歌颂采桑女子罗敷的外表美与内在美。首先,从诗歌构思与创作的意图看,使君的形象起侧面烘托作用。该诗第一部分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罗敷的外表美,第二部分写使君追求罗敷与罗敷从容应对使君的问话,进一步烘托了罗敷的外表美,也表现了罗敷的聪明机智。第三部分写罗敷夸夫拒绝使君的追求,表现罗敷不仅机智,而且具有自尊自爱的美德。使君的出场,为全面深入地塑…  相似文献   

8.
《陌上桑》的主人公是田间路上采桑的妇女罗敷。不少人都从“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这两句诗得出结论:她是一个劳动妇女(中师《文选和写作》第五册的五十二面的“自学提纲”是这样提的)。我们还是看看这首诗是怎样刻画罗敷这个妇女的外形的?“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  相似文献   

9.
秦罗敷是汉乐府名篇《陌上桑》中的主人公,她以其聪慧、机智、可爱、勇敢的个性和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备受历代读者的喜爱。在诗中,作者着意表现了罗敷的外貌美和人格美。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表现罗敷的外貌美时,并没有具体描摹她容貌的美丽,而是把模糊美的艺术表现手法十分巧妙地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去,利用诗歌语言的模糊性,塑造了一个楚楚动人的罗敷形象,给人以极大的美感。  相似文献   

10.
我们称赞《乐府民歌·相和歌辞》中的《陌上桑》,是汉乐府的一朵奇葩,不仅因为其光彩照人的罗敷形象和感动人心的主题思想,而且更因为其高妙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果我们将《陌上桑》作为诗歌来进行赏析,其高妙的诗法同样会令人叫绝,其中“众宾拱主”的艺术表现手法最为突出。作者在《陌上桑》中是这样描写罗敷卓绝容貌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客笔与蓄势     
烘托 ,“此是借旁形 ,正如烘云托月一般”(蔡元放《水浒后传读法》)。前人曾将“借旁形”的“烘托”归纳为“客笔”和“蓄势”。客笔。纯借客观物象来烘出主体 ,所谓“正面不写写反面 ,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 ,顺知睹影知竿乃妙”(刘熙载《艺概》)就是这个意思。客笔包括以景物烘托人物 ,以人物烘托人物和用环境气氛描写烘托人物情绪、处境等手法。“马上看将军 ,花间看美人。”用景物烘托人物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法。《陌上桑》中罗敷的形象就是通过景物烘托出的。“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清晨 ,她迎着喷薄欲出的朝阳 ,身披霞…  相似文献   

12.
《陌上桑》是一首汉“乐府”民歌。这首诗采集于民间歌谣,虽经文人修饰过,但仍保留了其原来的艺术风格。本诗旨在歌颂罗敷的勤劳、坚贞与敏慧,鞭挞使君的邪恶、卑劣和愚蠢。本诗的艺术特色在于:一是现实主义手法与浪漫主义手法相结合;二是正面刻画和侧面刻画相结合;三是把夸张、铺陈、衬托、对话等手法加以综合运用,使罗敷之美更美,使君之丑更丑。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1、掌握诗词曲的一般知识,提高阅读欣赏诗词曲的能力.2、熟读六首诗歌,进行朗读、背诵训练,并要求能背诵《陌上桑》、《观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二、问题讨论(一)人们常说,刻画人物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要注意突出人物的“眼睛”,可是,《陌上桑》这首诗对于罗敷这个人,只讲她的打扮,连桑叶箩筐也写了上去,却没有写她的鼻子、眼睛等等,为什么这样写?  相似文献   

14.
《陌上桑》是一首“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民歌 ,它以其鲜明的形象性和独特的艺术性成为中国诗歌海洋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如何鉴赏这首诗呢 ?首先 ,《陌上桑》刻画了一个不为权所逼、不为利所诱的美丽而坚贞的女性形象。诗一开始 ,就对罗敷进行了总体刻画 ,“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好女”好在何处 ?“好”在热爱劳动。太阳刚一出来 ,她就到城南边去采桑。采桑女长像如何 ?是美还是丑 ?诗并没有从正面去写 ,而是先写了她的用具的精美 ,然后写了她的服饰和装扮。在用具的陪衬下 ,服饰的烘托下 ,读者可以猜测到采桑女是美的 ,但还…  相似文献   

15.
《木兰诗》与《陌上桑》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名作。这两首乐府诗,展现了特定历史环境中两位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尽管两诗所叙的故事表现的思想以及采用的手法不尽相同,但对人物形象美的刻画却是相同的。一展现人物形象外表美两首叙事诗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都注重外在形象美的描绘。《陌上桑》对罗敷美貌的描绘  相似文献   

16.
《陌上桑》中女主人公罗敷这一典型形象的塑造成功,离不开“使君”形象的巧妙烘托。但是,长期以来,《陌上桑》中的使君都只是作为“荒淫无耻,强暴蛮横”的形象被嗤之以鼻。这种观点忽略了从表现技巧方面去鉴赏这一形象塑造的艺术价值,不利于客观地评价作品和其中的人物。一、使君“惊艳”,作为达官贵人的代表,是多侧面  相似文献   

17.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一首具有浓郁喜剧色彩的叙事诗。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即以侧面烘托的方法写人,历来被人们所津津乐道。诗中描写罗敷之美是通过对他人神态的描写烘托出来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没有直接从正面着墨来描写罗敷的美貌,而是从侧面描绘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对罗敷的美艳的倾倒,以及由此产生的微妙的家庭纠纷,从而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言在此而意在彼,让人从旁观者的态度中想像得出罗敷无与伦比的天生丽质和绰约风姿,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相似文献   

18.
《陌上桑》是著名的汉乐府民歌,这首诗叙述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塑造了美丽、坚贞和机智的罗敷形象。全诗由三段组成,第一段;写罗敷的容貌之美,后两段写罗敷的人格心灵之美。第一段采用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描绘罗敷出众的美貌。罗敷怎样美呢?你看,她爱劳动——善蚕桑。她爱生活,采桑的篮子用黑色  相似文献   

19.
汉代乐府诗歌《陌上桑》堪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脍炙人口的名篇,采桑女子罗敷的形象自然也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公认的艺术典型。那么,这个形象的塑造究竟是通过哪些手法实现的呢?历来的研究者认为是通过诗歌开篇的烘托、渲染以及“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神情动态的侧面描写,以旁观者的情态、心理变化,通过反衬手法来表现的。游国恩指出:《陌上桑》“塑造了一个美丽、勤劳、机智、勇敢、坚贞的女性形象。作者用别开生面的烘托手法,让罗敷一  相似文献   

20.
李金焕老师认为如果视太守对待罗敷是调戏行为,那么“行者”等对待罗敷的行为至少可以说怀有邪念。这样,《陌上桑》就无艺术价值可言,成了一首只具有低级趣味的调情之作了。其实传统文学精品《陌上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折射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对其主旨的全面把握是很重要的。它通过罗敷形象表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即人之美是外表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罗敷之美如果仅限于外貌之美,就使我们感到美的苍白。而且可以设想,如果罗敷真的同意委身于太守,那么她在千百年来的读者心中就不可能有那么光彩动人的形象。因为人们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