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丘(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年的大教育家。相传他有三千子弟。他的学生陈亢疑心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有特殊的教育内容,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你听到过夫子有什么特殊的教导吗?”伯鱼说:“没有。有一次,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走过前庭,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后来就开始学《诗》。又有一次,我走过前庭时,又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回来以后就开始学《礼》。我听到过的就是这两点内容。”陈亢说:我问一个问题,得到了  相似文献   

2.
评优课上,教完《石壕吏》,自我感觉还好。可就在下课铃刚响时,一位女学生忽然举手发问———“诗人说‘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老师,到底谁在‘泣幽咽’呢?”当着众多评委和几十位学生,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迅速思考着“对策”,也为学生的钻研精神暗暗惊喜。为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也为了深化对教材的理解,我不惜延长一点时间进行了讨论。师: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咱们略迟一会儿下课,思考并帮助她解答一下这个有趣的问题,好吗?生甲:这还用问,肯定是那个“乳下孙”受了惊吓,哭了很长时间,到夜久时没有力气大声哭而在“…  相似文献   

3.
讲读完省编小学语文第九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以后,我对同学们说:“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请提出来。”一个同学说:“课文中‘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这句中‘蹲着’、‘半跪着’的各是谁呢?我不知道。”他提出这个问题后,我请同学们回答。一个同学说:“这个问题还不好回答?不管是谁‘蹲着’、‘半跪着’都行。”另一个同学说:“本文是作者的回忆。因时间长了,作者记不清楚了,所以就没有交代是谁?”很明显,这两种回答都  相似文献   

4.
我教《第一次跳伞》,讲解到伞张开后“我”感受到什么时,有一个学生举手提问:“老师,这句话里有一个字写错了,‘好象穿着救生衣漂浮在碧蓝的大海上’的那个‘漂’应是飘扬的‘飘’,因为课文的第一代写了‘蔚蓝色的天空飘浮着朵朵白云’就是  相似文献   

5.
我在辅导学生阅读《景阳冈》这课时,有个学生突然提了这么个问题:“老师,为什么作者要称‘老虎’为‘大虫’呢?”这个问题把我给问住了。说实话,《水浒传》我看过,《景阳冈》我教过,辅导课我也备了,怎么就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呢?真是“大意失荆州”。怎么回答学生呢?我如牛负重。“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待我‘研究’一下,再作解答。”我表扬了那个学生。其实,说是在表扬,倒不如说是在婉转地“脱逃”。  相似文献   

6.
公开课上 ,我正在引导学生鉴赏《登高》一诗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突然 ,坐在教室后排、平时极少发言的王乾乾同学站了起来 :“老师 ,这首诗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什么没写成‘不尽长江滚滚去’呢 ?”我没有料到他会起来发言 ,更没有料到他会在公开课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一时间思维竟似真空一般停滞了几秒钟。一些同学开始窃窃私语 ,听课的老师也纷纷扭头去看那个“不懂事”的学生。看到大家投来的异样的目光 ,王乾乾尴尬地站在那里 ,低下了头。我示意他先坐下。“为什么没写成‘不尽长江滚滚去’ ?或许作者…  相似文献   

7.
袁枚《祭妹文》中“四肢犹温,一日本瞑”,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必修)《教参》译作“四肢还温热,一只眼睛还没有闭”。于祥龙老师认为“如果把‘一目本瞑’理解为‘一只眼晴还没有闭上’,就意味着‘睁着一只眼,闭着一只眼’,这种现象显然有浮于事理,不符合生活实际”;实际上“‘一目本瞑’在数词与名词之间省去了一个量词”,这个量词“是‘双’更合理”。(《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4期)这种看法与语言实际、生活实际都不相符。大量语言材料说明,文言中表示成双的器物方法有二。其一是名词前直书“双”“两”。例如:“其所凭之…  相似文献   

8.
话痨同桌     
我有一个希奇古怪的同桌,整天叽里呱啦地说游戏行情和电视剧情,好像中了邪嘴巴停不下来似的。不管多严肃的事他都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还说:“这才真叫酷!”“喂,你玩过《血战缅甸》吗?哎呀,那个游戏可真叫爽啊!用那个冲锋枪‘嘟嘟嘟……’,哎呀,酷呆了!告诉你,那个始祖炮啊,‘轰隆轰隆’,一下子炸了一大堆鬼子。哎哎哎,你在听吗?那个机关枪……”听听,听听,我这同桌又做无线电广播了,还硬要我当他的听众。唉,飞扬的唾沫星子差点把我冲走。“过来,听众,别逃。下面我说说那个电视剧。你看过《向阳照相馆》吗?那个人唱的‘俄文歌’特搞笑:‘买…  相似文献   

9.
那个年代,我爸的故事频繁。那是一个没有法制的年代,强悍与苦难汇合让我爸野出了自己的风格。我妈常说:“早知道你这样,我嫁给好人家也不来你这沟里。”我爸总是看着我和我妈说:“你带着‘拖油瓶’上哪儿嫁好人家?来沟里就算你享福了。”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20106年第2期《立足阅读主体,构建学生的生命意识——(我与地坛)教学手记》是马玉平老师教学《我与地坛》的教学思考。其文第二点着重让学生体会生命价值在于生命过程的美好,于是举了园子里卑微的生命例子给作者的启迪:“‘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生命总是处于一种奋斗的过程。即使忙碌的间隙也没有丝毫留恋花枝、驻足香巢的余暇;‘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生命过程就是行动和思考交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老师,这一句话里有错别字。‘分辩’的那个‘辩’应是辨别的‘辨’。”在学习《白杨》(部编小语九册)时,一位学生指着“‘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一句中的“辩”字问我。她还例举前面学过的第三课《海上日出》中“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云,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一句中就是这个“辨”字。她这么一说,有些学生也象发现新大陆似的随声应和着。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学习好习惯。接着就把这组词用色笔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进行讨论:读原句——自己思考——查字典——回到原文中去讨论比较。这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辩’和‘辨’到底有没有区别?区别在哪里?学生都想寻找到答案。一  相似文献   

12.
“歹”是近代汉语中新产生并延用至今的一个口语词,李思纯先生《说歹》一文认为:“汉语谓不良为‘恶’为‘劣’为‘坏’,无所谓‘歹’,现代汉语中,谓恶人为歹人,恶事为歹事,善恶为好歹,已为习见的成语,这在南宋末期以前,是没有的。”认为北来时“还没有以歹来代替恶劣的意义”。徐复先生《歹字形声义及其制作年代》一文认为“歹字制作之年代,至迟不出公元1260  相似文献   

13.
陈世荣老师在《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9期上发表了《小学教师不宜搞教科研》。陈世荣老师认为,“对于既有的先进科研成果还没有简便地‘拿来’为我所用,为什么一定要亲自‘赤膊上阵’去‘科研’一番呢?”对此,我有以下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4.
冯萍 《教育文汇》2004,(11):37-37
“从来没有想到当了10多年学生的我,竟然也当起了‘老师’。在‘学生’(同学)的作文本上‘朱批’起来,太有意思了,这一年,我不仅批阅了十几篇作文,更重要的是认认真真地‘精读’了十几篇文章.学到了十几位学生作文的长处……”这是一位学生以“互批”“互评”作文为话题写的作文中的一个片断。  相似文献   

15.
释“焚”     
“焚”字是个常用字。本文拟对七十年代末期至九十年代初期以来中国出版的影响深远的五部大型语文辞书关于“焚”字本义的训释谈点拙见。不当之处,敬祈方家垂教。《辞海》(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焚,烧。《礼记·月令》:‘毋焚山林。’通‘偾’。”《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焚,烧。《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将自焚也。’假借为‘偾’。”《大辞典》(台湾三民书局1985年版):“焚,①用火烧山林宿草。《说文》:‘焚,烧田也。’②烧,煤毁。③炮格的刑法。”《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  相似文献   

16.
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时,一个学生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和木莲们!’这里为什么不直接用‘再见’、‘别了’,而偏要用一个德词汇‘Ade’呢?”我当时是这样回答的:  相似文献   

17.
中学作文教学的地位如何?北京刘锡庆老师在《略论“中语”教学中的作文问题》(《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11)中说:“现在,在教学中,在相当多的学校里,‘语文’课不受欢迎,‘作文’更几乎成了‘阅读’课的‘附庸’或‘尾巴’。”对此,我深有同感。  相似文献   

18.
新一代书生     
许丽 《教书育人》2006,(1):51-51
作家池莉曾在一篇《新一代书生》中写到她女儿不知道司马光砸的那个缸是什么,而在这“新一代书生”笔下.也出现了老教师读不懂的东西了。我一直教的是一、二年级,虽然有时候小家伙们的嘴里也会蹦出“恐龙”“青蛙”之类的词语,但毕竟是在口头上,我并没太注意。没想到现在,这些网络论坛用语能跑到作文里面去。一次,到一个高年级办公室拿资料,几个老师正同着一本作业议论纷纷,我凑过去,看到这么一段:“周末‘GG’(哥哥)送给‘偶’(我)很多好‘东东’(东西),还带‘偶’到zOO(动物园)去‘^-^’(表示开心)……”难怪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师看了会不知所云了。  相似文献   

19.
曾学红 《四川教育》2006,(10):29-29
[案例] 一位教师上《草船借箭》,在就课题质疑时.大多数学生都围绕“是谁借,怎样借.借到没有”等提出问题.唯独一个学生提出:“《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不准确,因为‘借’是要经人同意的.而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我认为题目应该是‘草船诈箭’或‘草船骗箭’。”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搞闹起来。  相似文献   

20.
杜沛鹤老师在题为“‘想念’方觉‘比邻’”的文章(载《中学语文教学》1999 9)中认为“海内存知己”的“存”“将它理解为‘存在’即‘有’的意思 ,不妥” ,“应理解作‘存想’‘想念’”才是。而我认为“海内存知己”的“存”就是“存在”即“有”的意思 ,杜老师的看法是不妥的。第一 ,《辞源》(商务印书馆 ,1980 8)“存”下列有“存想”词条 ,对它的解释是 :“①构想 ,想像” ,“②道家修炼之法”。以“存想”作为解释 ,“海内存知己”就成“海内构想(想像)知己” ,这显然不妥。第二 ,《辞源》(商务印书馆 ,1980 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