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活动准备】 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少年版。 教师:1.三国知识卡。(作为对学生的奖励) 2.M TV 三国演义》主题曲 《(配有电视画面)。 3.制作课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这学期,在同学们共同讨论的基础上,选择了《三国演义》作为专题阅读的内容。同学们阅读的速度很快,兴致也很高。今天,让我们一起伴随着《三国演义》主题曲走进“三国城”。(播放M TV 《三国演义》主题曲) 二、走进“三国城” 1.进三国城门, 讲三国故事。 (课件出示:城门画面) 师:来到“三国城”门口,只见城门紧锁,门上有一张告示:讲一个三国故事,方可…  相似文献   

2.
《三顾茅庐》是编者根据《三国演义》中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的。根据以往教学本篇的经历,我发现当我在给学生介绍《三国演义》的时候,他们都表现出较为浓厚的阅读兴趣,可是,随着这篇课文教学的结束,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也终结了。  相似文献   

3.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这种情况,教师带着学生,对作品通过整体阅读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往往有些搁浅,如何对作品人物、作品的社会效益进行更深层地认识,运用“质疑阅读”的方法是关键。 文学是人学,所以一定时代、一定环境中的人物与典型性格和心理一定得把握准确。在整体阅读中,我们通过课文形象的基本分析,对作品中某些人有所认识,知道他们各属什么类型的人物,但如若我们对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对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有更深一层的认识,怎样引导学生,我一般运用“寻找语言障碍”的方法,但这时运用的“语言”是不同于韩愈《师说》中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词句问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目标】1.运用学过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中难理解的词语。2.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和梳理,大概了解宝玉和文中人物的关系,并能在以后的阅读中运用好梳理人物关系图的方法。3.通过对“趣”的品读,和资料链接的阅读,了解放风筝的趣味和习俗,重点体会文中宝玉的人物性格。4.通过对《红楼梦》原文的拓展以及影视剧的播放,让学生感受《红楼梦》中的雅趣,激发学生对阅读原著的热情。  相似文献   

5.
一、导入——直奔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师(播放学生熟悉的《西游记》、《小哪吒》、《葫芦娃》等动画片片段):你们认识他们吗?  相似文献   

6.
王黎明 《江苏教育》2007,(22):20-21
活动目的: 以《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诸葛亮为切人口,使原本在学生头脑中比较单薄的人物形象变得丰富起来,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节语文课,课的内容是《赤壁之战》,改编自《三国演义》。在课文导入这一环节,我想请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时候分坐在前排左侧和右侧的小A和小B都将手举得高高的,大声叫着:“老师,我知道!”看到他们在课堂上大声喧哗,我立刻说道:“我想请安静的、认真举手的同学来回答。”于是,小A和小B有所收敛,端坐着举手,为了鼓励他们能够听话,我分别请了他们来介绍《三国演义》。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我针对教材中改编的《赤  相似文献   

8.
孙理 《河北教育》2003,(12):23-24
升入高年级后,有许多同学捧着《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描写古代英雄人物的小说看得津津有味。有些男同学,平时对学习不感兴趣,但是对三国人物、水浒108将却了如指掌,讲起来有声有色;有的同学为了收集这些人物的卡片,更是绞尽脑汁。如何把学生这一兴趣迁移到学习中来呢?六年级语文教材中正好有一篇课文《草船借箭》,讲的是三国重要人物诸葛亮足智多谋利用天气巧借曹操十万支箭的故事。网络中有关三国的信息相当丰富,有介绍《三国演义》全书的,有三国时的诗词,有三国群英谱,还有点评文章。于是我设计了《草船借箭》的拓展阅读——阅读“三国人物”。 一、广泛阅读  相似文献   

9.
在《三国演义》阅读中,有一个环节我安排的是“对联研究与导读”。当学生了解了《三国演义》中回目联、回尾联、插入联的特点后,我重点聚焦插入联,从“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目标入手,解读对联的本义,还原故事场景,进行读写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以“徐庶评价诸葛亮对联导读”谈谈我的做法。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教学的中心,所用的课时数也最多,那么多的阅读教学时数,完全有时间采用“学一带一”的策略——每学一篇课文,带上两篇同步阅读理解短文,在一节课内限时完成。学生只有学会课外阅读,新课程倡导的课外阅读积累的理念才有注脚,才能真正实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经典案例]小学语文《三国演义》片断阅读本教案的切入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练习3》“口语交际”《三国演义》内容片断;着力点,学生看过《三国演义》电视或《三国演义》少儿读物一类的。本教案意在通过这一欣赏课教学引导学生懂得读古典文学原著的方法、技巧,加强阅读名著的信心,激发小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初一学生在小学阶段尚未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他们对历史的了解始于文学艺术作品。不少初一学生对"三国"这段历史的了解是始于看电视剧《三国演义》,读少儿版小说《三国演义》及相关的少儿读物,学习小学语文课文中的《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学生对三国人物及三国时期历史发展的脉络较为熟悉,对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杨修之死》节选自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既能认识人物、了解故事,又能学会用历史的、辨证的观点看问题。针对这篇小说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一、人物对比,明晰矛盾所在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竞猜  相似文献   

13.
一、在剖析外貌描写中感知美语文课本中写人文章大都以颂扬人物为目的,因而,其外貌描写均是为表现他们的美服务的。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抓住外貌描写进行细致的分析,深入理解人物外貌的特征,感知人物的美。如阅读《我的心事》时,可通过对“小弟弟”外貌剖析,认识其外貌的“朴实美”;阅读《杏儿熟了》时,可启发学生通过对“奶奶”外貌的描述,体会她的“慈祥美”。这样,久而久之,就会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二、在探究行为描写中理解美人物的行为美是其内在美的表现,因此写人的文章,大都通过具体事例中人物的动作反映人物。在…  相似文献   

14.
《史记》对《三国演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题材选取和人物塑造方面,主要表现是《三国演义》对《史记》笔法的继承。其具体内容有三方面:一是《三国演义》创作过程中大量使用《史记》的互见法;二是《三国演义》写作过程中,作者的褒贬和爱憎意向并不通过发议论、作判断来表达,而是把这种主观倾向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具体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即寓论断于叙事;三是《三国演义》写作也像《史记》一样,准拟“成一家之言”的崇高目标,并在素材取舍方面做到了“笔则笔、削则削”。  相似文献   

15.
《失街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片断描写之一,这个故事人物众多,矛盾复杂。但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安排上,独具匠心地安置了六个“三”,或言语,或表情,或行为,或波折。教学时如果敏锐地抓住这六个“三”,就可以高屋建瓴,纲举目张,让学生迅速全面地把握主旨,了解人物,加深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空城计     
《空城计》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有人认为这部小说在描写人物方面有“三绝”——诸葛亮的“智绝”,刘备的“义绝”,曹操的“奸绝”。诸葛亮的“智绝”可以用“神机妙算”来概括,他用“空城计”吓退了魏国名将司马懿率领的15万大军,你看他是不是智谋超群、料事如神呢?想知道故事的详情,请跟我一起来阅读下面的文章。如果有兴趣,你还可以阅读《三国演义》原著。主持人:火龙果  相似文献   

17.
正整本书阅读《三国演义》作为本学期的阅读书目,通读全书,是摆在眼前最现实的难题。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篇长篇小说,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语言、场景等方面入手,深入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主旨。"有了这样的理论引导,于是,由人物导入,对《三国演义》进行全本阅读,就是我整本书阅读实践的起点。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也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名著导读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无疑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典范之作。这四部小说在中国民间社会影响极大,且都拍成电视剧,还有各种各样的改编的文艺作品,因此即使学生不读原著,对其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以什么立场来引导阅读,就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三国演义》中不少人物均是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智者.然而,亦有不少人认为他们只是一般巫师术士,称不上是智慧的化身.事实上,许多《三国演义》人物皆有巫师的影子,尽管他们缺少了与神相通、驱邪治病的能力,但仍能通过观天象测吉凶、观人相测前途,可见他们之熟谙巫术.虽然神化色彩不及远古巫术般浓烈,但在《三国演义》里仍可体现一种神秘无形的互渗关系,其中占星、通天便最能代表人物之巫术形象.通过分析《三国演义》数个代表人物之巫术形象,可让学界了解到《三国演义》中较少人讨论的人物巫术形象,以及其文学功能和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小桔灯》这篇课文的讲授,可以从人物分析入手,能更好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学生写作。一、找出主要人物,以弄清文章情节结构,对于记叙文的情节结构的分析,应从人物入手.因此,在学生课前预习了《小桔灯》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人物,这是教学中的第一步。在学生很容易地回答出文中的人物是“我”和“小姑娘”之后,就由学生复述《小桔灯》的故事梗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