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死海不死》这是一篇价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文章说古道今,选取生动事例说明了死海的特征及其成因。标题“死海不死”,体现了说明的中心。在说明死海特征——“死”海、死海“不死”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这应当是教学的重点。文章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说明死  相似文献   

2.
一、从课题突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以从课题人手。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不死”是全文文眼所在,也是其结构线索,教学就可以从解题突破,围绕“不死”设计教学思路: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死海”?②“不死”的现象是什么?怎样造成的?③“不死”原因的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3.
一、从课题突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以从课题人手。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不死”是全文文眼所在,也是其结构线索,教学就可以从解题突破,围绕“不死”设计教学思路: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死海”?②“不死”的现象是什么?怎样造成的?③“不死”原因的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4.
一、解题: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是向读者传授地理科学知识的.但文章写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富有文艺性和趣味性,使读者读起来有兴趣,越读越爱读,越读越想读下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文章是说明有关“死海”的地理知识的.一般情况题目用“死海”两个字就够了,但却用了“死海不死”四个字,这就引起了读者的兴趣,为什么叫死海?死海又怎能不死呢?  相似文献   

5.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揭示文章内容的窗口。抓住题目就等于找到了文章的脉络。本文试以《死海不死》、《中国石拱桥》为例,说明如何从题目入手分析说明文。《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题目新颖、巧妙。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死”与“不死”入手,精心设计若干个问题,让学生自读、解答。这样设计数学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把握文章内容,另外,也可以使枯燥的说明文教学变得饶有趣味。设计的问题有这样几个: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为“死海”?为什么说死海“不死”?②死海是怎样形成的?③死海的利用价值及发展前景怎样?…  相似文献   

6.
[教例简述] 教师开讲语:《死海不死》是一篇饶有趣味的科学小品。从课文的构思布局看,作者使用了三处妙笔:开头写死海的奇特现象,这叫“悬一笔”,中间穿插传说和神话故事,这叫“插一笔”,末尾处再附带说说死海的现在和将来,这叫“补一笔”,这三笔决定了文章的趣味性。如果我们来探讨课文的严密性,我可以交给你们一把钥匙,课文中处处有因果关系,请大家阅读、讨论。学生圈点勾画,互相讨论。  相似文献   

7.
一、设疑悬念法这种方法就是利用新授课开讲的头几分钟最佳时机,通过设疑,留下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下把学生导入问题情境中去。如有一位教师在开讲《死海不死》一文时,先板书并带点课题:死海不死,然后向学生提出疑问:“‘死海’在什么地方?地理课学到过吗?这个‘海’为什么叫‘死海’呢?既然是‘死海’,可为什么又说‘不死’呢?‘不死’是指什么?课文最后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篇说明文,仔细阅读,看作者是怎么说明‘死海’的死——不死——死,这样一些奇特情况  相似文献   

8.
王达五同志在《“死海不死”中的“死”对一个课文标题的看法》(见本刊1990年4月号)一文中认为:“死海”的“死”是“死亡”之义,“不死”的“死”是“淹死”之义,那么,“死海不死”的意思就是“死海是不会淹死人的”了,文章中还强调:“此语是一个单称否定判断,但否定的对象属性已不是死海的‘死’,而是‘淹死’的‘死’了,这叫偷换概念,有悖于逻辑中的同一律”。所以想了个“既保留住  相似文献   

9.
神奇的死海     
神奇的死海[导眺者的话]初中语文第四册选编了一篇科技说明文《死海不死》。该文对死海的特点作了概括的介绍,其中讲到“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可课文中只列举了一个古代...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五课《短文两篇》的预习提示第一句话是:“《死海不死》是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这里把死海当成海洋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是不妥当的。死海只是个天然湖。《死海不死》并没有介绍海洋知识,而是介绍了湖泊知识,介绍了一个著名的咸水湖的知识。《死海不死》一文开篇第一句话写道:“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为了清楚地说明它  相似文献   

11.
﹃死﹄字同义词群体功能漫说安徽/邵名尉“死”字的本义是“生物失去生命,跟‘活’相反。”(《新华字典》)生是生命的起点,死是生命的终点;起点不可选择,终点却人人关注。所以“死”字随时随刻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中,并且不断“更新换代”,使它的同义词越来...  相似文献   

12.
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活思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肆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善于生疑,鼓励学生踊跃提出问题。如教学《死海不死》时,我出示题目后问道: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从题目处提出问题,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提出:海怎么有“死”“活”之分呢?既然是“死海”,怎么又“不死”呢?“死海”的“死”指什么?“不死”又是指什么?层层疑问,激活了…  相似文献   

13.
一在第四册的第一单元之中,《死海不死》是一篇通俗而饶有趣味的说明文,它共有八个自然段,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点明死海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并且以生动的例子说明死海的“不死”。此后,第二部分,引用历  相似文献   

14.
从『死海是海吗?』谈起《死海不死》指瑕●广东刘婷詹火滥《死海不死》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它介绍了有关死海的神奇现象,深为广大师生喜爱。但笔者仔细研究课文,发觉此文范文不范,瑕疵较多,现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与各位同仁讨论。一、思路较混乱按照文题,本...  相似文献   

15.
《死海不死》是初中语文第四册中一篇说明文的题目,细读课文,我觉得这个题目中的第二个“死”字应加引号才对,理由如下: “死海不死”在逻辑学中被称作单称否定判断,象“愚公不愚”、“凡人不凡”、“傻子不傻”等都是这种类型。此类判断用以否定判断对象所具有的某种属性,表达人们对事物的新的认识,它在形式上有如下特点:①全句仅有四字,且首尾两字相同,逻辑成分是:第一、第二两字构成主词(或叫主项),第三字“不”是联系词(或叫联  相似文献   

16.
全国通用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的“附录”中有一篇知识短文《谈谈说明文》。该文指出说明文有两种类型,一是说明事物特点的,一是阐明事理的,并把《死海不死》归属于阐明事理的说明文。把《死海不死》看作事理说明文,不无道理。但是,把它作为典型的事理说明文,这就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死海不死》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 ,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死海的特征、成因以及现状和未来 ,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 ,是一篇有趣的知识小品。但是 ,该文中介绍的有关死海的知识 ,有的还不够全面 ,有的还欠证据 ,有的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里再补充一些教材中没有讲到的材料 ,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也供老师教学中参考。一、死海不是绝对的“死” 《死海不死》第 1自然段写道 :“谁能想到 ,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 ,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 ?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死海真的是这样“死”…  相似文献   

18.
《死海不死》篇幅短小,内容集中,结构清晰,教学难度不大;在学生粗读的基础上,可针对这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的特点,再按下列步骤让他们细读并加以必要的引导:(一)出示地图,要求学生据图口述死海的地理位置和长、宽、深度。提示:死海的地理位置在文章开头有所交代:“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死海的长、宽、深度在文章第六自然段中有所说明:“它的南北长七十五公里,东西宽  相似文献   

19.
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死海不死》,标题别致精彩,巧用回文设置悬念,引人思索。既然是“死海”,何以又“不死”呢?岂不自相矛盾吗?读了全文就知道了“死海”指的是这海里不具备任何动植物生长的条件,没有任何生物存在;“不死”是指这海水的浮力大,人在海里不用担心会被淹死。“死海不死”一点也没说错,而且饶有兴味。像这种对同一个描述对象既肯定又否定,看似自相矛盾,其实合情合理,从而使语言风趣幽默、耐人寻味的修辞方法,就称为“矛盾”修辞格、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巧用“矛盾”格的范例,撷例赏析,以供借鉴。①……照例的是提着他的两条小鱼,登上岸来向我笑了笑,并且说:“我是为钓,不是为鱼.”(《钓胜于鱼》)  相似文献   

20.
死海不死     
死海不死【课文题解】既积“死海”,又是“不死”,蕾似矛盾售谬,然而又是g观事实。以揭示这一事特现象为契机,逐层说明了现象的本质、死涵的成因以R死海的现状目前景。【课文简析】本文的目的在于科学地解释“死海”的奇特自然现象,由于树梢的怕当进择自巧妙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