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游途趣闻〕●顾城(1956—1993),我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上世纪70年代,他的作品在青年读者中产生很大影响。1980年,他以《小诗六首》参加“青春诗会”,引发了一场“朦胧诗论争”。1981年,他因《抒情诗十首》获“《星星》诗歌奖”。●我国当代朦胧诗始发于上世纪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朦胧诗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有: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等。●这是一首表现一代人在困境中追求理想的诗。诗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对“黑”字的运用,“黑夜”可以理解为对艰苦和险恶环境的描写;而“黑色的眼睛”则可理解为一个人追求“光明”的信念,因为是在“黑夜”的环境中,所以“黑色的眼睛”就显得更加突出和有震撼力了。一代人@顾城  相似文献   

2.
著名作曲家黄虎威的充满中国民族风情的代表作钢琴组曲《巴蜀之画》享誉海内外,“每一段曲子都像一首精致的小诗或一幅淡雅的小画。”他创作的三昔小而精致的儿童歌曲,把民族音乐文化和科学理想融入童趣世界,让孩子们在优美的歌声中展开理想的翅膀。  相似文献   

3.
关于朦胧诗之争   1979年,青年诗人顾城在《诗刊》和《星星》等刊物上发表了一些别具一格的诗歌。公刘 (也是诗人 )写了《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没想到他这一“谈起”之后,像顾城这样的诗就一再地被“谈起”。 1980年,《福建文学》围绕女诗人舒婷的诗歌创作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争论中,有一位评论家认为顾城和舒婷们的诗歌有意无意地写得十分晦涩、怪僻,他本来想称这些诗为“粗暴诗”,但一想似乎觉得不雅,于是他称之为“朦胧诗”。因此,“朦胧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充当了一个挨骂的角色。同年 5月,北京大…  相似文献   

4.
赵秋艳  郓华 《云南教育》2004,(26):41-42
《妈妈的爱》是一首现代诗,全诗共四节,句式整齐,朗朗上口。诗歌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了妈妈对“我”的爱,抒发了“我”对妈妈的感激,表达了母亲深深的爱。课文的3幅插图形象再现了诗歌内容。赵教师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指导阅读,图文结合,注意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读书,学会读书。通过读书达到“向往美好的情境,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感受阅读的乐趣”。  相似文献   

5.
课前激趣:前印度总理尼赫鲁说:“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歌。”她就是我们中国文字。  相似文献   

6.
作为朦胧诗派的诗人,顾城的诗歌有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寓意,这一首《我们去寻找一盏灯》正是如此。从结构上看,全诗由四个部分组成,句式整齐,具有建筑美感;从色调上看,诗歌选取了“白墙”、“野花”、“小站”、“列车”、“大海”等诸多意象,每个意象都具有鲜明的色彩,给人以柔和的美感;从内容上看,诗歌的前三个部分就像三幅画,野花映衬白墙,  相似文献   

7.
张振波 《辽宁教育》2014,(10):81-81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对诗的感悟理解离不开联想与想象。诗歌的想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想诗歌的图画美诗歌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可以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口头表达,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真正地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乡愁》这首诗中的每一节都是一幅画,学生可以通过诗眼“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浮想联翩。学生在想读中真正的进入角色,也就达到预期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8.
每一首诗歌,乃至每一句诗句,都有一两句关键的句子或一两个关键词,称为“炼句”或“炼字”。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中“明”、“疑”、“望”、“思”都是炼字,而最后一句就是炼句,游子思乡的感情透过这些炼字和炼句油然而生。一幅美术作品的命题中,也往往会有炼字或炼词,  相似文献   

9.
正今天,我读了《音乐楼里的故事》,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全书以爷爷、乐乐、聪聪三个人物来到音乐楼里欣赏音乐为线索,通过人物对话画面介绍、唐老鸭解说等生动的形式,把一首首深奥的中外音乐名曲展现在我面前,我一下子就被书中有趣的故事吸引了。我是一名学古筝的小女孩,因此对书里一个标题《渔舟唱晚——幅画》吸引了'当读到"音乐是一幅画"这句话时,我想:琴弹是音乐,怎么会是画呢?我弹琴的时候从来都是把音符弹完就可以了,怎么会  相似文献   

10.
画猫与画牛     
先来讲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梦溪笔谈》里讲的。有人得到了一幅古画,画上面是一丛牡丹,花下面还有一只猫。一天,这个人家里来了客人,他就把这幅画拿给客人看:“我不知道这幅画画得怎样,请您看看。”客人端详了一会儿:“很好,好极了。这是幅《正午牡丹》。”主人奇怪了:“哦,您是怎么知道的?”客人笑了:“你看,这些花颜色干燥,中午时候的花就是这样。另外,猫的眼睛变成了一条线,这也是中午的猫眼。”一番话说得主人连连点头。牡丹人人都会画,猫更是常见,也许我们家里就养了一只,但在一幅画里,让人能够看出画里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学习了五首外国诗歌,我发现有三首是批判社会的 (《浮云》、《豹》和《我们都是被囚的动物》 )。一个社会无论多好,它总有自己不理想的地方,就是光辉灿烂的太阳,它里面也有黑子呢。所以,我觉得,对社会中黑暗不公现实的批判是必要的。该赞美时赞美,该诅咒时还得诅咒。   相比之下,《浮云》和《我们都是被囚的动物》要好懂得多,它们主要想表达什么,一目了然。《豹》的主题就隐藏得很深,读第一遍,我眼前好像只有一只豹在铁笼中有气无力地走,我不敢说自己“把握”了这首诗歌。多读两遍后,我感到这诗还不赖,让人想多咀嚼它几回…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诗人顾城和法国诗人兰波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神童诗人,拥有同样的传奇人生,同样的短暂生命。本拟对他们的诗学思想、诗歌语言和风格作一简单的比较,并认为:顾城和兰波都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他们以与众不同的方式追求诗歌的美,创造新的“宇宙语言”,因此他们都为自己祖国的诗歌革命做出了贡献,都是伟大的诗人。  相似文献   

13.
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又一边玩一边做功课。妈妈凑过来看我的作业本,不是抄错题,就是算错数。妈妈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我想:“妈妈一定会批评我,甚至狠狠地训我。”但事情并不是我想的那样。只看见妈妈从书架取下一本《思想品德》课本,找到一首《抓紧时间》的儿歌。我一看,好漂亮的插图!而且每一幅插图上都画着一位惹人喜爱的小女孩,长得和我差不多一个模样。妈妈微笑地问我:“她是谁?在干什么?你知道吗?”我摇了摇头回答:“不知道。”妈妈一边哄我坐好,一边认真地指着图,一幅一幅地解释:“她叫小乐乐,在家做功课,书本文具…  相似文献   

14.
李超香  董贵臣 《山东教育》2004,(19):105-105
今天第四节是三(1)班的美术课,学习第10课《小雪花》,是纸工课。课上,我引导学生在探究性活动中,掌握了雪花的剪制法,然后我要求大家以《心中的雪花》为题,创作一幅纸雪花的画,并编上一首诗歌,明确地表达出画作的含义。这种。画配诗”练习,不是美术知识与语言文字的简单联系,而是  相似文献   

15.
不一定每一首诗你都会喜欢,因为不一定每一首诗都能引起你的共鸣。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感觉去选择读哪些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食指的《相信未来》传遍了全国。这首诗在当时支撑了一代人活下来。在诗中,食指引用了索尔仁尼琴的一句话:“一群人最无助时,唯有诗歌给予他们生活的勇气与精神的支撑。”对生活几乎失去希望的人们读了《相信未来》之后,都相信自己会有美好的未来。他们没有放弃生活,放弃自己。也许有些人的未来还是不很美好,但是他们毕竟活了下来,不再绝望,不再悲观。看,这就是诗歌伟大的力量。我也在学习享受生活。每时每刻,我都…  相似文献   

16.
奥登的诗歌《美术馆》是因布鲁盖尔的名画《伊卡洛斯的坠落》以及伊卡洛斯的传说而创作的,诗中还间接提到了布鲁盖尔的另两幅画——《伯利恒的户口调查》和《屠杀无辜者》。典故知识是理解这首诗的第一要素,该诗典故包括圣经故事和希腊神话,在此基础上再析《美术馆》,诗歌的意义将更为明了。  相似文献   

17.
《踏花归去马蹄香》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阅读文章,在做课后题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那幅画的见解,很多学生谈了那幅画的妙处后,一个学生突然站了起来说:“老师,我认为那个画家的画很拙劣。”  相似文献   

18.
王伟玮 《文教资料》2007,(7):120-123
顾城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但其后期诗歌仿佛是专为自己而写的,在内容表达、创作风格、艺术形式等方面较前期都有很大的变化,呈现出一种私语化的倾向,值得关注。在此,结合诗人复杂的生活经历和“无为无不为”的哲学观念,试论顾城后期诗歌作品所呈现的私语化倾向。  相似文献   

19.
一 咏史诗,顾名思义,即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诗歌。最早以“咏史”题名的诗,是班固的五言诗《咏史》,写的是汉文帝时孝女缇萦为赎其父之罪而自愿没身为奴的故事。自此以后,咏史之作代不乏人,且不断繁盛,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百花园中引人注目的一簇奇葩。《昭明文选》(下称《文选》)选录诗434首,分为23种类型,其中就有“咏史”一体,说明萧统对“咏史”诗的重视。《文选》“咏史”诗类共选录诗歌21首,它们是:王仲宣《咏史一首》,曹子建《三良诗一首》,左太冲《咏史八首》,张景阳《咏史一首》,卢子谅《览古一首》,谢宣远《张子房诗一首》,颜延年《秋胡诗一首》、《五君咏五首》,鲍明远《咏史一首》,虞子阳《咏霍将军北伐一首》。从诗体看,这21首都是五言诗;从顺序看,这些诗基本上按作者年代先后排列。就诗题来说,其中仅4位作者标题为“咏史诗”,但就内容而言,这21首诗,都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这说明萧统并不单纯以“咏史”名篇与否作为入选标准。  相似文献   

20.
“我喜欢东方宁静致远的境界,也喜欢西方富于自我的、有童心色彩的关注和体验,这一切在我身上造成了一种难以调和的矛盾,我几乎处在一个疯狂的边缘,那时候我惟一明白的一点就是我必须停止思想。”——顾城1980年当我开始写诗,正逢上“朦胧诗”大讨论和与之相呼应“新的美学浪潮”的兴起,我从《诗刊》、《花城》增刊以及一些小刊物上,看到顾城的诗歌和他的一些文字,其清新的文笔和写作思维方式,对当时如饥似渴阅读与习作中的我,包括更多的年轻诗歌爱好者,产生了震撼感和潜在的影响。二十多年过去了,时光消磨掉多少人和事,许多荣辱恩怨也都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