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只愿意歌颂自由”,“只向自由奉献诗篇”的九十世纪俄国伟大民族诗人普希金1822在《囚徒》这首抒情诗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一只笼中雏鹰对囚徒们的召唤,抒发了反对专制,反对暴政,向往自由的激情。《秦后母后》的作者在《秦皇母后》里塑造了一个“笼中雏鹰”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一花一世界",古往今来"花"成为无数中外诗人们所歌咏的对象,透过纷繁复杂的"花"的意象我们体会到了诗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诉求。普希金作为一位世界性的诗人,他在自己的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钟情的"花"景。本文试图通过对《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花"的意象的解读来展现诗人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化与宗教的借鉴,并揭示出其精神生活中的民族性,以期获得对普希金创作思想的更多认识。  相似文献   

3.
《致西伯利亚囚徒》是普希金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写于1827年,是普希金为鼓舞反对农奴制度,推翻沙皇专制统治,被流放到寒冷、僻远的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而写的诗作。  相似文献   

4.
《当代英雄》是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莱蒙托夫(1814——1841)最享有盛名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高峰。别林斯基称这部作品是“一部洋溢着强大创作才能的泼辣、年轻、而又华美的生命力的诗情的作品。”(《别林斯基选集》二)小说的主人公皮却林,也被他称作是“现代的奥涅金,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普希金的奥涅金和莱蒙托夫的皮却林,都属于十九世纪前期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的  相似文献   

5.
一、课文悟读1.《致大海》《致大海》是一首对自由的赞歌,也是普希金自己的憧憬与苦闷的表白。自由是大海之魂,也是普希金一生的追求。他赞叹大海,“蔚蓝色的波浪”“娇美的容光”,并借大海的坦荡多姿、无拘无束来展示自己的性格特征。在诗中,诗人把大海比作“自由”的元素,借讴歌大海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同时抚今追古,抒发自己的感想。全文自始至终以第一人称“我”来直抒胸臆,淋漓酣畅、洒脱自由,而且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大海有了灵性,有了情感,并成为可以和作者对话的自由不羁的英雄,更有助于作者感…  相似文献   

6.
一、《致大海》(普希金 )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于 182 4年 ,其时 ,诗人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已达四年之久。就在这一年 ,他又遭到政府的迫害 ,被遣送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告别南方之前 ,普希金留下了著名抒情诗作《致大海》。诗人赞叹大海的壮美 :黄昏寂静时 ,大海温顺、宁静 ,闪耀着蔚蓝的波涛和“骄美的容光” ,仿佛在“忧郁怨诉”着心头的哀愁 ;波涛汹涌时 ,大海喧腾、激荡、傲岸不羁 ,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 ,奔向自由的远方 ,同时又勾起他对失去自由的懊丧 :“你等待着 ,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虚…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风筝》一文,近年来有不少注释、讲解的文章,就作品中的“我”以及作品的主题,发表了不同的见解。现就我们所能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一、关于作品中的“我”《风筝》中的“我”和作者自己究竟是什么关系?归纳起来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反对小兄弟放风筝不过是一种艺术‘虚构’”,“《风筝》中的‘我’,根本不是鲁迅。”(闵杭生:《谈<风筝>中的“我”》,载《语文战线》80.7)  相似文献   

8.
诗人舒婷的散文《我儿子一家》是一篇超凡脱俗的艺术作品。该文以独特的视角 ,用五岁儿子陈思的眼光观察一家人的生活 ;以童心关照生活 ,童言无忌 ,使人忍俊不禁。细节平淡却情趣横生 ,语言机敏且幽默俏皮。称赞它是“表现生活的一种艺术创造”(《教师教学用书》)是恰如其分的。读罢《我儿子一家》掩卷沉思 ,发现题目是一个歧义句 ,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不包括舒婷在内的陈思小家庭的生活。二、包括舒婷在内的全家的生活。这种歧义直接造成了人称的混乱 ,即题目中的“我”、作者和散文中的“我”不统一。如果题目中的“我”指作者舒婷…  相似文献   

9.
莱蒙托夫是普希金之后俄国19世纪又一位伟大诗人,他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以精确、明晰、具体而富于形象性特征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位“多余的人”的典型形象,并因而画出了俄罗斯19世纪30年代的精神画像,为我们留下了一份非常珍贵的文学遗产。  相似文献   

10.
在普希金笔下,年轻贵族奥涅金具有复杂而矛盾的性格,甚至很难判断,作者对他抱什么态度?几乎直到小说结尾,普希金谈论他的口吻都带有讽刺。诗人既不隐讳他的缺点,也不替他辩解。奥涅金自以为超人一等,普希金在小说的题词中就表明对他这种超人感的怀疑。在第一章就讽刺他的“博学”和丰富的经济学知识,坦率地揭露他的厚颜无耻,为了金钱可以假装唉声叹气,甘耐寂寞直到欺骗病人。与此同时,我们从第一章就知道,普希金限奥涅朵是朋友,他喜欢后者的性格,他们一起在涅瓦河畔度过许多不眠之夜,一边回忆青春时代和情海浮沉,一边听着河…  相似文献   

11.
《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这是贝多芬早期(维也纳时期)的作品,该作品从规模上算不上宏篇巨著,技巧上难度不大,但却以巧妙的构思、生动的形象、鲜明的个性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月光》这个名称不是作者定的,贝多芬曾把它定为《升C小调钢琴幻想奏鸣曲》(op27-2),后来,德国诗人,评论家莱尔什塔勒听了这部作品后说:“乐曲使他联想起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于是“月光”便成为这支曲子的曲名了,这个曲名虽不是作者主要描写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文学业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这些桂冠都属于一个伟大的人物──亚利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普希金 (1799~ 1837)是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诗人。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却拥护、支持革命的十二月党人,他的许多谴责暴政、向往自由的诗篇在十二月党人中传诵并成为精神食粮。可以说,他的一生是为自由而战的一生。   在 38年的短暂生命旅途中,普希金共创作 880多首抒情诗, 12部长诗和一些诗体童话,还有被誉为“俄罗斯百科全书”的大型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的创作,内容上立足于现实,真实…  相似文献   

13.
《致西伯利亚囚徒》是苏教版必修三教材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我们分析诗歌时不能脱离时代背景以及人的情感等因素,因为它是在特定环境下的政治产物,是反应政治情感以及特定阶级的情感结晶。政治诗歌创作时,作者往往会以代言者的身份去传达强烈的政治情感,以便鼓舞人们的气势。《致西伯利亚囚徒》也是一样,它是1827年沙俄反奴隶制度运动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普希金为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写下的,目的就是为了鼓舞人们推翻沙皇统治下的奴隶制度。一、对殉道者的志向与高傲致敬《致西伯利亚囚徒》是怀念十二月党人的伟大诗篇。在几个  相似文献   

14.
小时候,我从爸爸的嘴里知道了普希金。后来从老师那里我知道了普希金是位外国诗人,更多地了解普希金还是读了《普希金诗选》以后的事。我从六年级开始读《普希金诗选》一直读到了初二。说来真惭愧,当初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傻了,或许是国度的原因,或许是我理解能力的原因,几乎每首诗我都有不理解的地方。所幸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阅历的丰富,我总算可以较轻松地理解和揣摩一些短小、易懂的诗了。比如我最喜欢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中的“时序”“年龄”描写,客观上确实存在着不统一现象。但这却不是作者的“失误”“疏忽”和作品的“纰漏”,而是作者的有意为之,它是作者不为书中人物作“传记”、不为贾家作“年谱”的特殊创作方法。这种方法既使作品“历历生动”,又是对我国优秀传统小说创作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同时,更是作者“象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成功运用。作者的这种写法是为其表现主题、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  相似文献   

16.
当我翻看《华南虎》这篇文章时,我很快被诗中所描绘的华南虎形象和诗人表达的情感深深地震撼了,同时也明白了这首诗难就难在对华南虎形象的分析和把握上。今再捧读咀嚼《华南虎》,翻阅诗人牛汉的诗集和有关介绍,越发感到诗人那血染风采的炫目,生命痛感的灼热,不羁灵魂的高尚!  相似文献   

17.
[引读] 1819年,普希金20岁时,第一次在彼得堡艺术学院院长奥列宁的家中见到凯恩,那时她才19岁,却已成了一位52岁的将军的妻子。1842年8月,普希金在宪警的押送下,被发配到原籍米哈伊洛夫斯克村,陪伴他的只有年老的奶娘。次年夏天,凯恩正好来到邻近的三山村探亲,遂与普希金再次相晤。凯恩离开三山村返回里加时,诗人写下这首被誉为"爱情诗卓绝的典范"的作品相赠。(普希金的《致大海》收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产物。读者在试图接近诗人心灵的时候,也需通过诗歌精练的语言外壳,深入剖析其思想情感的内蕴。这一过程,正如“探骊得珠”。同样,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时候,应“披文以入情”,让学生录章摘句,由诗歌的关键语句入手,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深幽之处,去探寻那藏之甚深的情感之珠。《华南虎》一诗中,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借虎喻人,充分表现了在“文革”那一特殊历史时期,诗人深邃的思考。为使学生深入理解《华南虎》一诗的思想内涵,可让学生“寻章摘句”,抓住关键语句,层层剥笋,逐渐进入诗歌的思想内核,觅得真珠。一、感知形象,梳…  相似文献   

19.
《读山海经》十三首是陶渊明重要的组诗。自从鲁迅先生把组诗中的“精卫衔微木”誉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人们便常把它与《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等作品并尊为表现诗人“不屈的意志”的咏怀诗。如有一部文学史认为:“‘猛志固常在’,说明诗人心中永远燃烧着一股不熄的火。”一部影响广泛的陶渊明论著亦指出:“陶渊明‘火气’十足的作品,还有《读山海经)组诗(十三首),……诗中借神仙荒怪之论,发其悲愤不平之  相似文献   

20.
《华南虎》2001年第一次被选人人教社初中语文课标教材。在使用这套教材的七年时间里。这首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教师的课堂上被解读着,必定被渲染上了牛汉创作之初所万万没有想到的各种色彩。这是必然的结果。当作品被创作出来之后,它就不再属于作者个人。但是读者又不能完全脱离创作的时代和作者的境遇来解读作品,尤其是对于这首《华南虎》。正如牛汉自己所说的:“任何一首真正的诗,都是从生活情境中孕育出来的。离开产生诗的特定的生活情境是无法理解诗的。”所以。他说:“文革期间我在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写的那些诗,如果把它们从生活情境中剥离开来。把它们看做是一般性的自然诗。就很难理解到产生那些情绪的生活境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