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蜡烛与油灯     
中国的教师以“蜡烛精神”燃尽了自己;美国教师的“油灯精神”却能从学生那里不断获得“灯油”。  相似文献   

2.
陈晓玲 《新课程研究》2009,(11):120-121
杨振宁教授在对中美学生的对比中谈到:“中国学生学得多,悟得少;美国学生则学得少,却悟得多。这就是中国教育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之一。”著名的数学教育专家周玉仁教授认为:“教学中学生能探索得知的教师不要替代,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要暗示,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发展。”纵观我们的教学,学生总是被塞得满满的,哪有时间悟自己所学的东西?要学生悟,就要给他们一些启发、一些思考的余地和能够自由控制的时间。这时,教师就要学会“等待”,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等待艺术,让学生的思维更精彩?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杨振宁教授在对中美学生的对比中谈到:“中国学生学得多,悟得少;美国学生则学得少,却悟得多。这就是中国教育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之一。”著名的数学教育专家周玉仁教授认为:“教学中学生能探索得知的教师不要替代,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要暗示,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发展。”纵观我们的教学,学生总是被塞得满满的,哪有时间悟自己所学的东西?要学生悟,就要给他们一些启发、一些思考的余地和能够自由控制的时间。这时,教师就要学会“等待”,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等待艺术,让学生的思维更精彩?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刘欢 《现代语文》2006,(11):97-97
在与一些教师的交流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言论:“哎,现在的学生真是不懂事,又把好心当作驴肝肺,明明是为他们好,可他们却一点也不领情?”,再去听听一些学生的话:“我们这个老师总是要求我们这,要求我们那的,好象我们是他的奴隶似的,一点都不为我们着想。”师生之间到底怎么了?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师生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学生是希望自己在学校得到良好的教育,获得全面的发展;老师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有出息。既然如此,那么怎么二会有思想上的矛盾呢?我们认为原因很简单,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没有真正做到爱学生。可有的老师认为自己对学生确实是有爱心但学生不领情的。我们认为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表现在行动上,比如要求学生这,要求学生那的,更应明确的说出来。作为老师,对你的学生说出你的“爱”,会更能增进师生间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教师批改作文往往付出大量劳动,一字一句“全面开花”,批批注注,把自己压得抬不起头来,苦不堪言。而学生拿到被老师精批细改、满篇红朱的作文时,首先关心的是分数多少,至于为什么得高分,为什么得低分,则根本不去探究缘由。更有甚者,连老师的旁批总评都不屑一顾。显然,传统的“教师批,教师改”的写作修改教学不仅束缚了广大教师的手脚,使之疲于应付,兴味索然,而且误导了学生对写作修改这一重要环节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一位高一的学生在国内时被其老师称为没有“学习头脑”,而到了美国以后,则被其老师称为“学习天才”。同一个学生,中国老师和美国老师的评价截然相反。由此,这位学生的家长说出了这样一席话:“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就像一杯没有倒满的水,在中国老师这里通常看到一半是空的,而在美国老师那里却总是看到一半是满的。”前否定,后肯定。我们暂且称这种现象为“半杯水”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相似文献   

7.
赞美要实     
自从提倡老师要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所谓的赏识教育风行以来,那些溢美之辞,老师是给得慷慨了一些,学生又受用得廉价了一些。我不止一次经历过这种场面,学生也就是回答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可在老师那里却是:“你真聪明!”“你回答得太好了!”“你真能干!”“你很了不起!”……短短的一堂课,这样的表扬声不绝于耳,整堂课让学生的“闪光点”闪得轻飘飘的。最近,美国一些专家学者对美国社会赞美式的少儿教育方式提出了警告:赞美无过,但别走火入魔。美国人讲话喜欢用大字眼,赞美某人或某事时,经常会用诸如“我今生看到的最好的”,“这是世界上…  相似文献   

8.
夏飞文 《山东教育》2005,(17):61-62
某老师向我谈起这样一件事:一个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准备“教育”一番;岂料学生出语惊人:“老师,你以为你教得好我就学得好吗?即使我考试得高分,也不是因为你教得好,而是我学得好。”老师当时气得话都说不出来,连连感叹当今的孩子太不懂事。  相似文献   

9.
夏飞 《教育文汇》2004,(11):29-29
某老师向我谈起这样一件事:一个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准备“教育”一番;岂料学生出语惊人:“老师,你以为你教得好我就学得好吗?即使我考试得高分,也不是因为休教得好.而是我学得好。”老师当时气得话都说不出来.连连感叹当今的孩子太不懂事。  相似文献   

10.
郑心合 《教育文汇》2011,(10):17-17
“一票否决”是一些学校领导在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以自身的功利化行为迫使教师追求教育教学功利化。教师只有追求学生考高分,考核才得“高分”,才能成为“先进”或“优秀”,才能有更多的绩效工资。教师唯“分”是举,如果学生考不出高分,就会恨铁不成钢,周六、周日“加餐”补课。学生如果考不好,就体罚或变相体罚。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秋季,负责美国中学入学考试的一位教师发送邮件告知考生:取消今年秋季中国地区考生的入学考试成绩,原因是中国考生在本次考试中出现了太多的"高分",这些"高分"让考试委员会产生了怀疑……当然,美国教师怀疑学生的"高分",并不只是针对中国考生,如果美国考生也得了高分,照旧会被"怀疑"。美国教师为什么会怀疑学生的考试"高分"呢?原因有以下几个——一、美国教师对"学情"把握准确美国学校实行小班额管理,一个班里有二十几个学生,或是更少。学生人数少,教师与每个学生的交流互动就非常充分,从而能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各项信息。学生的家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老师教得越多,学生掌握的就越少,没有心领神会的感觉。教师在深情朗读文章,学生却在那里发呆。老师们总想把自己在文本中掌握的信息和得到的感悟  相似文献   

13.
某教师曾向我谈起这样一件事:一个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准备“教育”一番,不料学生出语惊人:“老师,你以为你教得好我就学得好吗 ?即使我考试得到高分,也不是因为你教得好,而是我学得好。”老师当时气得话都说不出来,连连感叹当今的孩子太不懂事。   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言论我起初也感到很愤慨。学生对辛辛苦苦向自己传授知识的老师说出那样的话,不啻是一种忤逆和反叛。然而事后冷静下来想一想,那个学生说的话其实没有多大错。试想,如果老师的课堂教学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这是当前的普遍现象 ),…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让学校里的人过得有快乐感。这话说来虽简单,却意味深长。教师和学生每天在学校度过的时间差不多占了他们整个生活的一半。如果在学校过得快乐,他们的整个生活就是幸福的;如果在学校过得不快乐,他们的整个生活就是不幸的。为此,在希望我们学校的学生考试拿高分的同时,我们还有一个目标,就是让我们学校的学生和老师过得幸福。其实,这两个目标是相关的,甚至相互包含:学生考试拿高分了,学生和老师都感到幸福,否则他们不可能快乐;学生和老师幸福了,学生考试拿高分就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否则他们也不太可能有好的学…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教师象燃烧着的蜡烛,照亮了别人,却毁灭了自己。然而丁孝松老师却不这样认为。他说:“教师在无私奉献的同时,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得到了体现,在学生的美好未来中得到了延伸。教师更象是播种着,播种着未来;更象是耕耘者,耕耘着现在;更象是收获者,收获着希望。”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这是总体培养目标,那么怎样检验目标的实现程度呢,即怎样对学生、对教师、对我们整个的教育进行评价呢?请看这么几个实例:例一: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就像一杯没有倒满的水,在中国老师这里,通常看到“一半是空的”,而在美国老师那里,却总是看到“一半是满的”。前者否定,后者肯定。哪一种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呢?当然是后者。这早已被心理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所证明。仅仅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评价不同,一部分学生就会比另外…  相似文献   

17.
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访问,专门听了一堂高中物理公开课,任课教师是一名有影响的特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法灵活,重点突出,教学双方配合默契,气氛热烈,教师布置的作业和思考题学生都完成得很好,时间安排很恰当。当老师说:“这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铃声正好响起来,听课的中国教师不禁鼓起了掌声,但奇怪的是几位美国教育学家却一点表情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口答出乎我们的意料:“这节课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原来,这些教育家们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也就…  相似文献   

18.
说“提问”     
拉比是20世纪最卓越的美国物理学家之一,当记者询问他成功的原因时,他说小时候放学回到家他母亲通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今天问了什么有用的问题了吗”。有一位留美教授深有体会地说“在美国往往没有一堂课,教师可按自己的意志随心所欲地发挥,必须随时应付突如其来、轰炸式的学生提问。”而在我国,课堂敢于向老师提问的学生不多,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就更少了,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学生被老师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牵着鼻子走,一步又一步地走入老师设好的问题陷阱中。  相似文献   

19.
刘坚定 《湖南教育》2005,(24):28-29
传统教案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教案系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又出现了另一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注重课堂的“活跃”场面,而忽视了教学的最终效果。一些课堂教学搞得“轰轰烈烈”,最后却显不出实效。其原因在于只看到学生自主意识强,而忽视学生自主能力弱的现状。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为此,笔者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  相似文献   

20.
赞美要实     
自从提倡老师要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所谓的赏识教育风行以来,那些溢美之辞,老师是给得慷慨了一些,学生又受用得廉价了一些。我不止一次经历过这种场面,学生也就是回答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可在老师那里却是:“你真聪明!”“你回答得太好了!”“你真能干!”“你很了不起!”……短短的一堂课,这样的表扬声不绝于耳,整堂课让学生的“闪光点”闪得轻飘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