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蒙古1:5万喇嘛音乌苏(L50E024007)、乌拉吉吐(L50E024008)、跃进公社(K50E001008)、跃进公社三队幅(K50E002008)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属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华北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及数据更新”工作项目之一。项目的总体目标任务是在充分收集和研究测区已有地质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万)、《1: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等有关技术规范,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该项目由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主持承担,主要完成人有李树才、周毅、冯俊岭、张华川、杨欣杰、曹军、滕超、王涛、王必任、薛怀宇、李沅柏、马家骏、苏桂芬、吴海、曲学臣、柳少鹏、张晓飞、刘江涛、卢燃、张强、马艾阳、朱俊斌,工作起止年限为2008年至2011年。  相似文献   

2.
岔路口-甜水海一带是新疆最大的铅锌富集区。2008年3月至2012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院以新疆西昆仑甜水海地区1:5万化探、新疆西昆仑岔路口地区1:5万化探和新疆和田县乔尔天山一带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化探成果为基础,开展了成矿区带中比例尺地球化学找矿研究和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并对铅锌资源量进行定量预测。研究区包含16个1:5万标准图幅,面积6731平方公里。项目组采用新方法动态圈定单元素异常1432个,多指标体系评价综合异常120个,以此为基础结合成矿地质背景,圈定以铅锌、钨锡、铜、金、钼为主的找矿预测区21个、找矿靶区78个。为突出目标矿种铅锌,编制了以铅锌为主要成矿元素的单矿种综合异常图,圈定铅锌综合异常188个、找矿预测区13个、找矿靶区49个。引入地球化学定量预测方法在研究区开展资源量估算,预测铅锌总资源量3251.61万吨,并按可信度划分了预测级别。通过成果集成研究,不仅使该区化探资料研究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取得了显著的找矿成果,而且为该区铅锌找矿工作部署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为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吉林省地质调查院于2000年至2005年间先后承担完成了多巴区幅、帕度错幅、昂达尔错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填图总面积47176平方千米,在基础地质和矿产地质方面均取得重大地质成果,成果验收均为优秀级。其中昂达尔错幅、多巴区幅在2011年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优秀图幅展评中分获一、二等奖;多巴区幅荣获2012年度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同时这三个项目作为“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的组成部分,与其他项目一同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吉林省地质调查院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奖。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1:5万敖包查干幅(L50E008020)、多钦乌拉幅(L50E009020)、宾巴勒查干幅(L50E009021)、满都胡宝力格幅(L50E010020)、1252高地幅(L50E010021)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系国家地质调查项目。项目组在系统建立测区地层层序、岩石单位和区域构造格架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影响区域找矿的重大地质问题,综合利用地、物、化、遥资料,采用数字填图技术,查明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在晚中生代陆相火山地层划分、印支期花岗岩和地质找矿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提高了测区的基础地质研究程度。项目发表论文4篇,主要成果包括:  相似文献   

5.
由西藏地勘局第二地质大队承担的“西藏1:25万嘉黎县(H46C002003)、边坝县(H46C002004)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系青藏高原南部空白区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计划项目的工作项目,项目起止年限为2003~2005年,项目聘请向树元教授(中国地质大学一武汉)为项目负责,泽仁扎话工程师(西藏地勘局第二地质大队)为技术负责,田立富教授(石家庄经济学院)为副技术负责。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1:25万J47C004002(都兰县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隶属于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年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项目编码:200113000062),由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辛后田副研究员主持完成,项目参加单位包括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该成果为青藏高原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的深入研究和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提供了支撑,在重大基础地质问题解决和地球科学理论创新等方面均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辛后田副研究员也因此获得了国家国土资源系统“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的称号,该区调图幅在2012年全国优秀区调图幅展评中获得一等奖。  相似文献   

7.
2007年启动实施的“云南1:5万潞西县、平达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围绕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矿产、地质灾害等方面开展工作,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全面提高测区的基础地质研究程度和工程地质、灾害地质研究程度。工作中应用深部物探、氡气测量、岩石抗压测量、空气负离子测量等一系列新手段、新方法获取大量数据,为大瑞铁路规划建设和地方各行业建设提供了基础地质、工程地质和灾害地质等基础资料,为完成“泛亚铁路大理至瑞丽沿线1:5万综合地质调查”计划项目作出了贡献。该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完成,项目起止时间为2007~2011年,主要完成人有吕勇、山克强、杨启军、甘伏平、杜毓超、李文莉、韦艾辰、唐建生、曾繁茹、黄奇波、罗贵荣、范鲁舟、邓亚东、赵伟、陈怡祥、俞立平、韦吉益、张庆玉、卢呈杰等。  相似文献   

8.
该矿床已经工程验证为一多金属矿床,矿床的勘查工作始于1999年,经历了1:20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1:2万土壤测量与同比例尺地质简测、激电中梯测量多个勘查阶段,经过优选物化探异常结合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确定找矿靶区,经过槽探、钻探工程揭露验证,发现了钼、铜、铅、锌、金等矿化体和工业矿体。成为以地质、物探、化探综合找矿方法,实现找矿突破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9.
彭立华  王晖  王晓云 《科技风》2012,(16):150-151
区域化探会发现大量的异常,某些矿致异常具有相近的地质背景和地球化学特征,对已知矿上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成矿地质背景进行分析总结,建立化探找矿异常模式,异常筛选评价及指导找矿。本文以1∶20万索伦军马场幅内已知的典型矿(化)点为例,对矿(化)点的成矿地质背景、地球化学背景、异常特征结合异常查证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建立了该地区找矿异常模式,总结了地球化学和地质矿产找矿标志,对该地区异常筛选评价、异常查证及找矿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4,(8):F0002-F0002
“云南中甸地区铜矿资源评价”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围绕全国重点找矿靶区安排的重点找矿项目。十多年来,该区找矿经历勘查、放弃、科研、勘查等反复实践-认识-再实践过程。云南省地质调查局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南三江南段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综合研究”、“中甸地区1:5万矿产远景调查”和“中旬地区矿产资源评价”项目,及国家973计划项目“巨型矿床形成保存及资源潜力”、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三江中南段铜铅锌金多金属矿床综合勘查评价技术研究”等支持下,在多个科研院所及多家矿业企业的全力参与下,组织实施了该区的找矿和系统勘查,取得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承担的“西藏1:5万德庆(H46E013003)、冈吉(H46E013004)、白朗(H46E013005)、格达(H46E013002)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系冈底斯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计划项目的工作项目,项目起止年限为2010~2012年,通过三年的艰苦工作,项目在地层、火山岩、侵入岩和构造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  相似文献   

12.
化探能快速圈定异常,提高找矿成功率。但从青海多年的找矿和立项中发现,许多有找矿价值的矿床(点)的周围在1∶20万或1∶50万的化探扫面并没有化探异常的反应,本文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在主要成矿区带上进行1∶5万化探扫面的必要性和开展技术方法试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湖南1:5万召市镇、红岩溪镇、咱果坪、洗车河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编号:1212011220510)为“湘西-鄂西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子项目。经过湖南省地质调查院三年的野外工作及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的质量监控,在基础地质、物化探及找矿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新进展、新成果,获得了优秀级评价。  相似文献   

14.
“广西1:25万凭祥、南宁、谅山(1/3幅)、北海(半幅)区调”项目测区地理位于广西西南部,南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接壤,构造上属华夏古陆与南华活动带的交切部位,处于古华夏构造域和环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汇处,是了解广西乃至整个华南区域地质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重要的成矿区带。上世纪60年代以来,广西区域地质测量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开展了各种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勘查、物化探测量、遥感、水文地质调查与地质科研工作等,并取得了丰硕的地质成果,但仍有一些重要问题尚待解决,如:前人认为上二叠统彭久组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但证据尚不充分;上志留统与下泥盆统是否为连续沉积尚需作进一步工作;对部分火山岩的时代归属依据不足;对测区构造变形历史、构造变形序次关系以及构造单元划分有待重新厘定等。  相似文献   

15.
为加快推进钦杭成矿带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0年下达了"钦杭成矿带湖南段1:5万航空物探调查"工作项目.项目旨在通过对钦杭成矿带湖南段开展1:5万高精度航磁和伽玛能谱综合测量,查明该区域航空磁力和伽玛能谱特征、分布规律及地球物理成矿背景,为工区进一步开展公益性地质调查与战略性矿产勘查等工作提供高质量的地球物理资料.该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承担,于2010年实施,2014年底完成全部野外工作量.2015年完成成果报告.项目共圈出多金属找矿远景区28个、放射性铀找矿远景区12个,新发现矿化点8处.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湖北1:5万火烧坪、贺家坪、资丘、都镇湾幅区域地质调查”系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获2013年度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一等奖。调查区地处江汉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带,全部为沉积岩,生物化石丰富,南华系一三叠系地层序歹0完整,是扬子陆块台地相区地层古生物学研究的最有利地区之一。由于调查区跨及长江中游最大支流清江两岸,地形高差大、切割深,加上川气东输管线、清江梯级电站、沪蓉(西)高速、宜万铁路等诸多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施工,岩崩、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  相似文献   

17.
通过1:2.5万非正规测网土壤地球化学勘查,在粤东某矿区发现了多处异常。结合地质成矿条件研究,在异常突出的有利成矿地段圈定了一处详查区段,并进行了1:1万以200×10米替代100×20米网度的土壤测量,进一步确定了异常的范围、形态及规模,将找矿工作从面上转化为点上,为下一步地质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因地形条件和地球化学景观限制,利用1/2.5万非正规测网替代正规测网在羊角寨矿区开展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通过研究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圈定了六处综合异常。经过异常踏勘,选出了五处具有找矿前景的地段,为下一步地质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内地质找矿改革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着,这是国务院提出加强地质工作决定之后,我国地质工作人员对找矿工作的又一次创新,这一工作是实实在在解决传统影响地质找矿工作的重大举措,切切实实的推进了找矿事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本文就如何提高地质找矿效果,实现找矿突破的有关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1:25万青岛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试点)"(国际分幅编号:J51C004001)项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的国家专项"海洋地质保障工程"中基础调查计划的工作项目之一,工作项目编号:GZH200900501,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承担.该项目开展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目标任务是用现代地学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在1:25万青岛幅海域范围内开展系统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海洋沉积动力环境调查.查明区内海底地形、地貌、海底沉积物类型、地层结构及其分布规律,环境地质因素分布特征,矿产资源类型和分布状况等基础地质信息.编制满足国家需求并达到国家当代科技水平的中比例尺海洋区域地质基础图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