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画说地震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石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地震绝大部分发生在地壳中。地球的外表面是一薄薄的地壳,其厚度在大陆平  相似文献   

2.
地应力包括由地热、重力、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及其他因素产生的应力。地质力学认为,地壳内的应力活动是使地壳克服阻力、不断运动发展的原因;地壳各处发生的一切形变,如褶皱、断裂(见节理、断层)等都是地应力作用的结果。地应力活动会产生或影响地质构造。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向大陆内部扩展的前缘部位,该地区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显著,一直受到国内外地学家高度重视,是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之后最有可能发生大震的地区之一。重力场变化对认识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层过程具有独特的优势。重力场的时空动态变化能较好地反映深部物质运移与地壳密度变化等构造活动信息,重力场随时间变化与地震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宁德地震台一号井具有含水层系统对地壳应力一应变响应灵敏的优势,其水位变化对应地震,可间接反映地壳应力一应变特征。以历年水位观测资料为基础,深入分析水位观测中非地震活动期间各类干扰因素,并根据干扰异常的成因归纳出典型的干扰异常分析和总结,以便今后水位观测资料再出现异常时,给台站观测人员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参考依据,能够及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地震分析预测若干实用技术研究”项目的“应力应变观测与地震活动综合分析”专题研究团队在专题负责人石耀霖院士带领下,集智攻关,整合和开发了大规模的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平台,建立大规模3D有限元数值计算分析模型,给出构造运动过程中地壳应力、应变的演变特征及对强震孕震进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6.
岩石脆性破裂时破裂发射的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量子化学中的CNDO方法(Complete Neglect of Differential Overlap——全略微分重叠)以单晶硅和地壳岩石的典型构造——硅氧四面体为研究对象对脆性破裂时破裂发射的机理提出了一种理论解释,认为是破裂前晶体受外力作用发生构型变化使得电子能量增加成为自由电子的结果。利用这一理论,地震发生前的电导率增加、电磁辐射和地震时的地光等现象都可以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由于地壳活动发生的次数越来越频繁,重大的地质灾害频繁出现,所以防震减灾的工作成为了国计民生的重大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且希望能够在地震来临之前获得准确的信息,竟可能使损失减小。光学地震测量技术与传统的技术和方法相比具有三大的优势,这三大优势体现在高灵敏度、宽频带、大动态范围这三个方面。本文主要研究了光学测量方法在地震监测方面的方法和技术,大体来说是激光干涉测量和光纤传感测量这两个技术。  相似文献   

8.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一项研究中发现,最近越来越多地壳稳定的地方发生地震,与能源行业通过采取水力液压破裂岩石开采天然气,或将废水汲入常规油井以提高出油产量有关。研究人员特别提到,2011年11月6日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中部布拉格附近发生的里氏5.7级地震,以及之后一连串的余震,可能与800多公里之外的密尔沃基所进行的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废水注入有关。近期美国能源生产产生了大量废水。这些水既被用于水力液压,使岩石破裂释放天然气,又用于汲入常规油井以提高出油量。  相似文献   

9.
人类现今对地震的认识,把地震解释为地壳运动的一种效应,“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就是地壳岩石受力变形、突然破裂的过程”。但是,也许我们只说对了一半,地壳运动可能仅仅是造成地震的“导火索”。本文作者在研读了一位资深地震研究专家、现供职于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徐好民先生的三本地震研究专著——《地球·静电》、《地象概论——自然之谜》、《地象资料·征兆地质学·地震预报》后,受到启发,提出一种新的观点,即认为地震本质上是一种“地壳雷电”效应——正如空中雷电是“云—云”之间、“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一样,地震则…  相似文献   

10.
谢富仁1956年12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5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现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地质学会35、36届理事,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副主编,《华北地震科学》副主编,《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副主编,《地震》期刊编委,《西北地震学报》编委,《国际地震动态》编委。主要从事地质构造、地球动力学、构造应力场和地震区划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技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五),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发表论文60余篇,1996年入选中国地震局首批跨世纪科技人选,并获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相似文献   

11.
储层流体研究对于地震勘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经典的Boit-Gassmann方程,在孔隙度不同的条件下,通过对目的层进行不同成分的流体替代,研究了孔隙度、饱和度以及流体成分等岩石物理参数对等效岩石的纵横波速度、密度等地震参数的影响,并对计算结果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正研究结果表明:含气饱和度的变化使混合流体的可压缩性发生改变,P波速度随含气饱和度的增加先急剧下降,而后转为缓慢升高;孔隙度的变化对P波速度、S波速度和介质密度的影响要大于含油、含气饱和度变化的影响;当目标层充填的流体由气变为油、水时,目标层的地震响应的AVO现象变得不明显,并且随着目标层厚度的逐渐减少,地震响应产生调谐效应。  相似文献   

12.
地震和月球到底有没有关系?这是近百年来始终困扰科学家的问题。如今,日本防灾科学研究所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终于证实:月球引力影响海水的潮汐,在地壳发生异常变化积蓄大量能量之际,月球引力很可能是地球板块间发生地震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13.
地震与风雨、雷电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面振动,即强烈地震会造成直接和间接的严重破坏,成为地震灾害。我们所说的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此外还有火山地震、塌陷地震等),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震的发生是地壳在运动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最近几十年,地球上的大地震时有发生,中小级别的地震更是不计其数。在2010~2012这三年间,美国地震信息中心监测到了超过300次3级以上地震,平均起来一年就有超过100次。而在1967年~2000年间,发生3级以上地震的频率仅为每年21次,也就是说,最近10年之中,美国地震发生的频率翻了5倍。如此之高的地震发生频率令人不安,这究竟是地壳活动的结果还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呢?  相似文献   

15.
王趣 《知识窗》2008,(6):54-54
地震作为地壳的运动形式,全世界每年要发生数百万起,我国早在2000年前就有关于地震的记载。真正能造成灾害性的地震平均每年只有十几起,造成毁灭性的1-2起。  相似文献   

16.
太行山北段出露大规模中生代岩浆岩带,以中酸性岩为主,普遍含有基性微粒包体.锆石的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包体形成于126Ma左右,与寄主岩石大致同时形成.锆石的LA-MC-ICPMS Lu-Hf同位素原位测量研究表明,基性岩来自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并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主要的中酸性岩基形成于壳幔岩浆混和过程,而岩基中微粒基性包体是经历分离结晶的基性岩浆注入酸性岩浆房中形成.  相似文献   

17.
第一链接     
地震改变地壳渗透性地震造成的振动除了对人、建筑物和景观有明显影响外,还能改变地壳的渗透性。渗透性控制流体在地下的运动,因此它很重要,然而对此却很少有连续地长期测定。美国加利福尼亚南部为期20年以上(在此期间曾发生7次地震)对水井水位的记录表明,地震活动使得渗透性明显提高:在其中的两口井中,渗透性最多提高了3倍。这些数据对水文监测、水库工程和地震物理学具有潜在的深远意义。例如,所观测到的渗透性提高3倍的结果便提示,有一种提高油气田渗透性的方法。摘自《自然》2006年6月29日候鸟应对气候变化为了应对气候的变化,候鸟提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实验确定了砂岩在干燥、饱水、有孔隙压三种情况下的摩尔破裂准则线(摩尔包络线);定量地说明了砂岩的弱化,并以此阐明水库地震的发生过程及其特点,指出了以往应力分析中的疏漏,指出含水岩石的弱化是水库地震等水诱发地震的首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地震是地应力长期持续作用下引起的岩石圈的剧烈破碎变形,是地壳运动激化及现今活动断裂构造发生、演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地震预测既要迅速查清前期地震发生的地点、规模和破坏程度,找出地震形成的原因,更要准确地推测出下一次地震(尤其是大地震)可能出现的地点、时间。可见地震预测不仅仅是需要有观察、测量,记录地应力形成、演变的精确仪器,更要有完整、系统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20.
世界各地     
穿过地球的超深钻井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需要,要求直接穿过地壳到达地球深处。大约50年以前,美国地震学家A.莫霍洛维奇研究了地震波的傅播,发现在地表以下某个深度上,有一个分界面;在这个分界面上地震波发生强烈的折射和反射。这个分界面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被它所分割开的上、下部分岩石性质有显著的不同。大多数地球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把莫霍洛维奇分界面以上的地球上层,称为地壳;从分界面往下至深度为2900公里处,称为地球的中间层;从深度为2900公里处往下,直至地心,称为地核(地球的半径为6370公里)。地壳的厚度一般是30-80公里,在海洋底下要比大陆底下薄得多。在地壳深处乃至它下面的中间层情况如何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