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马拉多纳,阿根廷人士,世界足球明星,球技高超,“誉满全球”。不知联合国秘书长者不少,不知马拉多纳者不多。然而,就是他,去年4月被警方拘捕——指控其犯有贩卖毒品罪。这使我联想到发生在美国新闻界的一件事。有一名记者拍的一张照片被当成“杰作”,轰动一时,这张照片,他是怎么拍成的呢?一天,他看到一个失业模样的  相似文献   

2.
看了《中国记者》1988年第9期戴惠坤的《瞬间里凝结着几多艰辛》一文,十分感慨。29岁的青年记者马占成拍摄的《墨西哥发生罕见大地震》和《马拉多纳欢呼阿根廷队夺魁》两幅照片,无愧于新华社年度金牌奖,但是,为什么一个摄影记者只带上常用镜头而且连备用的胶卷都没有呢?是有关部门没有给他配齐镜头还是记者本人准备工作不充分呢?靠“年轻体壮”挤进去借一个500mm镜头,当时他还“脸上泛着兴奋的红光”,我看到此,简直羞得满脸通红!  相似文献   

3.
我与批评稿     
十多年来,我跟“新闻批评”结下了不解之缘。据粗略统计,从1980年至1992年这13年的时间,我除了采写一些正面的通讯、专访外,还精心编采“小品文”50~60篇,加上其他形式的批评稿,共有120多篇。采写批评稿,是件吃力不讨好的“苦生活”,这是同行们的“共识”。写表扬稿,被采访的对象及其单位领导个个眉开眼笑、皆大欢喜。眼下时兴“拎马夹袋”,还有种种实惠。采写批评稿情况就完全不一样。被采访的对象及其单位领导在感情上就跟记者很对立。认为记者是来找岔子的,故意跟他们过不去,因而大都紧绷着脸,抱不合作态度。尤其是被批评的对象,或是吹胡子瞪眼,或是拍桌子,或是胡搅蛮缠……什么样子的都有。当然人嘛,谁都喜欢表扬,只有傻瓜才愿意登报批评呢!所以很多同行都把写批评稿视为畏途。但是我想,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4.
左治 《视听界》2005,(6):52-53
电视新闻报道中,关于领导各种活动的时政消息长期以来形成了模式化、程序化的报道方式。虽然受众对此类新闻都不太感兴趣,但记者每天又不得不接触会议消息或领导活动。这样一对矛盾能否找到一条解决之路,使会议新闻变得让老百姓爱看一点呢?一、让领导的形象活起来对于领导下工地、去工厂、到农村、看学校、慰问部队、看望英雄、访贫问苦、察看灾情等活动,记者不能将之仅作为一件“公干”或例行公事,要把领导与被看望者之间生动的交流反映出来,既要观察领导的一言一行,又要捕捉领导的出神风采:丰富的面部表情,一些细节特写。当然,要捕捉到传…  相似文献   

5.
中国记者:据了解,您从以《笼中》为主题的500多张照片中精选出45张,最终筛出12张送"荷赛",您的组照编辑思路及镜头表现、色调处理思路是怎样的呢? 郑晓群:组照《笼中》的第一张照片,是在2011年4、5月份去温州动物园采访时偶然拍摄的.当时,我在温州动物园采访结束后,还有点时间,就在园里转转.园内只有一只长颈鹿,比较孤单,我当时就拍了.回来将照片导入电脑,处理成黑白照片时,我感觉这照片有点意思.为什么呢?孤寂!  相似文献   

6.
呼唤激情     
当记者要有一股激情。没有激情就没有对新事物的敏感;没有激情就没有采写的冲动;没有激情就不会主动深入到第一线去“抓活鱼”…… 激情从哪里来?从组织关怀来,从理论学习来,从分配制度来,这些无疑都是对的,必不可少的。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我们看到,一个单位,一样的组织关怀,一样的理论学习,一样的分配制度,可还是有的人工作激情高,有的人工作激情低。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可能是因人而异,多种多  相似文献   

7.
这些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反腐力度的加大和社会民主监督力量的成长,一批批大小贪官纷纷落马。有一个现象特别值得“老记”们注意与反思:就是在这些腐败官员纷纷落马的同时,有些“老记”当年为贪官写的那些“作秀力作”,难免成了同行的笑料。 客观原因一定会很多。但主观原因我们也不能不挖一挖:为什么会被官员“作秀”的假象所蒙骗?自己的眼睛为什么只会盯着领导而看不见群众呢?等等。这样挖挖,可能就不觉着冤了! “老记”要警惕和防止被官员“作秀”耍了,笔者有个“三不”建议: 一是不要被“遮了眼”。一位被“官员”作秀耍过的记者颇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很难想象一张没有照片的报纸是什么样子。照片在报纸版面中只在美化版面作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但是,究竟新闻照片在报纸版面的作用是什么?怎样更好的使用好新闻照片,如何更好的发挥形象宣传的效果呢? 新闻照片在报纸版面中的作用,一方面经常被忽视和发挥不足;另一方面又往往被夸大和滥用。就整体而言,现在报纸上好的新闻照片少,平庸之作多。关键  相似文献   

9.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您好!齐奇,很高兴采访您.我们知道,您是从记者一步步走到节目主持人岗位的,那么,您认为记者经历对您目前的主持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 齐 奇:您好,很高兴和大家交流!我大学毕业后进入央视工作,一开始没有做成主持人,而是一名记者,没有出现在镜头前,当时还很遗憾.因为自己是科班出身,当主持人也是从小的梦想.(为什么是从小的梦想?因为小时候曾三次与摄像机的镜头失之交臂.上小学时喜欢文艺,学校里编排文艺节目我总是积极分子.有一年我代表学校参加文艺汇演,电视台也派来了记者采访,我兴奋极了,可没等我上场就看到人家采访结束了,工作人员都正在收拾东西呢.第二次是参加市里的小学生演讲比赛,要录我的时候摄像机电池没电了,当时我眼泪差点没掉下来.第三次是在毛主席纪念堂举办的"毛主席百年我十岁"的纪念活动,我代表北京少先队员发言.领导讲完话记者们又纷纷撤了.至今想起这些事来仍耿耿于怀.从那以后我就暗暗期盼:以后一定有机会对着镜头说个够!后来为了实现我的心愿,我报考中国传媒大学,就读于播音系.现在作为央视 12 频道的主持人的我终于可以自信地站在镜头前,不用担心自己话没说完镜头就挪开了.现在每当我站在镜头前都仿佛看到那个因为错过了镜头而伤心失望的小姑娘.)  相似文献   

10.
前日几个老记聊天,老资格的李总说了个笑话:某晚报一位年轻女记者被指派到附近农村采访一条新闻,磨磨蹭蹭还没动身。领导就问:“为什么还没去?”她若无其事地回答:“等办公室派车,说要明天才有!”领导有点不高兴了:“人家在等呢,就这么三四公里路,没有车那你的脚呢,干嘛去了?”女记者有点脸红:“是啊,我的脚干嘛去了呢?” 这是一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 “我的脚干嘛去了?”人人皆有一双脚,就好端端地长在自己身上,人就靠它撑着站起来和走路,干嘛去了呢,不可思议吗?  相似文献   

11.
采访的起点     
当我们要完成某一采访任务时,应该从哪儿起步呢?从立下并且实现“我要写出和你不一样的稿子”这么一个决心起步。我们读一些老记者采写的报道,常常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觉得它和同一时期已经见报的东西不一样,比我们年轻记者写的东西要高一筹,这是什么原因呢?从新闻单位老同志和青年人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我感到原因之一为:前者采访的起点是“我要和你不一样”,后者采访的起点是“我要和你一个样”。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2002,(4)
“只要符合事实,为什么不能发?”这里的“发”,指发表批评报道。你道这句话是谁说的?是上任3天就下达了“新闻监督令”的山西省长治市的一位领导。这话是他对当地媒体诸多批评中的一条。他的其他类似批评也都尖锐直率,但在我看来与这条一样,均不无天真  相似文献   

13.
前一段时间,北京各报报道了首都某报一名记者因涉嫌敲诈18万元被捕的消息,死活不肯说“某报”是谁。类似“为同行讳”的报道还看到过不少。看来不得公开媒体名,似是传媒界的“行规”。媒体如何对待同行短处呢?我不把媒体想得多复杂———被人摆平了,如果真那样,媒体可能稿子都不发了。但因是同行,碍于面子,手下留情的事确是有的,要不为什么不敢点媒体的名呢?也可能想给自己留条后路,谁敢保证属下众多记者不出“丑闻”,以免到时被别人“报复”。新闻界有问题该不该揭,有没有勇气曝光同行“家丑”,这是对每个媒体职业道德的挑战,也是检验媒体…  相似文献   

14.
永远在路上     
奏着华彩乐章的2008铿锵走来,“永远在路上”,涌上心头。记者永远在路上。这是一条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路,是一条充满艰辛和困苦的路。有的记者只是被动地记录,但优秀的记者表现出的更多的是兴趣与追求。新华社女记者朱玉说,工作是我心爱的玩具,我不觉得它苦,我觉得它好玩儿,工作让我十分快乐,“这工作就像一个变化万千的万花筒一样,不停地变出不同的样子,而我,则是那痴痴地被它迷住的小孩儿。”  相似文献   

15.
我曾经在新闻战线干了40多年,写过不少新闻,但我很轻视短新闻,以为写“豆腐块”消息,是雕虫小技,做不了大学问。 实践证明,我的思路错了,写新闻不易,写一条好的新闻更难。真正使我醒悟而折服的是《总书记关心新闻记者》这条简短的新闻特写(载《人民日报》1994年6月14日4版)。这条新闻特写,可谓是真正的“豆腐块”,全文只有200多字,全用事实说话,感人至深。这条新闻特写,配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摄像记者提摄像机的大幅照片,版面超过文字稿一倍多,读来更加可亲、可敬。它给人们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江总书记平易近人,与新闻记者心连心。 这条图文并茂的新闻,为什么人们一打开报纸就被它深深吸引了呢?  相似文献   

16.
笑一笑     
找钱包一位旅客走进一家旅社问服务员:“我前些日子在这里住过,你有没有看见我丢掉的钱包?”“是什么样子的钱包呢,先生?”“随便什么样子都可以,我是不计  相似文献   

17.
在一家报社招待所新结识了几个“房友”,经打听,他们都是来报社送稿的。有记者,也有通讯员,有几十上百里来的,也有千里迢迢远道而来的,有坐公共交通车来的,也有开专车来的……后来我到招待所登记处与服务员闲聊,她说:“你不知道,来我们这里住宿的大多是送稿者。每天来来往往,就象穿梭一样,好热闹哩!”“穿梭送稿”,引起了我的思索。为何会出现“穿梭送稿”现象呢?首先,我想到了“这一半”——恐怕是与有些记者和通讯员上稿心切有关。反正是公家的钱(因为据我了解,极少见有“自费送稿”之例),花它  相似文献   

18.
王杰  刘明 《新闻前哨》2002,(9):46-46
会议足一座新闻“富矿” 会议新闻在党报的宣传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常有读者议论:我们就不喜欢看会议新闻,今天书记讲话,明天市长强调,都是一个套路,没什么看头,也常有些记者感叹说会议报道没意思,很难写出好东西,参加会议报道吃力不讨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读者和记者都不喜欢会议新闻的情况呢?主要是一些记者没有掌握好会议报道的  相似文献   

19.
在电视屏幕上,人们常见到媳妇为婆婆梳头的尊老爱老的新闻报道。表现尊老爱老“梳头”的镜头未尝不可,而且也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但久而久之,却使我疑惑不解:为什么总是要“梳头”呢?这使我想起,要  相似文献   

20.
获全国新闻摄影大奖赛最佳奖的《拚到底》(见本期封二),我看了不止一遍,每次都深受感动。在和一些新闻同行谈论它时,我甚至说:“它是无可挑剔的”。为什么有这样的评价呢?就是因为它的真实感令人折服。事实上,要用评价平常报纸上刊用的照片的眼光来找它的问题,倒也不是挑不出毛病的。例如:在后面挽着班长吴卫平的战士的面部光线太暗;山坡上正在战斗的两名士兵,射击姿势也不象人们印象中的样子;画面上的人大都没有戴钢盔,是不是不符合有关规定?等等。但是,我相信,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