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性别角色是儿童适应社会,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内容,3-6、7岁的幼儿阶段是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时期。儿童在习得性别角色的同时开始习得所处社会所固有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大量研究证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限制并阻碍了儿童富有个性的发展,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类型更有益于心理健康、情绪情感、人际关系以及社会适应。绘本是儿童普遍喜欢的儿童读物,绘本中蕴含的性别角色期待和性别意识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以绘本阅读为出发点,探讨在教育中如何利用绘本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向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研究表明,双性化的个体在主观幸福感、社会适应、人际交往、人格特征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很多优势,双性化教育必然成为性别角色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因此,为促进幼儿性别角色的双性化发展,幼儿家长应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限制,父亲应积极参与教养,教师应有双性化的教育期待并鼓励幼儿体验异性的活动,在幼儿异性同伴的交往过程中渗入双性化教育内容。此外,以幼儿读物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应多传播双性化人物榜样。  相似文献   

3.
王春英 《文教资料》2011,(20):237-238,186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4所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为被试,采用贝姆性别角色调查量表及自编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考察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性别角色、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状况及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文章从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情绪体验、自我归因三方面入手分析了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对策,包括客观地看待男女不平等现象;有意识地培养双性化人格;增强自信,积极悦纳自我等。  相似文献   

5.
论儿童性别角色教育中的双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我们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中,常常出现性别角色概念过度延伸的状况,即性别刻板化。但是,研究表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不会从性别刻板化中获益,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双性化人格教育,并建议从家庭、学校等方面来促使儿童形成双性化的人格。  相似文献   

6.
"阴盛阳衰"现象作为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种现象受现行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家庭教育方式、文化传播、教师的性别角色观等因素影响。其中,教师的性别角色观尤其值得关注。对301名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性别角色观调查显示:教师的性别角色观存在双性化倾向,理想男生和理想女生的主要特质没有显著差异;教师的双性化性别角色观利于女生发展。理想男生和理想女生的独有特质体现了性别刻板印象,说明教师的性别角色观也受传统文化的一定影响。总的看,双性化是教师性别角色观的一个误区,也是"阴盛阳衰"现象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7.
"阴盛阳衰"现象作为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种现象受现行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家庭教育方武、文化传播、教师的性别角色观等因素影响.其中,教师的性别角色观尤其值得关注.对301名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性别角色观调查显示:教师的性别角色观存在双性化倾向,理想男生和理想女生的主要特质没有显著差异;教师的双性化性别角色观利于女生发展.理想男生和理想女生的独有特质体现了性别刻板印象,说明教师的性别角色观也受传统文化的一定影响.总的看,双性化是教师性别角色观的一个误区,也是"阴盛阳衰"现象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我们对儿童的性别角色教育中,常常出现性别角色概念过度延伸的状况,即性别刻板化。但是,研究表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不会从性别刻板化中获益。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双性化人格教育,并建议从家庭、学校等方面来促使儿童形成双性化的人格。  相似文献   

9.
家庭性别教育对个体早期性别角色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进行合乎科学、合乎时代要求的家庭性别教育是必要的,其关键在于家长应树立性别多元化的性别观念,克服对男女两性性别角色及行为的刻板印象,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双性化”教育。  相似文献   

10.
双性化人格在近年来的性别角色研究中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它能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变化中的环境要求,并发掘自身潜能.因此,从心理学、教育学等角度探讨双性化教育的多种途径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已经受到众多学者和教育专家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将中班儿童分别与同性和异性同伴配对,考察儿童与性别角色行为相关的玩具偏好.结果发现:(1)异性同伴强化了儿童的反性别角色行为,弱化了儿童的性别角色行为.(2)相较于男孩,女孩的性别角色行为更具刻板性.因此,研究者认为利用不同性别类型的玩具及让儿童游戏时与异性同伴配对.可以成为培养儿童双性化人格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1.
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分析,阐述了性别角色双性化的优势和培养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必要性,分析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因素并提出改变传统性别角色观,对儿童进行双性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为了健美操健康发展,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健美操性别刻板印象进行现状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存在健美操性别刻板印象;男生的健美操性别刻板印象比女生强烈,各个年级的健美操性别刻板印象没有任何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先秦时期哲学家庄子的"小大之辩"思想出发,简要分析了庄子哲学的自由和逍遥的精神,阐明了庄子哲学的超越精神和达观态度,指出了庄子的"小大之辩"思想是顺应自然之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的英美日中定型观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00名中国大学生的英、美、日、中等国人定型观念的调查,分析了这些定型观念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并认为目前就我国大学生而言,其定型观念的获得应与外语教学联系起来,在外语教材中增加文化的输入,大学生树立客观的理解态度有利于其形成较为准确的定型观念。  相似文献   

15.
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儿童实施“双性化教育”势在必行,但是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双性化教育”与“因性施教”相结合,应重视在儿童性别同一性形成前提下从两性差别的角度来培养双性化人格。  相似文献   

16.
采用Ryff心理幸福感量表对专科院校学生心理幸福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心理幸福感中的掌控环境、自我接纳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男生和女生在自我接纳、生活目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来源的学生自我接纳、自主性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建议充分利用心理咨询、课堂教学、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心理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国内外双性化人格研究的梳理,发现迄今的研究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1)从年龄阶段上看,有中学生、大学生和老年人;(2)从职业分布上看,主要涉及学生、教师和运动员;(3)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情绪特征、社会适应性、人际关系、依赖性、应对方式、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质、自尊水平、自信心、创造性水平、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人口学分布特征等具体变量与双性化人格两两之间的关系;(4)双性化人格的跨文化研究和城乡对比。总的看来,已有的研究大都证明了双性化人格在很多方面是积极的、有利于个体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还没有研究证明双性化人格对个体、对社会有什么不利的影响,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理想化的性别角色模式。未来的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1)加大研究力度,扩大研究规模;(2)寻求研究方法上的突破;(3)加强跨文化研究;(4)探究双性化和应付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福乐智慧》中的军事思想与先秦《孙子兵法》军事思想有许多共性,说明这两种著作之间存在影响与继承的关系;同时《福乐智慧》中的军事思想与《孙子兵法》又有许多差异,这说明《福乐智慧》不是完全照搬《孙子兵法》的,它根据自己本民族的居住环境、生活习惯和独特的民族气质,独创性地提出了适合自己本民族的一些军事思想。  相似文献   

19.
重点高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对重点高中45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重点高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家庭满意和正性情感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整体满意、环境满意、学业满意、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除了自由满意外,在总体幸福感及各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经常锻炼身体的学生与没有经常锻炼身体的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问卷方法,对城市中学生的社会行为取向做了实证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中学生的社会行为取向无论是在家庭的亲子关系中,还是在学校的师生关系中,还是在同学、朋友等同龄群体关系中,都表现出明显的个我取向的特点。本文还从社会学角度进一步分析和讨论了中学生社会行为的个我取向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