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梦十夜》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令人费解且形式颇具特色。作者在这部作品中,除了分别在叙述前八个故事和后两个故事中坚持传统意义上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手法之外,又在部分章节中巧妙地将两者不断交织,从漱石的创作历程来看,可以发现这是作者在该时期对叙述风格多样化的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2.
《梦十夜》由十个相互独立且隐喻遍布的梦境构成,小说展现了作者夏目漱石对于爱情抉择、人生命运和历史现实等诸多问题的忧虑与思考.其中第七夜主要讲述了"我"被置于一艘不知所向的大船上,在彷徨不安中寻求解脱,选择跳海自杀却又追悔莫及的梦境,文本多处流露出作者的焦虑意识.本文通过阐释《梦十夜》第七夜梦境中的焦虑情绪内涵,探讨了文...  相似文献   

3.
漱石论梦含英咀华──冯其庸《漱石集》读后感王湜华冯其庸先生的《漱石集》,是继他的《红楼梦》研究论文集《梦边集》之后的第三部《红楼梦》研究论文集,近日已出版问世。笔者有幸先睹为快,通读一过,获益之多因不待言,其痛快、其激动,也难以三言两语说得清,憋在心...  相似文献   

4.
《哥儿》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早期作品。小说用喜剧式的手法 ,通过主人公哥儿在学校的一段短暂的经历 ,对日本教育界的腐败现象作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凸现出初期的“愤怒的漱石”的创作个性 ;在艺术上 ,作者高扬日本民族文学的传统 ,使小说洋溢着江户文学的幽默情趣和滑稽诙谐的俳谐精神 ,显示出早期漱石文学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5.
《扮装俏佳人》武藤启最终回白泉社十夜和树梨曲曲折折的爱情终于也有了结局了,在2003年一月号的《花与梦》上刊登了《扮装俏佳人》的最终回。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十夜决定前往巴黎;为了支持所爱的人,树梨决定和十夜一起去巴黎,两人坚持着着份恋情发誓将永远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鲁迅《野草》受夏目漱石《十夜梦》的影响,无论在心灵的展示和梦境的营造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上,两位作家及其散作品,都达到了相当程度的共鸣和默契;但《野草》较之《十夜梦》,更显示出求索奋进的执和抗争精神,也体现出鲁迅和夏目漱石之间影响与超越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满韩漫游》是夏目漱石1909年游历中国东北的游记,记录了日俄战争后漱石眼中的满洲印象.游记中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漱石对中国人的同情,但同时也从东方主义的视角,塑造了肮脏、落后、愚昧的中国人形象,反映了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认识.  相似文献   

8.
《梦十夜》连载于1908年的朝日新闻,是日本国民作家夏目漱石众多作品中极具特色的一篇,通过10个离奇诡异的梦境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2006年,这部作品被11位导演改编为集锦影片搬上荧屏,以此来纪念小说发表100周年。有关《梦十夜》的先行研究汗牛充栋,但是有关电影和原作对比的研究则少之又少。本文将着眼于电影和原作的不同,分析两者各自的特征,在批判性地分析电影的基础上,旨在更好地理解原作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张岱被誉为晚明小品散文的集大成者,以《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为代表的散文作品历来为后人称道。在创作"两梦"的过程中,用以立言存明的《石匮书》、《石匮书后集》亦在同时进行,特别是记录张岱亲历的崇祯朝及南明事之《石匮书后集》,约22年的撰著历程中几乎全都伴随着"两梦"的创作。张岱的散文成就与史学贡献常被分别探讨,并逐渐形成了张岱研究的主流形态。贯穿作者半生的文史撰述穿插进行,这样的安排并非巧合,打破文体界限再作探讨是值得深入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期望     
张璇 《阅读与鉴赏》2003,(11):81-81
北京一中漱石文学社简介“漱石”典出《晋书·孙楚传》。孙楚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枕流漱石”。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北京一中文学社定名“漱石”乃取磨砺文思,文笔之意。文学是一个自由的王国,北京一中漱石文学社创社的目的就是给学生一片领地让他们自由开垦,展露他们的才华,奏响他们的乐章。漱石文学社创办的宗旨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能力。文学社成立两年来已有社员30余人,定期出版文学报《漱石》。  相似文献   

11.
《梦十夜》是夏目漱石1908年在《朝日新闻》上连载的作品,也是夏目漱石少有的幻想性文学著作之一。其中《第一夜》《第五夜》《第九夜》以梦境的方式分别讲述了三个不同的爱情故事,在控诉社会环境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夏目漱石对爱情的诠释。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这三个梦境来展示夏目漱石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2.
夏目漱石终其一生追求余裕美、和谐美和悲剧美,其“和”的审美理想历经了从“非人情”到“则天去私”的转变。这些美学思想在其小说《草枕》和《心》中都得到充分体现。可以说,漱石美学的形成,最初是缘于漱石反对自然主义滥觞、弘扬日本民族文化的初衷。此外,国外美学和日本文化对漱石美学的影响,亦不可低估。当然,夏目漱石的审美观并非完美无缺,反恩其思想,可以发现它也存在一些局限。  相似文献   

13.
汤显祖《临川四梦》对中国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封建官僚体制作了深刻的批判,在戏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针对“四梦”中的《南柯记》和《邯郸记》的创作特点简略阐述其“梦境”描述在作品中的作用及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高西峰 《文教资料》2013,(20):22-23,34
学术专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力求严谨且有理论深度。如此既能体现作者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素养.又能反映其对科学的深刻认知。因其独特的文体往往导致学术专著只能成为少数研究者的专属物。小森阳一的《重读漱石》无论在理论深度方面,还是在出版编排方面,都突破了学术的桎梏,为拉近国民作家夏目漱石与读者的距离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将漱石小说置于东西宗教文化的语境中进行考察,可知宗教对漱石创作的影响。漱石文学展示出的宗教情结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他极力批判对神佛的偶像崇拜,又幢憬宗教的伦理要素和超越思想,认为宗教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安身立命,而是突破人的私我,达到自我与他者、自我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深具野心的我,要让100年后的人们来解开这个谜。 100年前.41岁的夏目漱石写下绮想缤纷、诡异唯美的《梦十夜》,因内容的离奇诡异,而备受青睐。  相似文献   

17.
世纪老人巴金在现当代文学的画卷上留下了数十个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在他的创作前期,其理想的女性形象在中篇小说《海的梦》中已初现端倪,在《爱情三部曲》之《电》中完全成熟。本文拟从《海的梦》的女主人公里娜着手,通过分析作品展示其崇高的人格魅力,了解巴金写这部作品的意义,并由里娜对以后巴金创作的女性形象的影响推知巴金前期创作中理想的女性形象雏形就是里娜。  相似文献   

18.
夏夜总是那般迷人,令无数艺术家神往。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曾在青春时代创作了喜剧代表作《仲夏夜之梦》,描绘出一个神话王国。受之启发,德国著名音乐家门德尔松用一个个音符,将莎士比亚笔下的奇妙仙境演绎出来。这就是闻名遐迩的《仲夏夜之梦序曲》,浪漫主义时期的第一部标题性音乐会序曲。创作这部作品时,正值夏日,时年十七岁的门德尔松和妹妹芳妮在柏林郊外度假。此时的门德尔松,醉心于刚刚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德译本《莎士比亚的喜剧》。其中的《仲夏夜之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深具野心的我,要让100年后的人们来解开这个谜。——夏目漱石100年前,41岁的夏目漱石写下绮想缤纷、诡异唯美的《梦十夜》,因内容的离奇诡异,而备受青  相似文献   

20.
夏目漱石是日本著名作家,被日本人民称为"国民大作家"。在文明开化与自我苦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夏目漱石,就其思想变化历程而言,是十分痛苦的。绮想缤纷、诡异唯美的《梦十夜》便以一种看似不着边际的构思和精妙的语言反映了夏目漱石对本土文化的深沉热爱与绝不舍弃之情,以及对盲目全盘西化的批判。在彷徨与苦闷的文字中,寄托了作者期盼近代化的成功和对本土文化的坚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