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的原始文化历经绳文、弥生和古坟三个时期。绳文时期是谜一般的文明滥觞;弥生时期是农耕文明的开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在农业生活中得以萌发;古坟时期,日本基本完成了古代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伴随着民族的融合,日本产生了统一的大和语言以及基于多神信仰的原始神道教,确立了乐天积极、生机勃勃、追求明净自然的原始审美观。  相似文献   

2.
日本是个擅于学习但又擅于创新的民族,古代日本在学习吸收古代中华帝国的优秀经验发展起来。范围涉及了经济、政治及文化各个方面。姓氏制度亦是如此,中国的姓氏制度在春秋时期就形成姓氏合一,并沿用至今。而日本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制度,也创立了姓氏制度,到了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苗字"制度,并得以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3.
日本是个擅于学习但又擅于创新的民族,古代日本在学习吸收古代中华帝国的优秀经验发展起来。范围涉及了经济、政治及文化各个方面。姓氏制度亦是如此,中国的姓氏制度在春秋时期就形成姓氏合一,并沿用至今。而日本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制度,也创立了姓氏制度,到了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苗字”制度,并得以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4.
日本文化的独特性来源于日本民族对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广泛吸收、融合。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传入,不仅推动了日本文明的全面发展,而且为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先进的文化资源,同时广泛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的需求又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这两方面的综合作用,有效地推动了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唐代堪称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鼎盛的朝代,也是整个古代中国与境外、海外国家相互交往最为密切的朝代。唐王朝的先进文明,成为各国向往的文明,尤其日本自先秦至唐朝都在吸收发达的中国文明。不过,日本自古到今都有一个看似矛盾,却对本国文明极为有利的文化吸收策略。这种策略就是:既无所顾忌地“拿来”外国文化、又旗帜鲜明地固守本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是发生在日本古代和近代历史上以吸收外来文化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的两次重大改革。大化改新时期,落后的日本多次大规模派遣遣唐使来华学习先进文化,中日文化交流呈现出日本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的态势。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欧化成功,落后的清政府多次派遣使臣和大量留学生赴日学习日本近代化经验,中日文化交流呈现出中国积极主动地学习日本的态势。从大化改新到明治维新,中日文化交流方向发生逆转与长期以来中国古代的华夷观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7.
日本和中国,由于地理上一衣带水,相隔极近;而中国古代的文化又远超于日本,所以从很古时起,日本就通过朝鲜半岛吸收中国的先进文明。到五世纪时,随着交通工具的发达,日本已能直接向中国吸取文明,而不必再假手朝鲜。因此,日本在苏我氏消灭了物部氏,取得中央的支配权后,就向当时的隋朝,派出了使节。608年(隋大业4年、日推古16年),当时摄政的圣德太子在派遣小野妹子使隋的时候,就派了一批留学生、僧随行,直接到中国学习当时他们需要的生产技术、统治经验和其他先进文化。这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首批日本派到中国的留学生、僧。他们的名字现在可知的有:倭汉直福因、奈罗译语惠  相似文献   

8.
赵敏 《文教资料》2013,(24):58-59
日本文化被认为是东西方文化并存和混合的产物.许多人认为其文化特征是“杂交文化”.日本很好地吸收了外来的先进文化和知识,并且保留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是多种文化并存的国家,每当处于重大历史转折时期,都能够为适应自身的要求,有目的性而又有选择性地吸收外来文化,并且加以融合创新,最终形成日本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宗教方面也是如此,大多数日本人既信奉佛教又信奉神道.  相似文献   

9.
日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自原始绳纹文化时期(约公元前九千至一千年间)的陶器,到古坟文化时期(公元三至六世纪)的埴轮土偶,都为后世留下了众多质朴生动的艺术品。早在公元三世纪左右时(相当于中国的汉、魏时期),日本文化就与中国文化有所接触。至六世纪时,在中国已经盛行的佛教,也随中国文化一起,经朝鲜传入日本。日本当时  相似文献   

10.
论古代日本对汉文化的移植与大化改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国家是在中国先进文化的刺激下而形成的,日本古代对汉文化的移植,使其社会发展呈跳跃式的前进,全面汉化使日本较顺利地进入封建主义发展的道路.“大化改新“使日本成为政章制度较完备的封建国家.  相似文献   

11.
日语中为何会有汉字,这是很多人的疑惑。其实,在古代日本并没有自己的文字,伴随汉字的传入,日本才得以结束几千年的无文字历史。并且,日本通过对汉字的吸收、创新创造了假名。此外,汉字还贯穿了日本的历史文化,是日本学习中国文化的纽带。从这些意义上来说,汉字对日本语言文化的发展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日本文化既具有固有的民族文化发展传统,又具有摄取与融合外来文化的"多元性"、"复合性"、"杂种性"特征。古代日本主要接受与融合以儒学和宗教为中心的中国文化,亦即"唐化"或"汉化";明治维新后,日本转向"文明开化"、"脱亚入欧",吸收与摄取西欧文化,即"洋化";二战后日本则"返亚入美",积极引进美国文化,以走向"美化"道路为其主要特征。在历史上,日本文化受"汉化"影响之深,迄今仍能在各个领域发现中国文化的深刻烙印,而中国文化在近代以后同样受到了日本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赵华 《考试周刊》2015,(43):21-22
日本文化既有东方文化的特征,又有独特韵味、民族特点。其吸收性表现在日本经历了大化革新前后对隋唐文化、明治时期对西欧文化、二战后对美国文化的吸收,以整个国家的规模全方位吸收世界多国文化,极大丰富日语语言。其混合性表现在多种文化混合在一起。有人预言,"再过一百年,会有一半是欧美语"。先进的文化便产生丰富的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4.
论日本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先进的文明,使日本历史“蛙跳式”地直接。原始氏族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并成为日本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维系因素。但日本近代化和资本主义产生的启动因素,却是欧洲文化的引入触发的。战后日本以功利主义的方式,吸收、演绎、融合欧美文化的精华与中国儒家文化的精粹,形成了以集团结构、团队意识、竞争风格、拼搏进取为特点的日本精神,以及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为特点的企业制度,从而创造了“日本奇迹”。因此,儒家文化虽然不是日本资本主义产生的启动力,但却是日本经济腾飞和“日本奇迹”创造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5.
各民族相互影响和促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古代日本人曾经吸收中国文化推进了本国的文明进程,创造和发展了民族文化;近代和现代,日本学术界展开了对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宏大工程,全方位、多元化、多方法论的研究,创造了学术昌盛、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日本人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一切有益的养料,融合于自己的血液,推进了日本民族诗歌的繁荣.  相似文献   

16.
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但它自古以来的文化构成却并不单一,在古代日本积极吸收来自大陆的中华文化,在近代则大力引进西方文化。二战后日本重新兴起了对日本文化进行定位的浪潮,著名学者加藤周一将日本文化定义为"杂种文化",即本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混合不可分割的一种状态。基于加藤周一和丸山真男等日本著名思想家的文化论,分析出日本"杂种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日本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在本国固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选择的摄取外来文化(功利性),并将其改造为适合本国发展的东西。同时研究日本文化的发展方式也有助于促进本国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丽太祖王建的《训要十条》与日本圣德太子的《宪法十七条》是韩日两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纲领,其中摄取了大量的中国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的精华。文章通过对两部文献的比较,分析了两国在吸收中国政治文化方面的异同。王建对风水之学的重视和对契丹“禽兽之国”的定位及其在文献中对中国具体政治人物的引用、学习均能体现出朝鲜半岛吸收中国政治文化的特征。圣德太子对佛教文化在日本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不违农时”等重农政策与儒家政治性的原则写入其治国方略,最能体现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为了适应由封建时代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急需寻求更加先进的近代化思想文化.这种思想文化当时只能向欧美先进的近代化国家寻求.于是,日本掀起了学习西方文化的高潮,洋学在日本达于兴盛.除了大量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之外,日本还大力吸收西方的社会科学,尤其注重对社会制度改革思想的深入考察和研究.这一切对日本近代化政治思想的产生乃至近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日本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国、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日本成功的秘诀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隐性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日本人重视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敢于吸收先进的思想和文化,讲究忠、孝,具有永不服输的民族精神,这些为日本科技创新奠定了根基。教育在日本科技创新中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教育文化中,牧猎与农耕混合型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形成的中间型的过渡教育文化形态。它是古代北方民族在保持本民族教育文化传统的同时,有选择地吸收汉文化的结果,也反映出北方古代民族接受先进中原文化的一种矛盾心理。但它为中华教育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