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0年前,就在这里,我写过《抹不掉的记忆》,回忆自己的记生涯。当时只写了两篇,因忙别的事,就丢开了。现在我老了,但记忆还在,那就接着写吧。[编按]  相似文献   

2.
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劳动创造价值。有了不同的价值,就产生了交换,有了交换就有了财产,有了财产就需要保卫,于是就有了保卫财产的法律。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的法律专家碰到了网络,碰到了所谓因玩儿而产生的虚拟财产,又叫网财,于是就引发了一场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便有了些颠覆色彩,它使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基本命题:玩儿也能创造价值吗?这些价值如何定性,又如何去保卫?  相似文献   

3.
因为长途旅行,时日有点错乱,直到下午6点左右,经朋友提醒才知道今天是11月的第4个星期四——感恩节,可是,一不小心就忙到了晚上11点多才回到家,感恩节也就这么快过去了,好在自己从来不过什么洋节,也就没有任何感觉。刚到家,邹荫生主编的电话就追过来了,说是邀请明天去参加宴请武汉大学情报学专业胡昌平教授的聚会,因我另有要务,不能出席,只好抱歉了。可是,因为情报学的缘故,忽然使我想起了1998年的感恩节。  相似文献   

4.
今天是我最快乐、也是最有趣的一天,为什么呢?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就在这天,是星期五,天气格外晴朗,心情无比的快乐,我踏着愉快的步伐来到了省档案局门口,看见有几位朋友来了。于是,我们便上到二楼,看见领队的人员来了,他们就叫我们到会议室开会,我们等了一会儿,人也全到齐了,局长也来了。我们就这样开会了。不一会儿,会也开完了,我们便按局长的要求,排队下去,来到门口,我们就按照位置坐下。  相似文献   

5.
八月桂花     
秋林 《新闻天地》2004,(10):49-49
八月来了桂花开了,桂花开了八月来了。八月对桂花有情,桂花对八月有意。八月在桂花的芳香中如约而来,桂花在八月的气息中悄然绽放。八月就这样奉献给了桂花,桂花就这样跟定了八月。没有桂花的八月是单调乏味的八月,或只是印在日历上的八月。离开八月的桂花是徒有其名的桂花,或只是藏在字典里的桂花。八月与桂花幸福地站在一起,就这样不分彼此,就这  相似文献   

6.
人际交往最难的是什么,要叫我说,最难的是接近。道理再简单不过了,没有接近就没有交往,就像没有开花就不会结果一样。  相似文献   

7.
自然之道     
一 一杯水泼进土里,很快就不见了;一杯水泼进火里,也瞬间就消失了。这杯水,从此就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了吗?不是!一杯水泼进土里,它以渗透的形式,储存在土里;一杯水泼进火里,它以气态的形式,升腾在空间。  相似文献   

8.
愉快的旅行     
周彬 《海南档案》2004,(1):41-41
今天早上7点,我在爸爸单位的办公楼等车.我们要去夏令营。到了8点,我们就出发了,一路上.我顾不得欣赏两边的情景,一会儿.就到了昌,我们先去孔庙参观.我们先看到水井.它有个名字叫圣水.我们上了状元桥,就看到钟,我先上前敲钟,再去庙里参观,庙里有孔子的塑像,参观完孔庙,我们就去看张云  相似文献   

9.
黄啸 《新闻知识》2001,(8):12-13
做报纸,就像女人穿衣服,再好看的衣服,久了,就腻了,读者腻了,自己也腻了,老要想着翻新花样。副刊编了几年了,什么套路都试过了。生活副刊,主题副刊,话题副刊,专栏副刊……还是觉得欠活络,我有人有,不出彩。   有次几个编辑和作者在一起聊天,说想做个怀旧的专栏,比如写“北方的雪”,“同桌的她”等等,挑选文字比较经典的作者,做同题文,应该比较好看。越说越兴奋,因为是同行,比较有包装意识,就开始捉摸推出的形式和专栏的名字,一致认为不能太普通了,那就淹没了。   在起了无数个名字之后,我们突然想到了网络,…  相似文献   

10.
调整农业结构是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基础工作。农民调整结构调了这么多年,大多还是徘徊在一个“怪圈”里,就是什么农产品价格高,大家一哄而上,种啥啥就多,一多价就跌;价跌了就减种植面积,种少了价又高,价高了农民又盲目跟风。多年来,反反复复不断打击农民调整的信心,影响了  相似文献   

11.
一篇报道抓住了问题,报道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就有了,报道的“魂”也就有了。  相似文献   

12.
埃及纪行     
喻晓 《军事记者》2007,(7):60-61
金字塔:简单又神秘的游戏 浩瀚的沙漠显得过于空旷,有了胡夫、哈弗瑞、门卡拉三座高大的金字塔,视野就有了遮挡,空间就不再单调而寂寞。阳光下。你第一眼的印象就是这样,由此推想开去,就能感觉到金字塔的价值,尽管它的价值远不止此。  相似文献   

13.
交际手段从广义上包括表达和表现,狭义上就专指表达,但人们对表达一词的理解一直以来就存在着误区,尤其是将表达和表现混为一谈,本文就人们的误区探讨了表达的含义,并重点分析了表达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人非生而知之,我也不例外。我在大学读的是狄更斯的小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培根的散文。那时梦想的是当一个翻译家或英语教师。没想到毕业后组织上一声令下,我就来到新华社,一干就是30年。记得分配到新华社对外部第二天,组长就给了我一堆关于全国劳动模范尉凤英的材料,有分社来稿,有剪报,要我用英文编一篇人物特写。面对这堆材料,我茫然不知所措。万般无奈,只好耐心看完材料,动手写一篇英语作文。辛辛苦苦干了三天,洋洋洒洒写了万把字,送给英国专家改稿,不到半小时就给退了回来,要我按新闻写作的要求重写。就这样写了进,送了…  相似文献   

15.
刘君 《网络传播》2006,(8):60-60
如果编写评论、安排版面过程中脱离“三贴近”原则,不讲新闻规律和网络规律,大家就不爱看这样的文章,就凝聚不了多少网民,就谈不上有舆论,也就形不成影响力和舆论导向。另一方面,舆论导向出现问题,就失去了化解社会矛盾、内建和谐社会外促和谐世界、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推动社会进步这个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6.
“文革”中入伍后,他在部队做炊事员。一次,一位在广播室做广播员的同学没有稿子.就对他说:你的作文分数最高,帮我写个新闻吧。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也很认真地写出了稿子。这篇稿子播出来之后.团里的政治宣传股长就伺,这篇稿子的作者是谁呀?人家告诉他,是三连一个炊事员。宣传股长很惊讶,就跑到炊事班跟他说:你不要当炊事员了,今天晚上就打背包到团里,给我写文章去。就这样,他这一辈子跟新闻结下了缘。现在.他在解放军报社任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相似文献   

17.
刘兵 《出版参考》2005,(7):46-46
这是一个晴天,虽然墓地的草丛里露水很重,一会儿就把鞋整个打湿了,但却是一个照相的好天气。更为幸运的足,刚进去不久,就遇到了一位在这个墓地工作、主要负责雕刻墓碑的工人。很遗憾我忘记了他的名字,不过,因为他说自己以前是从德国来这里的,姑且就称他为G先生吧。  相似文献   

18.
花儿开了     
开学已有半年,我仍不适应初一生活。对我来说,初一生活就如一潭死水,我知道,我有这种心态完全属于我个人的错误。可是……一夜之间,风雨过后。推车进入校内,我感觉到了雨后的那份甜畅。屋檐上的一滴水调皮地滑落到了我的脸上,我被冰得一惊,似乎从睡梦中惊醒。我一往情深地回头看了一下那些可爱的花骨朵,这回不跟以前一样,我有一种特别的收获———花儿就如我,我就如花儿。看见了吗?校园里的那一簇簇花儿,就在这一上午,所有的花骨朵绽开了笑脸。芬芳欲吐,美丽动人。我此刻,已知道,不是什么美丽、漂亮的事情,都能够一下子完…  相似文献   

19.
我的心里话     
2000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这个海军某猎潜艇枪水长了解到,解放军报新闻函授中心恢复招生,出于兴趣和“充充电”的目的,我就给军报新闻函授中心邮去了自制的报名表、照片和学费。很快,函授中心就寄来了好几本有关新闻写作的书籍,还有两期《军事记者》和学员实习采访证,工作之余我就翻一翻这些学习材料,感觉不错。2001年3月份,出于好奇和为了完成函授中心布置的作业,我就给函授中心写了篇幽默小故事——《洗脸水变成稀饭》(第一次给报社写东西)。没想到,函授中心的一位老师很快就给我批改了作业,并对我提出了要求和寄予了希…  相似文献   

20.
姜鹏飞 《新闻前哨》2007,(12):49-50
当记者的最怕没有新闻线索,没有新闻线索就会无新闻可写。新闻线索可以说是记者的饭碗和新闻之源,独家线索、信源,是记者更重要的竞争力。谁最先掌握了新闻线索,谁就掌握了写新闻的主动权。因此,在跑线记者中,也就有了“贫”“富”之分,这里的“贫”“富”不是指收入,而是指新闻线索的多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