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峰 《大观周刊》2012,(5):16-16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作家,1920年出生于上海,她的一生之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在29世纪40年代。张爱玲就好像是黑暗宇宙中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虽然她没有能力给失地带来光明.但是她却给在黑暗下生活的人们带去了些许安慰以及希望。由于张爱玲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从而使得她写出来的作品有着一种荒凉感,最终呈现出了一种苍凉的美学感觉;她的作品在苍凉的同时又充分的反映了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40年代初在上海滩脱颖而出.那时还不到20岁.文章写得那么淡雅清丽,一上来就红遍了东南半壁.我认识她,但无深交.她是贵族后代,又和日伪上层人物事有来往,恃才傲物,性情怪僻,是个冰冷冰冷的女人,不大好接近.1952年,张爱玲去了香港,从此再未见过。对他后来的情况和她的第二次结婚,我可说一无所知,放本文只写写1945年胜利前的她。写张爱玲的文艺不少了,这里只从几个侧面,说说她最走红时的点滴,作为补白而已。一、旷世才女张爱玲自己说过,她血管里流的是贵族的血,此话不假。她是清末大臣张凤给的孙女。张佩组是李鸿章…  相似文献   

3.
虚荣是可以让一个人疯狂的.莫泊桑的<项链>便讲述了有极强虚荣心的马蒂尔德夫人借项链的故事,马蒂尔德夫人为自己一个晚上的虚荣,最终却付出了10年辛苦的劳动.可笑的是,给她带来巨大虚荣的那挂项链竟然是假的.  相似文献   

4.
李安的色与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戎戎 《新闻世界》2007,(11):33-34
《色·戒》的海报最终确定时.李安在“色”与“戒”之间加上了一条分隔线.代替了原来的“,”。他觉得,张爱玲的原意,应该是这样的:“她只是把它区分;它原来应该是个句点,当时,出版商因为以前用过这种用法。所以为了要区隔.就给它打了一个逗点。我觉得,应该按照她的意愿做一个区隔。”[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张爱玲及其作品开始逐渐重新被人们认识,她的旧作已多次再版。张爱玲曾说:“等我的书出版了,我要走到每一个报摊上去看看,我要我最喜欢的蓝绿色的封面给报摊上开一扇夜蓝的小窗户,人们可以在窗口看月亮、看热闹。”张爱玲多才多艺,她自己设计或认可的封面,实际上是对作品的象征隐喻,是开启作品隐秘的钥匙。《传奇》经张爱玲之手有三个版本,封面设计一次比一次精美,一次比一次意境深远。初版《传奇》(上海杂志社,1944年8月15日),封面设计简单粗糙,没有图饰,两个隶体大字“传奇”占了四分之一的空间,异常醒目,左下角是四个小的隶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的《长恨歌》自出版以来,得到的好评如潮,许多评论家甚至断言,说王安忆直逼张爱玲。一片喝彩声中,却很少有不同的评论,这真不是王安忆的幸运,更不是中国文学评论界的幸事。金无足赤,人无宪人,《长恨歌》就真的如评论者们所言,是那样的尽善尽美吗?恰恰相反。这里不妨来一点异说。与北京非评论界的朋友聊《长恨歌》,有很多意见是评论界所没有见到的,真可谓是旁观者清。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王安忆太过聪明了。虽然没有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印象,但也发自内心地认为,聪明对于王安忆已经有了一些害处。《长恨歌》是王安忆聪明的“杰作”,却也是她被聪明所误的开始。不错,《长恨歌》里把张爱玲没有全面写出的上海风情给予了全面集中的描述,这种描述是全方位地展  相似文献   

7.
闲读偶记     
张爱玲:《私语》张爱玲被中国现代文学史忽视了多年.新时期以来,她的部分作品一经重印,立即给新一代的读者带来一个惊喜.她是个十分独特的作家.她反映的生活,她对她反映的生活的理解和评判,她作品中的情调和韵味,还有她那既老到圆熟而又清新活泼的语言,都是独特的,在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中,卓然自成一家.她为人为文,都极富个性,和谁都不近乎,  相似文献   

8.
邂逅张爱玲     
张爱玲创造了20世纪40年代文坛的奇迹,可有人曾说:“奇迹在中国不算稀奇,可是都没有好收场。”或许真的是张爱玲的人生谶语了!她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外曾祖父是曾影响中国历史的李鸿章,祖父张佩纶则是著名的清朝御史,但是,就是这样的家庭,也不能给她带来阳光,  相似文献   

9.
丁小云 《新闻天地》2009,(12):62-62
她们想用钱得到这样一种感觉,即"看上去比别人幸福",这是一种极度的虚荣,这种虚荣会使得她们习惯于将爱具体为物质,而这种虚荣会杀死爱……  相似文献   

10.
刘瑛  昭质 《档案时空》2018,(7):17-19
一 1952年,张爱玲离开大陆赴香港,又于1955年秋乘邮轮孤身一人离港赴美. 张爱玲离开香港前往美国,至少有一种自信,她相信能够用英文写她熟悉的中国故事,在美国站稳脚跟.但赴美六个月的经历告诉她,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女人要在美国靠写作谋生是多么不易,要克服多大的障碍.她最初在纽约的住所是专为救济穷人的救世军女子宿舍,是收留各种无家可归的女子的,她的身份不过是难民.  相似文献   

11.
更衣     
张爱玲写过一篇《更衣记》,讲不同时代里旗袍如何变来变去。张爱玲自己,就是那个时代衣着大胆、出门艳惊四座的女人。她同时代的钱钟书不能容忍她衣饰上的古怪出奇,他“很不以为然,说张爱玲近视,又不肯戴眼镜,总是眯着眼,又喜欢穿怪里怪气的衣服,还不如苏青朴实些……”已经是张爱玲了,旁人评价起来,着眼点也不是她的成就,而是她的面相和  相似文献   

12.
论文参考张爱玲作品文本内容以及相关评论文章,特别是与张爱玲有关的已经出版的书信集和说明文字,从中梳理出张爱玲的阅读体系和藏书观点以及张爱玲和图书馆之间的种种联系:她在写作及治学过程中利用图书馆的情况,她是如何利用图书馆以及利用图书馆做了哪些工作,她对图书馆的看法和感受,图书馆在研究张爱玲的热潮中所起到的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13.
巴黎,是一个很普通的小女孩。和其他小女孩一样,她善良、无知、任性、虚荣,想要快点长大,对世界充满好奇。她在学钢琴的时候,遇到了诺森太太。诺森太太给她打开了一扇真实世界的窗子,让她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勇气,应该怎样用自己的眼睛来看待这个真实的世界,怎样学会相处,学会宽容,学会爱。  相似文献   

14.
后窗:更衣     
张爱玲写过一篇《更衣记》,讲不同时代里旗袍如何变来变去。张爱玲自己,就是那个时代衣着大胆、出门艳惊四座的女人。她同时代的钱钟书不能容忍她衣饰上的古怪出奇,他“很不以为然,说张爱玲近视,又不肯戴眼镜,总是眯着眼,又喜欢穿怪里怪气的衣服,还不如苏青朴实些……”已经是张爱玲了,旁人评价起来,着眼点也不是她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在四十年代后期开始主要为"文华"电影公司进行电影剧本的写作,正是她的介入开创了"文华"电影创作的成功范式——"都市生活喜剧"样式。一直以来,中国电影史上对她的探讨显得过于凋零。今天在重写电影史的时期,重新认识张爱玲在电影创作中的影响也日益显得必要了。本文着重从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入手,探讨张爱玲如何将她的人生体验、生命意识彰显在她的"去父"文本之中。  相似文献   

16.
在研究张爱玲的浩瀚资料里,张爱玲胞弟张子静和台湾季季女士合著《我的姊姊张爱玲》一书的可信度较大。姐弟俩仅相差一岁,又有较长的共同生活经历,对于张爱玲的早年生平,除了她本人不多的几篇自述性散文外,《我的姊姊张爱玲》提供了旁人无法提供的珍贵材料。张爱玲就读的第一所学校黄氏小学,是她西式教育启蒙的起点,对其一生的思想和文学创作有很  相似文献   

17.
路芳 《新闻传播》2010,(4):113-114
自从张爱玲如沉沙折戟被人们从历史的长河中捞起,短短的几十年来,她异常光辉的文采照亮了整个文坛。两岸三地的媒体对她关爱有加,大批的追随者称自己为"张迷",而她身上被人们加注了太多的传奇性和神秘感,大众传媒对她作品的宣传也不过是各取所需。我们必须承认,张爱玲在大陆的走红的确是有大众传媒的一份功劳,但到底它们是拯救了张爱玲,还是伤害了张爱玲?  相似文献   

18.
孙思习 《图书馆建设》2004,(1):109-109,112
以一种感性的眼光,用比较别致的富有张力和弹性的语言,描述了生活中的张爱玲、创作中的张爱玲、爱情中的张爱玲,以及她作品的特色、语言的特色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刘剑 《新闻世界》2007,(5):46-46
虽然张爱玲在大陆的三十多年中足迹未履安徽,但她却有着浓浓的安徽情结。提起安徽,张爱玲便会想到六安瓜片;会想到她的偶  相似文献   

20.
一 刚到美国几个月的上海女作家张爱玲,已经充分感受到了在异国生存的艰难.她只得求助于基金会.1956年2月13日这一天,她填写了一份申请书,是寄给麦克道威尔文艺营的.其中写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