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白酒诗的审美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诗与酒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李白的酒诗具有独特的审美精神。诗与酒交融的审美精神是“放”的生命精神。“放”是生命诗性的释放,也是放松和生命的放飞。李白诗歌中的明月构成了他生命的诗魂。明月是李白酒诗中的诗性内核。诗与酒的融合展现了李白的那种天真自然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印度文学中,梵语诗歌占有突出的地位,它发达的艳情诗以及对爱情大胆浓艳和细腻缠绵的描写,表现了古代印度诗人对生活的赞美和肯定;同时,人情化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使梵语诗歌的自然景色、自然美和人情美兼而有之,情景交融中自然流露出诗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对古代诗歌中酒的运用作探述,旨在通过对诗中所写酒的理解感悟,来探寻隐藏其中的内涵.诗歌中所写酒往往是诗人的一种情感寄托,蕴藏着自己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我们关注诗歌中的酒便有"品诗中之酒,晓世间之理".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宴饮诗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宴饮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既有反映礼乐精神的君臣上下的宴饮活动,也有反映同宗近族、亲朋好友之间的觥筹交错、宴饮欢聚。酒是宴饮诗的精神,宴饮诗以酒为媒,激发出诗人的灵感,在诗歌中融入浓郁深厚的感情。在翻译中国古代宴饮诗的时候,应根据诗歌意境,研究中西方的酒文化差异,使西方读者充分欣赏中国古代宴饮诗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不少爱酒的古代文人常常会有意识地借助于诗歌形式为其所喜爱之酒做一则文采优美、信息传递准确的酒诗广告.他们的酒诗赋予了酒浓浓的文化和广告意蕴,成为极具民族色彩的酒文化之一.  相似文献   

6.
在远古祖先的心目中,“歌”与“诗”是同一种文学艺术。“诗”是“歌”的内容(文学形象),“歌”是“诗”的表现形式(音乐形象),它们彼此相依、相互融贯,如同语言中词的音和义。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歌咏的语言艺术,无“歌”不成“诗”,无“歌”没有“诗”。因此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诗人”这一称谓至少包括以下内涵:(1)自创并演唱诗歌的人;(2)自创或改编原创作品演唱的人;(3)只创作不演唱的人。而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以激情为血肉、以语言为建构艺术、以歌咏为表演艺术的一种文学体裁。以真情去激荡语言的美化,以歌声去撞击听众的和鸣,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最适合朗诵的作品。因为,诗歌节奏规整,本身就具备音乐性;诗歌又押韵,朗朗上口,特别是古代诗歌还讲究平仄,使字音在长短方面交错出现,体现了统一之中有变化。所以在古时候诗都是可以唱的。诗和歌本来就是一回事。曾经有过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古代有几位诗人是好朋友。有一次一块儿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唐代的饮酒诗,是唐代酒文化的折射。号称酒仙的李白,酒以诗名,诗以酒名,写下了不少著名的带有传奇色彩的弥漫着沁人心脾酒香的诗篇。诗与酒在他的笔下得到完美结合,构成李白诗歌交响乐中最精彩的篇章,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的酒文气度中体现出李白吟酒诗独特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以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中西古代诗歌理论的创产,都十分强调诗歌的功用和价值,他们不是就诗论诗,而是把诗放在较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放在它与政治、道德伦理等的相互关系中进行考察,得出了许多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结论。中西古代诗教有同有异,总体来说,同大于异;各有优劣,相对来说,优多于劣。  相似文献   

10.
节令酒诗是中国古典诗词艺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经过考察吟咏柏酒、屠苏酒、雄黄河、菖蒲酒、菊花酒等节令酒的的古代诗词,其中有不少作品都蕴含了创作主体们的一种祈寿趋古心理。究其原因,一方面这些节令酒都有药用价值和健身作用;另一方面诸节令酒在人们意识当中具有辟邪消厄功能。惟二结合,才生发出古代节令酒诗所折射的主体们的祈寿趋吉心理。  相似文献   

11.
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是最早针对现代性与现代艺术阐释中国美学思想的著作。徐复观所阐发的中国艺术精神是对现代性批判性思考的结果,是对现代社会里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价值的合法性论证。在徐复观看来,中国绘画与诗歌的融合,是一种打破艺术形式界限的艺术创造。中国的诗和画都具有抒情性特征,重视主体艺术精神的表现,具有现代性艺术的品格,具有安顿人的精神的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李金发被认为是中国象征派新诗最早的创始人和实践者,他的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留下了不可低估的印象,应该从异质性入手看看他的诗到底有哪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吸收的,应如何肯定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绘画以自己独具的艺术形式,充满了无穷无尽的诗情画意;具有自然造化之精髓,又有情景交融之意境。创造意境,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境界。然而,绘画的艺术意境就诞生于外师造化、心物交融、重神轻形、画尽意在的审美创造之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诗歌欣赏,历来令读者关注和头痛。如何在读者和诗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诗意的心灵之桥,这需要诗歌学者们的睿智和勇气。李怡主编的《中国现代诗歌欣赏》的出版就体现了这一点,它使我们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关怀,其欣赏视角的新颖,理论形态的完善丰富和技术途径的严谨清晰,为中国现代新诗的欣赏提供了一份独特的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经典文本。  相似文献   

15.
徐志摩在中国诗坛的历史地位,主要取决于他给中国诗坛带来了最重要的两点:一是对新诗自由精神的呼唤,一是对新诗美学境界的拓展。而谈徐志摩诗歌经典化的曲折、反复的过程,则是对徐志摩在中国诗坛位置的再确认。  相似文献   

16.
纵观中国当代诗歌写作的现状,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我们一直憧憬着并乐观地认为,众声喧哗的当下诗歌写作就是我们期盼已久的多元化写作局面,但事实上这只是一个混乱不堪的表面假象而已,其实质是个体精神无所寄托的一次次的异化分裂的诗歌践行。当下诗歌写作这种貌似多元的混乱局面,其深层次原因是诗歌写作伦理失范造成的,当代诗歌写作一直深陷于这种以断裂为主要方式的"伦理困境"之中。从消费主义习性、日常生活赋魅和语言本体狂化三个方面对当代诗歌写作的伦理困境进行详细的考察,由此确立雅化世俗精神是当下诗歌新的写作伦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新诗的发展越来越呈现衰落之势。要想走出困境,必须古为今用,从我国古典诗歌的沃土中吸取艺术养分;必须对接"五四"新诗精神,从中吸取思想养分;必须洋为中用,辩证地吸取西方现代主义诗艺,使之与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诗艺相互交融,创造出一种能够被普遍接受的诗歌精神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女神》研究中的众多“共识”已经停滞了对《女神》的进一步深入认识。《女神》的“横空出世”,横扫的不只是旧体诗,它还终结了同时代的早期白话诗,这使得中国现代新诗没有从直白浅露的“白话”起步,而是从一种自由创作精神起步。《女神》在五四新坛出现的意义在于它以对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的诗化开了一代诗风,这与《尝试集》等新诗集有着根本的不同。《女神》带给中国新诗发展的真正影响在于现代诗性思维方式对新诗创作艺术构思的革命。  相似文献   

19.
李贺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位风格独具的诗人,在政治腐败、战乱频繁、仕途苦闷等各种不幸的命运遭际下,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诗歌创作之中,以之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因此,李贺诗歌所呈现出的悲剧精神是由内而外的情感的自然流露,这和魏晋以来个体主体意识的觉醒有着直接的承继关系。正是由于李贺在诗歌中高扬个体的主体意识,使得其诗歌创作的取材和艺术表现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具有长远持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论“兴”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兴”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核心范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体现了中国诗学重精致、主精致的整体特征。具体而言,“兴”具有直觉性、圆融性、超越性三大特点。“兴”是中国古典诗歌民族精神的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