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社会主义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的基本理论构想,列宁、毛泽东在俄国和中国努力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道路,这些都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邓小平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探索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些著名论断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的基本理论.没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之间的关系,对于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的基本理论。没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之间的关系,对于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从最根本的定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澄清了社会主义本质、制度、模式之间的关系和“不完全清楚”的认识,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有很强的针对性、又有现实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邓小平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三级本质,并从实际出发寻找实现这个本质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展示了社会主义对于人类和历史的根本价值。深刻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进一步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并指出解放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方法是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论。指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邓小平同志许多理论创新中的关键性论断,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伟大的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法,坚持相对的、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的理论来源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邓小平着重从最终价值目标、根本任务、根本原则、最大优越性、根本要义五个方面,揭示和论证了“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把“共同富裕”界定为社会主义本质,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根本宗旨,是立足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现实,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千方百计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她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始终高扬的荣辱观的根本宗旨。邓小平荣辱观是中国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强大动力。立足于邓小平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根本宗旨,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展开了气势恢宏的理论创新,而这些理论创新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构建起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坚持以邓小平荣辱观为指导,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回顾分析中国近代以来现代化艰辛历史过程的基础上,论证阐述了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概括了邓小平现代化理论与社会主义的辨证关系,提出了中国现代化的唯一途径就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基本观点。这对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都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确立了判断社会主义本质的两大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重温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具有了新的理解.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促进生产力高度发展为主要任务;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旨归;以结构合理、运筹得当、井然有序为基本规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具有统一性.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本质的精神实质与和谐社会的目标相统一;社会的和谐发展理念对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并轨共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观就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的立场和观点。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是近代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以苏为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要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和发展问题进行过艰难而曲折的探索,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围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实践主题,全面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战略、一国二制等问题,从而形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同时又结合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理论上进行创新和突破,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重大发展。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不仅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科学概括,而且集中体现了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最高准则,是对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根本揭示,即为了人民群众利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了人民群众利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了人民群众利益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提出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实现人类解放,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邓小平结合中国国情,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新概括: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消灭贫困;进行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反对"地方性社会主义",向世界开放;找准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是经典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联结的关键环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奠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其核心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科学的认识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在邓小平理论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创造性发展就是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力思想。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和生产力标准是压倒一切的标准。在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上,他提出了要坚持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基础,坚持改革开放,充分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方法手段,必须依靠科技与教育,必须抓住时机等科学途径。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是以实事求是为灵魂的科学系统,它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原则,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理。该理论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即构成该理论的依据和构成该理论的具体内容。而构成该理论的依据又可分为客观依据─—对中国国情的再认识和理论依据─—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上,邓小平有两点重大突破。其一,把社会主义的特定模式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开来;把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与具体体制区别开来。其二,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中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为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出路作出了“解惑”式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科学概括,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点是解决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实现这一根本目标的内在根据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主义本质几个方面的内容辩证统一的基础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从而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