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刘夺 《八小时以外》2012,(11):18-21
不久前,格洛丽亚·斯泰纳姆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年逾78岁的她长发披肩,依然精神矍铄,侃侃而谈。她被称为"美国女权主义的阿凡达",并被看成美国女权运动的面孔,当然这是一张美丽而有尊严的面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的传奇经历就是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历史。当记者问她"你的美貌对女权主义运动有什么影响"时,她说:"我高兴我有这样的面孔,我也为我的身材高兴,但是,我们这个社会过度关注女性的面孔和性感身材,而忽视了很多影响今日女性生活的问题。女性仍然仅仅被看成是身体。"  相似文献   

2.
吴群 《文教资料》2007,(36):33-34
英国短篇小说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尽管没有研究和创建过女权主义理论,其女权主义思想却通过她的作品体现出来。曼斯菲尔德对于女性解放有着自己的理解,她对女性的未来也在小说中予以展望,因而她算得上是一位女权主义先驱。  相似文献   

3.
易绯 《文教资料》2008,(10):39-41
传统观点认为<去灯塔>是一部关于拉坶齐夫人的高尚情操的小说,本文对此提出了质疑.通过对小说中两个主要的女性角色的性格分析,我们发现伍尔夫在小说中表达了她对女性创作所面临的物质困境和来自男性的性别歧视的压力的关注和批判.同时,她也在该小说中表达了她的有关女权主义观点以及她所倡导的"双性同体"的写作意识.  相似文献   

4.
郎婷婷  李辩 《海外英语》2014,(11):185-186
简·奥斯汀是18世纪英国文坛一颗璀璨的明星,也是那个时代女权主义的代表。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简·奥斯汀更关注女性及女性问题,她的小说都以女性为中心人物。《爱玛》被认为是她最成功、最成熟的一部作品,主要揭露了当时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对父权社会是一种抵抗。该文通过对小说故事和两位女主人公性格的分析,阐述简·奥斯汀女权主义意识在其作品《爱玛》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蒋韵是当代特立独行的女作家,她以悲情书写表达对女性的思考,但她不依附于既有的主流话语的变迁,而是对社会宏大主题、女权主义以及个人化写作的自觉疏离.不寻常的个人生命史、文学阅读史,是蒋韵切入"悲情"的内在动因.本着对女性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关怀,以女性的视野展现了独特的历史场景,以不可化约的生命体验,写出了复杂、矛盾、富有张力的女性生存结构,蒋韵用文学构筑女性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6.
我们有理由相信简·奥斯汀是一个有女权主义意识的先驱者,她的6部小说无一不流露出"对女性的不平等生存状态的现实主义批判"[1],她以女性特有的浪漫情怀为缺少嫁资的女子找到了最终归宿——与具有足够财产的男子结合,女性利益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保证,在这种女权主义意识下男性始终处于一种被观察被选择的状态,表面上看男性的社会地位远远高于女性,但从"人"的角度来看,男性的地位却是相当低的,他们财产的富有反而造成了他们作为"人"的精神价值被忽略,沦为财富的附庸,成为隐性的"人"。本文以《傲慢与偏见》为例,从小说叙述中男性被观察、被贴上价签公开审视以及当时的婚姻观阐述奥斯汀小说中男性的附庸地位。  相似文献   

7.
艾瑞卡·琼是美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涌现出的典型的女权主义作家之一。她的小说《怕飞》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女权主义自传体小说。本文将从作者的写作困境、小说的题材内容及创作方式入手,探讨女权主义文学的写作特点。女权主义写作,一方面如英美女权主义者认为的那样,是女性体验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一种颠覆性的写作,它是生存在男权文化内部并对之进行颠覆的写作。其根源是以男性文化为中心的文学把女性推向边缘,把女人界定为被动的和消极的客体,让妇女成为文化的消极承受者。  相似文献   

8.
苏青在其作品中,展现了现代女性艰难的生活图景,她所探讨的是"五四"问题小说的传统,甚至对女性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对妇女的真正解放作了很多设想。虽然某些观点有点偏激,但她毕竟深入地思考了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因此,她对女性问题思考与关注是独特的。  相似文献   

9.
乔叶的小说倾注了作者对女性命运、女性成长、女性间的情谊等的思考,在历史和现实的交错中、妥协与抗争的角力中展现了一系列城市普通女性的生存状态.本文主要论述了乔叶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女性对于自我的认识,并且总结了她的小说善于描写女性心理的这一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0.
《到十九号房间》的女主人苏珊是一位具有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渴望独立与自由的现代知识女性。但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禁锢了她自由独立的意识,使她不可避免地陷入痛苦绝望的深渊并不断地抗争。尽管莱辛并不认为这是女权主义运动的象征,但是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的确反映出作家的女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野草在唱歌》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唱歌》不但展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和其他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而且饱含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深刻思考。这部作品表现出的生态女性主义主题,在对女性问题仍旧争论不休和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今天,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蕾切尔·卡逊是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她的人生极富传奇色彩,是美国女性自强自立的杰出代表。她从小就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生创作了多部以大海为题材的科普作品,以独特的写作风格深深地影响了美国当时的科普创作和公众对科学的认识。从对大海的研究考察和感受中她形成了一种极为深沉的自然信仰,促使她站在了环境保护的最前沿,成为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3.
清代女词人徐灿作品的家国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著名女词人徐灿在题材上突破了惯常的“春恨秋愁”,她将“故国之思”作为创作的主题,并将家国之感巧妙叠合,形成了以深臆、悲怆为特点的深邃词境,拓宽了女性创作的传统题材,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女小说家埃莉诺·选克的早期创作一直以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权利为主题,展现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澳大利亚妇女作家的觉醒和崛起。本文试图论证埃莉诺对于家庭中的女性这一主题的关注直接地并且深远地来自她同是作家的父亲道威尔·欧瑞利的影响。道威尔在埃莉诺童年时营造的文学气氛导致她自然而然的走上文学道路,同时,道威尔在女权问题上或进步或狭隘的观点叉成为了埃莉诺早期创作的矛头的直接指向。  相似文献   

15.
李清照一生大量的词作涉及到愁字。该文从李清照各个阶段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来分析她的作品,并把她和李煜的诗情和愁情作横向的对比,揭示一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反映了更深刻的感情内涵和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罗杰斯的"反射"理论来理解莱辛的现实主义小说《简·萨默斯的日记》,并分析她是怎样在这部具有自我代表性的作品中,采用心理疗法的形式,以心理分析和小说人物的双重身份,通过以镜自鉴、以镜鉴世来构建自我的。  相似文献   

17.
白薇的悲苦恋情对她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她那富有理想和浪漫精神的笔墨之中,不仅展示了她在情感和理智的漩涡中奋力挣扎而不得解脱的痛苦过程,也写出了人生悲凉的无限遐思,包含着对男权的憎恨,对女性意识的发掘与探寻。  相似文献   

18.
乔治·爱略特的作品往往洋溢着浓郁的宗教受难意识,其表现形式是,多以一位圣母似的女性在人世间承受苦难的经历作为小说情节的主线,在其行为背后熔铸了作者浓郁的宗教意识以及唯物主义哲学对其的深刻影响.正是这种宗教与哲学内涵的存在,使乔治·爱略特的小说显示出博大深邃的品格.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坛史上一枚不可多得的"直欲压倒须眉"的耀眼明珠,其词作及其一篇独有见地的《论词》在当时宋代文学中稳稳地占据了一席之地,且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通过对其《论词》及其创作实践做一次深入的比较探讨,发现其前期词作与《论词》中的理论主张基本一致,然而,到了后期,其创作与理论已然呈现出某些相互背离的倾向,并且从两者相合相离的情况分析中,可以较为客观合理地对它们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20.
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对女权运动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莱辛的作品关注女性生存和女性自由,同时也关注女性自身的关系。在短篇小说《城市之路》中,Lilla和Marie是亲姐妹。分析她们之间的“负面姐妹关系”,从而去探索莱辛笔下女性主义自身的阴暗面以及她对女性主义和女权运动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