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为挑剔辩驳去读书是无聊的。但也不可过于迷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 ,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 ,启迪智慧。书籍好比食品 ,有些只须浅尝 ,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 ,慢慢品味。所以 ,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 ,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 ,而对于少数好书 ,则要通读 ,细读 ,反复读。”“读书使人充实 ,讨论使人机敏 ,写作则能使人精确。因此 ,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 ,他就必须很狡黠 ,才能掩饰无知。如果一个人懒于动笔 ,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要孤独探索 ,他的头脑…  相似文献   

2.
编辑其实也是一种多重身份的人。在出版社,他是编辑,以编书为己任;为了编好书,他得买书、读书,这时他又成了读者,他要写点书评,读书札记,乃至洋洋论文,他就成了作者;如果,他要去听听营业员和读者的声音,抓一点“信息反馈”,帮助书店做些卖书的工作,那么,他又成了营业员了。这四重身份,被“书”一以贯之,最终当然还是编辑的本来面目。但是,每变换一重身份,对“书”的观察就换了一种角度,对书”的感受和体会就会出现变化,变得更“立体化”、“多样化”。这比单纯以编辑身份  相似文献   

3.
大凡爱买书的人,有藏书作装璜和真读书、手不释卷、蜗行不止两种人,而我偏偏两者都不是。我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就嗜好购书,古代文学、画辑法帖、外国名著,见而大喜,付款收之,乐此不疲。也曾想读书,终因是自己的书,随时都可以展读而束之高阁。忽一日,去图书馆读到《读书止观》;“无书求书,有书而不观,此学士通病”。感触良多,我已积习颇深哎。然而借来的书,因借期所限的缘故,却有紧迫感,虽囫囵吞枣,对治懒散之病不失为一帖良方。从那时起,我的买书热情开始降温,到图书馆借书看杂志勤快起来。半年下来居然看了10多部名著,写了两大本笔记。收获的欣喜之余,又使我感到惆怅,应了古人的话,学然后知不足。我,一个小乡镇高中毕业的“理科生”,为自己的历史、地理知识的贫乏而惭愧,于是到图书馆检索,自学起翦伯赞的《中国通史》等书。  相似文献   

4.
编辑素质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卫 《编辑之友》1999,(1):39-40
宋黄山谷云:“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这是对不读书人的生动写照,也适用于曾读过书后来又不读书的人。  相似文献   

5.
你走进金凤的住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六个整洁明亮的大书架。每个书架上都整整齐齐地排满了古今中外的名著,政治、历史、文学、新闻、科技……使人仿佛置身于书的海洋,不禁为主人那种读书的精神所感动。金凤曾深有感触地对访问她的记者说:“要做一个合格的记者,坚持不懈地读书,就要象一日三餐那样不中断。因为时代在前进,  相似文献   

6.
钱奇 《新闻记者》2004,(9):12-12
《文汇读书周报》出版一千期作品精粹,最近结集为“文汇读书周报文丛”,由文汇出版社出版。该文丛共三种,《辫子,还是辫子》是文汇读书周报品牌栏目“书人茶话”文章的精粹结集,关注“窗外风雨”,注重趣味性、可读性和思想性。《听听那风声》主要是“人物专访”、“人物志”等栏目文章结集,无论短小精悍的“书人小影”,细致入微的“大家肖像”,还是深情款款的“师友杂忆”,所记录的都是一段难忘的书人书事。《都是媒体惹的祸》所收均为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表的曾引起书界广泛关注的文化争鸣。如《红与黑》翻译问题讨论,张紫葛“传记”真实性讨…  相似文献   

7.
为学之道,一究根抵,二讲境界。以古人才学识论之,前者偏于才学积垒,后者偏于见识修炼,依这种见解来择书、读书,就又引出一个书的二分法来,一类书授人以学术与知识;一类书授人以思想和智慧;还有些书兼而授之。很显然,由顾晓鸣先生编定的《西方智慧通典》当归于后两类。 这本书有一个副题:“对多维世界的一百种眼光”。品味起来,实在比正题更灵动犀睿,更能撩起旁人的阅读兴趣,而书以“典”名多少给人一种板凝滞重的印象。在常人眼里,典册高文  相似文献   

8.
李峥 《大观周刊》2012,(52):289-290
培根句名言几乎众所周知,那就是“读书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它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十分深刻而又富有诗意的指出,一个不读书的社会就是一座牢狱,一个不读书的人就如生活在这种牢狱之中。可见,阅读对于青少年是十分必要的。就教学工作本身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是新华书店职工最熟悉的一句话,但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够按这句话去做。有的仅仅把它当着对外宣传的口号,不肯去“找”,不会去“找”,使企业失去一次又一次销售机会,丢掉一个又一个市场。为了增强新华书店在多渠道发行中的竞争力,书店的各项...  相似文献   

10.
现在中国看古籍的不太多了,原因至少有两条,一是现在通古文法的人少了;二是现在一些读书的人倘从实用上考虑则多读“股票指南”、“求偶秘诀”那类的书,而从消遣上考虑则更 愿意跟着琼瑶去流泪;跟着金庸去打斗;跟着王朔去侃大山。尽管一些人实际上并未真读懂琼瑶、金庸,特别是没真懂王朔,可毕竟在他们的字面上尚可过一把瘾。古籍谁去读呢?即便最易读的“说部”,现在也大多无人问津了,一些对大学生读书取向的统计表明,大学生们对《红楼梦》尚示青睐,然而当我问及我所教的那些言之凿凿地喜欢《红  相似文献   

11.
常常听到一些出版社的朋友说,要找时间进修进修了,老是付出,老本快用完了。他们将编辑工作,将看稿子“为人作嫁”当作是一种“付出”。确实,编辑审稿是工作,是职业,与读书深造不同,不是学习和吸收,而是使用和付出,审稿审久了,就会感到原有的知识不够用,或曰“知识老化”,需要吸收新的知识,这就是老本用完需要进修的道理。那么如何进修呢?进各种研修班短期学习是一种途径,有计划地读一些书更是人们普遍愿意采用的方法。因为读书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但最近又听几位朋友说,许多出版社的编辑很少读书,有的人还自诩从来不读书;更有甚者,有一位在报社编副刊,自己也能写点文章的朋友,居然说他从来不看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要来一个读书比赛,看谁读的书多,掌握的知识多。”而毛泽东自己就最重视读书,不管是中国的,外国的,古典的,现代的,正面的,反面的,他都读。而且有的书他还要反复读,《红楼梦》这部书读了五遍,长达四千万字的《二十史》他在通读之后,有些地方又反复去读。渊博的知识,为毛泽东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成功一代伟人奠定了基础。从毛泽东的读书,想到了我们的读书。现在,我们的一些新闻工作者忽视了这个问题,几乎不读书,这是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学识渊博,著述等身。据上海图书馆统计:仅建国前出版的郭沫若著译就有近两百种之多(《郭沬若著译书目·编例》)。郭沫若在编辑出版自己的书时,很注重书的命名。有的书名从初稿至定稿更易再三;有的书出版后,书名也曾改换多次。总观郭沫若著作的书名,或取书中某一篇目以为全书之名;或综括全书大意另铸新辞,大都是用简洁而又醒目的文字,传神地表达  相似文献   

14.
淘书的印记     
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而真正爱读书的人是离不开淘书的。我的朋友中颇有几位藏书家,他们都把淘书当作一种真正的享受。每逢造访他们的书斋时,他们最津津乐道的,往往是一次次淘书的经历——这一本购自特价书市的最后一天;那一本是地摊“拣漏”所得的精品……我自己也是一样,我的一万余册藏书。绝大多数是辛辛苦苦又乐此不疲地淘来的,有些书的内容在读过许多年之后已经淡忘,但淘得这本书的过程却  相似文献   

15.
漫谈读书     
现在,喜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这当然是件好事。但是,还有许多青年人不会读书,有的买书多,读得少;有的不分清红皂白地胡乱读来,没有目的;有的书读得多,但不善于积累资料;有的读死书,认为书就是百分之百的真理……。这些对于读书人来说是有害无益的,只能使自己走入歧路,读一世书,做一世书呆子。  相似文献   

16.
“编校合一”还是“编校分立”,我国建国以后在出版界曾讨论过多次,始终没有统一的认识。各出版社情况不同,做法不一。作为一种尝试,有的“合”,有的“分”;有的分而又合,有的合而又分,但大多数出版社在体制上编校还是分立的。为了解决书刊中差错  相似文献   

17.
2016年1月19日,著名报人、编辑家、本刊编委褚钰泉先生,不幸因心脏病与世长辞。噩耗传来,本刊同仁无不感到震惊和悲痛。钰泉先生自复旦大学毕业后,曾在《文汇报》做编辑,编过《书亭))和《读书与出版》;后来曾创办并主编《文汇读书周报》,举办“文汇书展”;退休以后,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张秋林社长的支持下,创办并主编杂志书《悦读》,让生命之花再一次顽强绽放。纵观钰泉先生的一生,是真正为书籍的一生。  相似文献   

18.
读书     
《军事记者》2009,(4):62-62
读书.当然必须是读好书.读能够滋养性灵、陶,钊青怀的好书,从中体味足不出户而神游天下的乐趣.这无疑是一种享受。古人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常读书的人性灵有赖于书卷的滋长。正所谓“书能香我不须花”,而后达到人书交融、书中有人、人亦是书的境界。日子一天天过去,新书放成了旧书.然而书这种物件与其他的不同,它会日久弥香,带着一种沉淀的意味,每次与它接触都会从心底涌起一种融融的温馨,似是故人来。  相似文献   

19.
赵畅 《图书馆》2002,(3):94-95
忆起宋人程颐有语 :“外物之味 ,久则可厌 ,读书之味 ,愈久愈深。”书人若能赏得读书之味 ,怕是进入读书的境界了。何谓读书味 ?乃甜酸苦辣是也。读书 ,恍如“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 ,展现在书人面前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于是书人到底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 ,吸吮着极顶新鲜的空气 ,始翕张思想的翅膀。书人每每如训练有素的别动队 ,穿插自如 ,干练迅捷 ,屡有出人意表的战果。而一旦读到智识之外、境遇之外、宠辱之外 ,书人则心无羁绊 ,回归本性。臻于此境 ,书人能没有甜滋滋的意味 ?读书 ,有时难免遭遇意想不到的尴尬。当书…  相似文献   

20.
2001年,我国一般图书的销售收入约为230亿,以13亿人口计,人均不到18元。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是相当大的。我们没有把书作为消费品去策划、去设计、去生产、去销售。无论是出书的人还是读书的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把书看做一种高高在上的东西。这种观念,既限制了图书消费,也制约了图书生产。如果集团是法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集团,而是一个大出版社,是“大船”。但是,我们的目标是要组建一支“舰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