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唐代铜镜制造工艺的发展,使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镜子装饰花纹摆脱了前代图案形式的规范,形成了一种富有现实主义生活气息的独特风格,在中国制镜工艺发展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当时常见的纹饰有:花草、蝴蝶、蜻蜒、葡萄以及各种禽兽,还有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为题材内容的。链子的形式,除圆、方形外,还出现了葵花形、菱形等。纹饰的处理,也发挥了金银平脱、镶嵌螺钿等工艺技术。当时最流行的铜镜有:禽兽葡萄纹铜镜、宝相花铜镜、双鸾衔绶铜镜等。其中禽兽葡萄纹铜镜,流行年代虽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唐代铜镜纹饰的文化因素分析,认为东西文化交流的频繁,胡汉杂居的文化融合,使得唐代铜镜能够很好地吸收外来的艺术元素并加以整合利用,形成自己华丽壮美的大唐风貌,同时也反过来影响西域诸国、日本以及朝鲜的文化艺术,以至于竞相仿效,使其艺术风格带有大唐的韵味.  相似文献   

3.
纹饰提取对残损文物数字化修复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出土的西汉铜镜纹饰表面铜绿覆盖、边缘侵蚀模糊、轮廓特征难以提取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二维和三维特征的古铜镜纹饰提取方法。借助微距镜头相机和超景深显微镜采集古铜镜碎片的二维和三维影像,根据2种维度信息的不同特点进行图像预处理和二维、三维特征模型的构建。将稀疏表示技术与古铜镜表面纹饰的二维和三维特征相融合,提取完整的古铜镜纹饰轮廓,并通过形态学处理和轮廓平滑技术强化纹饰图像。结果表明,“高清相机+超景深显微镜”的原始纹饰图案采集模式结合基于稀疏表示的特征融合技术能够解决薄小碎片纹饰图案难以准确提取的问题,可以原真性还原古铜镜纹饰。  相似文献   

4.
<正>宋金铜镜品种繁多、形制多样、纹饰丰富,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有些已成为宋金墓葬断代的标准器。相比唐代,宋金铜镜在造型上更加多样,在形制创新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除了常见的圆形、方形、菱花形、葵花形外,还出现了亚字形、柄形、盾形、鸡心形、钟形、六边形、长方形、鼎形等多种形式。宋金禁铜,铜镜比较轻薄,金代虽相对厚重,但都不如唐代的厚重,并且材质含锡量减少,呈黄铜色泽,质地也变得粗软,不如汉唐坚硬。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美术的角度来看中国历代铜镜的纹饰,从史前的齐家文化谈起,重点叙述铜镜发现最多的春秋战国时期、汉六朝、隋唐时代的铜镜纹饰。从历代铜镜纹样风格的变化中,找出相互间潜在的演变关系,以及当时文化的影响。同时本文也展现了铜镜纹饰风格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6.
鄂州铜镜纹饰题材丰富,形象生动,造型方法灵活多变,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是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该文对现代设计中鄂州铜镜纹饰应用的理念、手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几点应用启示,给现代设计中优秀传统纹饰的应用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浅析汉代铜镜纹饰中的人文思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诗  陈碧 《文教资料》2013,(5):60-62
汉代铜镜装饰艺术是当时科技水平、社会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等的综合体现。汉代铜镜种类繁多,纹饰精美,铭文丰富,折射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纹饰同时也反射出汉代人对富贵、亲情、爱情、长寿及美好生活的期待。  相似文献   

8.
龙纹镜是中国古代青铜镜的一大类型,也是华夏文明中龙文化的载体。龙纹镜出现流行于战国时期,自战国至两汉,是铜镜龙纹饰的图案化阶段;而唐、宋以降,则是铜镜龙纹饰的写实阶段。在夙有“东方巨龙”之称的中国,龙文化曾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的构成部分。今天,反顾这些变化万千、形态各异的龙镜纹饰,仍会给我们以多元的文化憬悟。  相似文献   

9.
金代铜镜内容丰富多彩,在我国铜镜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鱼纹镜数量最多,纹饰最为丰富,深受女真人喜爱。"镜中观史"——大量的鱼纹镜展示了女真人特有的生活习俗,虽然处在汉化的洪流中,但仍保持其独有风貌。  相似文献   

10.
博局纹镜是汉代铜镜中重要的类型,其中图案上"TLV"纹饰的符号象征意义备受中外学者的关注。图像学的任务是破译和阐释隐藏在视觉象征符号之下的观念。运用图像学的方法,对汉代博局镜中"隐藏在视觉符号之下的观念"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博局镜纹饰"法象天地",象征着"天圆地方"宇宙模式的结论,它是汉代人"天人合一"观念在图像上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1.
商、西周青铜器其纹饰种类繁多,但以玄鸟为祖先的商人为什么没能在商青铜器上大量铸有以凤鸟纹为主题的纹饰,而不是以玄鸟为祖先的西周人却极大地发展了以凤鸟纹为主题的纹饰。青铜礼器多是祭祀之器,商周人观念认为要沟通人神,必须要依靠民间有异能者,即巫觋,而巫觋通天地要依靠一定媒介,动物就成为最早的媒介。而商人以玄鸟为祖,其祖神合一的观念就决定了鸟不可能担当媒介物,故凤鸟纹为主题的纹饰不可能大量出现。而西周祖先起源上有鸟类的护佑,其祖先又不是玄鸟,故而在商人基础上大量出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早期道教与中国古代之镜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镜的使用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但在早期主要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使用.汉代谶纬神仙思想盛行,铜镜的一些普遍功能逐渐被神秘化、神圣化.这种被神化的镜思想被刚刚兴起的原始道教所接受,并被用于宗教修炼.在这个过程中,道教发展了关于镜的思想,至魏晋时期终于形成三种成熟的镜理论,对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化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和历史变迁进行了系统阐释,由抽象化和线条化及其演进所带来的纹饰的变化,形成了商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就审美功能而言,青铜器纹饰包含着宗教性的内在意蕴,就形式而言,青铜器纹饰具有对称、均衡、节奏感和象征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青铜文化辉煌灿烂,铜镜铸行源远流长,笔者搜集了整个十堰地区从汉代到明代流行的30余件铜镜资料,以历史发展的顺序,分为五个大的时段,根据铜镜主纹的发展变化,综合分析整个十堰地区馆藏铜镜成果,并阐明本地区几个历史时期铜镜的类型、年代及特点,对本地区铜镜的制作工艺、时代特点、社会影响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对于秦代铜镜的研究一直是古代铜镜研究中的一项空缺。就目前所见,秦镜出土地域主要集中于陕西,河南,湖北,湖南,甘肃,四川等地,基本上可以秦岭为界,分为南北两大区域类型。北方以传统秦式镜为主,楚化因素居次要地位,并发生变异;南方表现出多源混合的复杂特征,既有秦式镜,典型楚式镜仍占据重要地位。这反映了秦,楚,巴蜀三地之间化上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关系。  相似文献   

16.
安阳殷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代表了青铜时代的最高成就,对其表面铸刻纹样的分析既有着深刻的史学意义,又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青铜器的实质是显示奴隶主阶级不同等级、不同权力的标志,起着“明上下,别等列”的重要作用,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7.
奇特、古朴的水文是水族先民距今六千余年前的伟大创造。它是一种与殷商甲骨、金文同根同源,却远远早于甲骨、金文的古老文字。水书初创于帝喾高辛时代,发展、流播于唐虞夏商之初,在中国文字的发展史上曾经起到过上承"三坟",中通"五典",下启殷商甲骨、金文的伟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青铜鬲作为礼器的一种,是中华五千年礼制文化的物化,体现着社会等级和政治文化。关于其命名问题,即何谓鬲的问题,学界虽有基本认知,但具体到每件器物的研究上仍有分歧。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对青铜鬲的记载和金文中青铜鬲的自名现象,从形制、花纹、功用等方面入手,结合具体的考古出土材料,阐述青铜鬲的命名问题渊源,力图澄清困扰学者的小细节,为以后青铜鬲的基础研究提供可参考之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亳州花戏楼又名山陕会馆,在建筑布局、整体设计及装饰艺术上,都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其砖雕更是中国砖雕艺术历经几千年演变的巅峰之作。看似不经意的砖雕作品拼合,实则为设计者精心组合,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内,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  相似文献   

20.
四川乐山市夹江千佛岩唐代造像的尾部千佛山中,有一处造于明代成化年间的优秀石刻——金像寺,它是乐山明代造像的代表作,不仅从佛像组合排列,雕刻技艺继承了唐宋时期的优秀传统,而且还体现了一些新的进展,并融和了禅宗和密宗两种造像特色为一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十一面观音石窟气势宏伟,造像石窟完整精细“色彩装饰华丽”,反映了明代乐山造像最高水平。研究金像寺石刻对了解乐山佛教造像,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都是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