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贵”与“贱”“贵”字与“贱”字,两字都带“贝”。贝是什么?不就是钱吗!那么,同样有钱,为什么一贵一贱?这是因为,“贝”的摆放位置不同——勇敢地把那个“贝”踩在脚底,人格自然高“贵”、尊“贵”。  相似文献   

2.
拆字游戏     
正语文课上,付老师满脸笑容地对我们说:"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同学们听到说要玩游戏,不禁喜笑颜开。付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拆字"这两个字,我们看到后,各个像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时,付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贵"和"贱"二字,让我们说说它们的意思。王一帆迅速举起手,字正腔圆地说:"贵和贱中都有‘贝'这个字,两个字都与钱有关。‘贵'是高贵的意思,将钱踏于脚下,不被金钱所控制,那么那  相似文献   

3.
《曹刿论战》:“齐师败绩”中的“败绩”,中学语文课本上直接注为“大败”。“大败”何以言“败绩”呢?目前通行的解释是:“败绩”的“败”应即“(贝辶)”字,“绩”字应即“迹”字,春秋时代的战争以用兵车进行车战为主,战争中兵车垮了是最大的败仗,因此叫“败绩”。(参见陆宗达《训诂简论》164——165页及《北京教育》1982年第7期《“败绩”考》)此说值得研究,为什么这样巧,“败绩”两个字都是别字?据笔者初步统计,“败绩”一词,《春秋经》中出现十六次,《左传》中出现十七次,共三十三例,无一例写作“(贝辶)迹”。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的汉字是有故事的,一个字就是一个故事。我们一同走进中国汉字,去了解更多的汉字故事。读《“贝”的故事》“贝”字是怎么来的呢?读一读课文《“贝”的故事》,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读过《“贝”的故事》,相信你已经充分了解了“贝”字,给大家讲一讲“贝”字的故事吧。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目标】1.认识“甲”“骨”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漂”,会写“贝”“壳”等9个字,积累由“财”“赔”等生字拓展的12个词语。2.朗读课文,能讲述“贝”字的故事,了解“贝”作偏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3.能借助图片,了解“镜”“珠”等字的偏旁表示的意思,感受汉字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再看看“史”字吧。“史”字在《新华字典》中就解释为“历史”。大家知道吗?在纸张的发明之前,所有的历史都是靠人们口耳相传的。这“史”字不正像一个人张着大…  相似文献   

7.
(一)昔齐桓公出,见一故墟而问之。或对曰:氏之墟也。”复问:“郭氏曷为墟?”曰:“善而恶恶焉。”桓公曰:“善善恶恶乃所以为,而反为墟,何也?”曰:“善善而不能用,恶而不能去。彼善人知其贵己而不用,则怨;恶人见其贱己而不好,则仇之。夫与善人怨,恶人为仇,____________________。”(选自桓谭《新论》)1.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郭氏曷为墟?“曷”通“何”B.贵己而不用。贵:尊重C.恶恶而不能去。两个“恶”意思相同D.恶人见其贱己而不好。(跟自己)修好2.用“/”标出朗读时该停顿的地方。彼善人知其贵己而不用。3.结尾句以下列哪句为…  相似文献   

8.
从西施由贱到贵想到的马德华闲时读书,别有情趣。近日读王维的《西施咏》颇感一股哲理味,其中“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一句委实叫人玩味,它勾画了西施从贱到贵的两种境况。西施“朝为越溪女”时,与众姐妹相比,并不出色,而“暮作吴宫妃”后人们却另眼相看,不仅“...  相似文献   

9.
最早的货币     
当你初学汉字的时候,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许多“贝”旁的字,像“财”“贩”“账”“购”“赚”“赔”“货”“贵”“费”“资”等等,它们在字义上大都与“贝”这种软体动物无关,却往往与财富、买卖、贸易联系在一起?下面将给你一个解答。  相似文献   

10.
《说文解字》收录汉字9 353个字,许慎将其归入540部,开启了部首分类法,却没有明确标注每个字具体的归部理据。而学界的“义有所重”说,无法解释许慎对于一些包含多个义符的合体字的归部。通过选取“贝”部字进行分类探究,可知“以类相从”说才是包括贝部会意字、从“贝”而归入他部的会意字以及相关亦声字在内的所有“贝”部字共同遵循的归部原则。  相似文献   

11.
汉字的造字方法有多种,下面这两个字采用了其中的两种:“刀”字是“象形”;而“刃”字是“指事”,你能分辨出来吗?  相似文献   

12.
在学习中很多小朋友经常把“奋”与“愤”两个字用错,许多成年人也很难区分这两个字。因为在成语中既有“奋发图强”,又有“发愤图强”,双音节词既有“发奋”、“激奋”,又有“发愤”、“激愤”。它们的区别是什么?看看两个字的本义  相似文献   

13.
“采”字和“釆”字,书写时容易混淆,是小学阶段常见的错字之一。这两个部件构成之字亦是如此。究其缘由,一方面,这两个字的字形的确很像,很难区分。另一方面,“采”字和“釆”字,形体之不同,体现的意义何在?学生毫不知晓,只是单纯地记背。  相似文献   

14.
老北京有“东富西贵”的说法,“富”和“贵”两个字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背景,并非字面上的那种有钱人多和少的肤浅之意。但是一直以来,这句话里说的“东”和“西”到底指的是哪里,可谓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5.
汉字趣谈     
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汉字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最璀璨、最宝贵的文化,是伟大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要探究汉字中的奥妙。一次语文活动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刷刷”地写了“贵”、“贱”两个字,要我们把这两个汉字拆开,说说它的意思。开始,同学们议论纷纷,正在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姚晟同学举起了手,他从容不迫地微笑解释道:“我想应该是这样的意思,有些人秉性中正,把钱踩在脚下,视金钱为粪土,这些人就叫做‘贵’;而有些人则整天围着金钱转,视金钱为珍宝,甚至不惜暗藏兵器——“戈”,夺取、霸持,这就叫做‘贱’。”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响…  相似文献   

16.
学习这两个字你们认识吗?不认识?就是繁体的“学习”二字嘛。为什么它们会这样写?让我来告诉你们吧!学早在中国商代的甲骨文上,就已经有了“学”字。它的上半部分,好像是两只小手在摆弄计算的学具,中部的秃宝盖就像一座房子,房子里有一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呢?学习呀。你看,“学”的字形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孩子学习的图景,多有趣呀!习上半部分是“羽”,表示鸟的两只翅膀,下半部分的“白”,表示太阳光。这个字形表示:白天,鸟儿在阳光下反复扇动着翅膀。所以,“习”又有“重复”的意思。至于“复习”的“复”字嘛,中间有个“日”,也表示多次重复…  相似文献   

17.
绝妙寓言     
“趣” “走”加上“取”就是“趣”字,这太像一个美丽的暗示了:千万别懒,边走边取才能有收获。 正如在大海边,边走边取,便可以拣到许多美丽的贝壳,那贝壳形色各异,里边装着什么?装着海的风采与海的亮丽!如此走过海边,岂不是大雅大趣! 正如在森林里,边走边取,便可以采到许多芳香的野花,那野花姹紫嫣红,上边闪烁着什么?闪烁着莽莽林海的富有与神奇!如此穿过森林,岂不是大趣大雅! 做个有心人吧!背起行囊边走边取,包您天天丰收! ——这就是“趣”,又一篇绝妙的寓言!“贵”与“贱” “贵”与“贱”两…  相似文献   

18.
常用汉字中有80%以上是形声字。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形旁,一个是声旁。形旁表示字的意思,声旁表示字的读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带有“王”字旁的字,如“瑕”、“瑜”、“珍”等。记得在教学“瑕”时,有个学生问我:“瑕”字含有关玉的意思,偏旁却是“王”,为什么不是“玉”呢?是啊,用“玉”字做偏旁更合适,这是为什么呢?课后我查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原来在这个字中,我们所  相似文献   

19.
一、释“贰”《左传》一书用“贰”一字的频率较高,全书共用了九十多次。其中“贰”字前后与不同类词相配搭的竟达五十种之多。若想把“贰”字的含义来龙去脉搞清楚,必须追根溯源。据周朝晚期金文,“贰”的字形形象是人用大斧子把贝一劈两半,可见,把东西一劈两半即“贰”字本义的源头。据战国时期郘大叔斧和中山王壶上的记载,“贰”从字形上看也是把贝劈开。《说文》云:“贰,副益也从贝式声”,“副,判也从刀畐  相似文献   

20.
是谁创造了“人”字? 在许许多多充满了灵性,充满了科学理性的汉字创造中,“人”字便是其—。 是两股力量的互相吸引,互相支持,构成了“人”字。 我想,这两股力量应该是男性和女性。 有一个笑话说,一人问:你知道世上有多少人?一人答:两个人。又问: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何以二人?答曰:无非男人女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