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半阕”质疑郑州市铁路五中雷劲生现行初中《语文》第五册193页“揣摩·运用”中有两道题目:“四阅读《沁园春·雪》上半阕,想像词的意境,回答问题。五阅读《沁园春·雪》下半阕,完成下边各题。”这里所谓“上半阕”“下半阕”的提法欠妥。词学专家夏承焘先生说:...  相似文献   

2.
周红 《语文知识》2005,(9):18-18
“阕”与“阙”形体相似,读音相同,经常有人将它们弄混,其实二者的意义大相径庭。“阕”的本义是音乐终止。《礼记·郊特牲》:“乐三阕,然后出迎牲。”孔颖达疏:“阕,止也;奏乐三遍,止,乃迎牲入杀之。”《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歌八阕”就是唱八  相似文献   

3.
半山 《甘肃教育》2011,(21):17-17
“阕”和“阙”是一对形近、音近易混词,经常被用错。  相似文献   

4.
本文由现代学者对表示词的量词"阕"使用混乱的现象分析入手,从对"阕"字词义探源;古代词人如何使用"阕";今人对"阕"作何解;"半阕"之说古今不乏其例,诸方面论证了"阕"字是由表示"乐曲终了"的动词逐步演变为指称整首词(或曲)数量的量词的.  相似文献   

5.
《语文知识》1999年第1期刊载了周建成、何松山二位老师《苍凉凄清沉郁悲壮——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一文,分析透辟,极富见地。但该文在引用了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后所分析的第一句话——“这首小令分两阕”的提法似乎有问题。词按字数的多寡可大致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类。清毛先舒《填词名解》说:“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自五十九字始至九十字止为中调,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容易读懂的词。在招聘新教师或青年教师上新课时,经常都拿这首词(特别是词的上阕)来要求试讲。一般都认为这首词的赏析,只需集中在意境和意象,至于和意境意象有联系的.  相似文献   

7.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辛弃疾即景感事的名作,对这首词的表达方式,万骏云先生是这样认为的“全词用的是比兴手法”。周济《宋四家词选》说“借水怨山”就是说的比兴手法。“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二句用的是直书期事的赋笔。 (《辛弃疾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版,苏救版《唐诗宋诃选读教学参考书》选了此)薛金星先生主编的《中学教材全解》也认为“辛弃疾此有《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手法,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之瑰宝”,“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实,这首词既没有运用比兴手法也没有运用赋笔。[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关于“明月别枝惊鹊”●陆精康“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起首两句。“别枝”乃至整个句子的意义,素来众说纷纭。(注)朱光潜先生在《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一文中,对该句作了“与一般解释不同”的分析。朱先生认为,“...  相似文献   

9.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入了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这首词中有“烽火扬州路”这一句,课文编者对“扬州路”未予注解。有的同志把“扬州路”讲解为“州州路上”(见《高中古代诗文助读》),此说欠妥。  相似文献   

10.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的一首词,被选人苏教版五年级教材.作为豪放派词人,辛弃疾难得一改粗犷豪放的词风,写出了这首田园风味浓厚的古词——《清平乐·村居》.很多教师在解读这首词的时候,往往从字面上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醉”和“喜”,据此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从中揣度他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但到底词中的“醉”与“喜”该作何解读,让学生如何体会作者的深意呢?笔者听到薛法根老师与众不同的解读,眼前不由一亮.现根据薛法根老师《清平乐·村居》的课堂实录,对他的另类解读进行赏析,以期对古诗词教学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五册《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中,作者朱光潜把《忆江南》中“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一句中的“蓝”解释为蓝颜色,笔者以为这是不正确的。《辞海》中“蓝”有四个义项,其中“植物名。有多种。如蓼科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第五册朱光潜先生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在赏析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写道:“‘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又接着说:“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的意思,但比‘月落乌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第六册《破阵子》(辛弃疾)一词中,“梦回吹角连营”中的“梦回”二字,教材注释为“梦醒”。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也将“梦回”理解成“从梦中醒来”。笔者认为,将“梦回”理解成“梦醒”,十分不妥。据李修生编著的《中国文学史纲要》载,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劾落职,退居江西。在以后的二十多年中,文武全才的辛弃疾,除短期出任福建路的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一直住在江西。又据《唐宋词鉴赏辞典》载,此词写于作者闲居江西带湖之时。1188年陈亮到带湖访辛弃疾,共商战胜敌人的方略大计…  相似文献   

14.
朱光潜先生在《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高中语文第五册)一文中对于词的分析十分独到,揭示了这四首词的意蕴。但是他对《忆江南》(其一)的评论似乎有点美中不足,值得商榷。文章用了大片的笔墨来分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所表现的意象,而对“春来江水绿如蓝”却少有提及,使读者对后半句少有理性认识。再加上一些模棱两可的句子,就  相似文献   

15.
辛弃疾词“掉书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弃疾词“掉书袋”辨张银升我国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写词六百多首,酣畅淋漓地抒发他的抗金之志及其披投闲置散、老不得申的愤感心情。他在词中多用典故,所以几百年来人们在称赞他“大声鞑,小声铿,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南来刘克庄语)的同时,已不无遗憾地指出...  相似文献   

16.
纳兰性德是个成就很高的词人,小令优于长调,凄怨哀惋,令人不能卒读.但人们对他的诗的价值却估计不足,这种认识是怎样形成的呢?纳兰性德既填词也写诗,还有学术著作《渌水亭杂识》等.《通志堂集》中有诗四卷,354首,词四卷309阕.诗比词多45首,后来词又补遗39阕,至348阕,与诗相比,还少6首.是不是诗写得不好呢?不是,在《本传》中说:“性德善诗”.在《纳兰墓志铭》上他的老师徐乾学说的更具体:“(纳兰)善为诗.在童子,已旬出惊人;久之益工,得开元、大历间丰格.”他的好友张纯修也说:“其诗之超逸,词之隽婉,世共知之.”可见纳兰诗词并重,当时是互誉并美的.  相似文献   

17.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他用白描的手法,展示了一个五口之家恬静安宁的生活画面。对于这样一首词,第一课时教什么,才不至于空洞无物,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考虑再三,我决定从“词”人手。“词”到底是什么?它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相似文献   

18.
在教材第十册“积累·运用八”中,我们学过辛弃疾的《西江月》。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他著有《稼轩词》(又名《稼轩长短句》),总计六百多首,内容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爱国词、乡村词、闲放词、爱情词。其中爱国词和乡村词是两项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第四册,选入了辛弃疾的一首词《西江月》。这首词开头的两句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其中的“别枝”一语,课本是这样注释的:“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此注本于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第84页,注[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版)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 笔者认为,将“别”理解为“另”,事实上是一种误解。这里的“别”不应解作指示代词“另”,而应解作动词“分”。  相似文献   

20.
辞书上说,“半”字有解:为二分之一,如:年已半百;二为极言其少,如:不值半文钱;三为不完全,如:半旧的房屋;四为犹言中,如:夜半,半路。然而和实际运用中,以上四种解释,远不能涵盖“半”字的意蕴。明代诗人梅鼎祚有首《水乡》诗云: “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