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4 毫秒
1.
为了在"2014第十六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取得更好的成绩,市邮协邮展委员会于4月12日全天对参加全国邮展的12部邮集作者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助他们不断完善,提高邮集质量。市邮协还组织本次集邮节评审委员会评委于4月26日全天对本次集邮节邮展23部沾银邮集的作者进行专场辅导,从选题与纲要、知识与研究、素材的多样性与展示方法、品相与珍罕性、外观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客观的点评,不谈邮集的优点,只讲邮集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改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暨亚洲邮展候选展品集邮展览"于4月17日至21日在重庆市三峡广场举行。上海参展展品的获奖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 本次邮展经全国3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行业性集邮协会申报推荐,从中遴选出竞赛性展品223部邮集,展出1042框,并另有75部集邮文献展品展出。  相似文献   

3.
2002年上海集邮节集邮展览于3月5日至10日在上海集邮大楼5楼举行。本次邮展为非竞赛性集邮展览,展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上海参加“2001中华全国集邮展览”的8部获奖邮集的汇报展,一是60周岁以上的上海老年集邮30部邮集的选拔展,另有1部是90高龄的市委老领导、市邮协名誉会长陈沂的一框特邀展品《题词》。全部展品分为传统集邮、邮政历史、邮政用品、航空集邮、航天集邮、专题集邮、极限集邮、印花(税票)等8个类别,共39部184框。  相似文献   

4.
本人集邮多年,也编过几部邮集,但因种种原因,编出的邮集水平不高。从各种集邮书刊上的介绍中得知,要编出高水平的邮集,一要注意邮品的多样性、珍罕性,但这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二是要强调“讲故事”,避免资料性叙述。为了进一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笔者最近对近几年在全国和国际邮展获高奖的几部邮集进行了研究,感到这些邮集总体水平很高,邮品丰富,珍罕性高,外观美观。特别是邮集作者通过对素材的深入挖掘,许多信息和故事,成为这些邮集的亮点,也是它们能获高奖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专题邮集在现代邮展特别是基层邮展占有相当的比例。一部优秀的专题邮集以丰富多彩的邮品、奇思妙想的故事、赏心悦目的编排,带给观众以启迪和美的享受。而现代集邮的专题展品,由于规则的宽泛包容吸引更多集邮者加入组集、参展的行列,从中得到乐趣。以《北京市现代集邮展品评审专用规则》为例,涉及专题展品的,主要有一框展品、开放类和节俭类。  相似文献   

6.
正9月12日-21日,云南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举行。为了庆祝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盛会,以及教师节、香格里拉金秋赛马节等系列节庆活动,迪庆州邮政公司、州集邮协会在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的迪庆州博物馆举办了第二届大型综合集邮展览。邮展得到了云南省集邮协会、云南省老年和老干部集邮协会的大力支持,征集了38部、100个国际标准展框的邮集,展品中有的在长沙第15届全国邮展、南京第7届全国体育邮展和云南省第九届邮展中获奖。展品包括风光旅游、革命题材、体育运动、大千世界共4个部分。  相似文献   

7.
《集邮博览》2011,(11):32-33
我从小就爱好集邮。而真正编组邮集正式参展则是在1989年。那年,我的第一部航天专题邮集《载人航天史》首次参加全国邮展获镀银奖。在以后20多年的时间里,我先后参加过省市、国家和国际邮展30多次。回顾这些年我所走过的集邮之路,最大的感受不是获奖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而是集邮伴我终生的乐趣和享受。  相似文献   

8.
2002年9月7日,国家邮政局等主办的题示邮票首发式在雁荡山化展览中心举行。杨清、李德福、阎炳武、黄里、曾孝濂在现场为集邮签名。同时举办邮展,展品近100框,有多部全国邮展获奖邮集。当日风雨交加,但邮迷热情不减。  相似文献   

9.
由国家邮政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承办的2001年全国邮展于9月21日至25日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 这届邮展的宗旨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在新世纪进一步推动我国邮政与集邮事业的发展。这届邮展的展品共251部,1626框,其中评审员邮集9部,49框,文献类展品61部,余为各类竞赛性邮集。上海参展的有17部展品,除刘  相似文献   

10.
周祝耕 《上海集邮》2014,(12):39-39
年初,在第17届上海集邮节邮展中,我展出了《必能宝DM300型邮资机符志》一框邮集,获得镀金奖,在我的展品中有两件较少见到的素材,引起不少集邮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专题集邮的产生1928年,著名的卢森堡集邮家巴那德·费塔在欧洲举办的一次国际邮展中,展出一部与众不同的“荒诞”展品(即专题雏型),令评审员瞠目结舌,茫然无措。在此之前的邮集都是仅按国别和发行年代顺序收集整理成集的传统邮集,突然冒出一部将邮票图案和主题为中心的展品,令人大吃一惊。但鉴于费塔在国际邮坛的地位,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一别出心裁的展品,并认为这种收集方式值得尝试。此后,国际集邮联合会(FIP)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把专题集邮确定为邮展的一个重要类别,正式纳入竞赛级国际邮展之中。  相似文献   

12.
2009年《集邮博览》开展了向读者征集邮集,此举是平面媒体办邮展的尝试。它改变了以往邮刊只刊登获奖邮集的惯例,继网上邮展之后,又开辟了邮展的新平台。从已经发表的9部一框邮集来看,类别广泛,涵盖了除邮政用品和印花税票以外的各个  相似文献   

13.
我的《建筑外墙造型艺术(1940年以前)》一框极限展品,先后获得2012年的济南第5届一框邮集全国邀请展镀金奖加特别奖和广州第7届全国极限邮展金奖加特别奖,以及2013年的上海集邮节极限邮展的金奖和珠海东亚邮展镀金奖。尽管这部邮集还不完美,尚有一些不足与欠缺之处,但是,能获得这些奖  相似文献   

14.
达鹏 《集邮博览》2014,(11):26-26
正国际集邮联合会(FIP)机关刊《快报》最近刊登国际资深邮展评审员美国人皮克·麦克卡恩先生撰写的"现代集邮类展品指南",现摘编译出。近期在国际集邮联举办的高水平邮展中,屡屡出现将现代集邮类与试验类邮集展示的原始素材及对象雷同。集邮者纷纷展出现代集邮类展品,也使得一些邮政管理机构极力论证集邮者收集和研究近20年来,即1991年至今发行的各种邮品。国际集邮联执委会现已决定,现代集邮类邮集在国际集邮联举办的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集邮强国的六条标准。并从发展集邮产业化、培养一批年轻专家、积极参与国际集邮交流、举办邮展和制作获奖邮集等方面论述了实现集邮强国之措施。国际交流中要维护中国集邮组织的正当权益,强调要有我们自己的邮展规则。  相似文献   

16.
岁末年初,珠海、澳门两地集邮协会在澳门葡文学校内联合举办了“喜迎千禧,共庆回归”邮展,展期就定为除夕和元旦两天,展品共有24部,其中两地区在国际邮展中获奖的邮集多部,另有一部以“回归历程”为主题的纪念封、戳集最为引人注目。澳门邮电局和港澳两地邮商设有摊位。附图为这次邮展的纪念信封和邮戳。  相似文献   

17.
李宏 《集邮博览》2008,(4):51-53
2006年至2007年,国际上举办了多项重要邮展,其中设有极限集邮类的有三次世界邮展、一次亚洲邮展和一次专项邮展。笔者喜爱极限集邮,在参加邮展的同时也收集相关资料,特别是对展品目录和获奖目录的收集整理,现将近两年国际邮展中极限类展品评审情况公布于众,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8.
集邮是一项陶;台情操、增加知识、愉悦心情的收藏活动。编组邮集,进而参加邮展,是集邮爱好者追求的目标之一。经过收集、整理、编组制作出邮集(展品),通过参展来检验自己的收藏水平、知识多寡和编排技巧。在编组邮集的每一个阶段都渗透着集邮爱好者的迷茫、思索、追求、汲取、懊悔……喜悦。笔者是一名专题集邮爱好者,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编组专题邮集的体会,与大家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一、编组专题集邮展品模式的沿革专题集邮收集方式的出现已有100多年了。专题集邮展品的正式展出也有80多年了。据记载,1863年6月英国就出现了与传统集邮不同的收集方式,即按同图案邮票和以邮票发行目的来收集邮票的方式。1870年7月在集邮杂志上有一篇名为《肖像邮集》的文章,介绍了一部人物专题邮集。直到1928年卢森堡的著名集邮家伯那德·菲塔在欧洲国际邮展中才正式展出了他的专题邮集,因此,他被认为是专题集邮的创始人。开始,专题集邮是以同一类图案邮票(不考虑邮票发行目的)进行邮票收集和编组邮集的。以  相似文献   

20.
研究附加费集邮的人,面对全国各地五花八门的附费邮品,大有“狗咬刺猬——难以下口”之感。与所有的集邮门类一样,一要老师引入门,二要一本好目录。在附加费集邮研究和组集方面最突出者是精通英文的湖北集邮家欧阳承庆先生,他的邮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地方邮政附加费凭证及收据(1988-1998)》曾两次在美国邮展中获奖。一次是’97南加州邮展,获邮展组委会银奖、美国中华集邮会特别奖。一次是’98佛罗里达州联合邮展,获邮展组委会镀金奖、美国中华集邮会(南加州)特别奖、美国集邮协会(APS)优秀奖。两次共得到5个奖项,实现了中国附加费邮集在西方集邮界亮相的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