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针对中国电影观众审美的质性研究较多,而有关中国电影观众审美的量化研究阙如。本研究立足于中国观众的电影消费需求,探讨了北美电影感知价值与观众忠诚的关系。在研究模型设计上以观众忠诚为自变量,以电影感知价值为因变量,以观众满意度为中介变量,辅以人口学变量相关要素为控制变量。通过SPSS软件对643份调研数据分析,发现自变量、因变量及中介变量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影响,且观众满意度在北美电影感知价值与观众忠诚这一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效果作用。针对北美电影在华市场的“遇冷”现状,本研究基于实证分析提出注重电影感知价值、扩大观众满意度的产业驱动效应、尊重观众文化个性等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2.
2014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回收1592份有效问卷,样本涉及五大洲66个国家。本报告作为调研报告之一,重点调查研究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对国家形象的建构作用、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对外国观众选择观影渠道的影响。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对国家形象的建构有促进作用,但同时存在一定问题;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对观众是否走进影院、如何选择观影渠道具有直接影响。未来还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打造中国电影文化形象,要建立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数据库,将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提升到战略性高度予以推进。  相似文献   

3.
从一个新的维度研究上世纪30年代好莱坞米高梅公司来华拍摄电影《大地》的事件,试图指出在整个过程中中国公众和官方机构对于好莱坞的中国想象所做的能动的反作用力。这大体指涉以下三个方面:一,电影拍摄过程中公众和官方对于好莱坞想象机制的深度参与;二,电影拍摄和上映期间公众对于好莱坞本身的想象;三,电影在中国上映之后观众和媒体对于《大地》的能动性接受和积极阐释。  相似文献   

4.
卢康 《东南传播》2022,(1):48-52
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影响观众包括态度在内的社会认知,是需要被审慎测量与研究的,尤其是当下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背景下.本文以20世纪40年代中期美国跨文化教育局基于商业电影《明日世界》对儿童观众态度影响的实验为评介、考察对象,在梳理了该研究的缘起、思路、方法、样本、数据、结论等方法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  相似文献   

5.
2012年度"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调研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电影观众,并在亚、欧、美主要国家集中采样,取得了十多万条统计数据,在广泛性和针对性上取得了平衡。2012年度调研报告通过数据,描绘了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现状。报告不仅是对2011-2012年度中国在文化强国建设上制定相关政策、采取相关措施的回应,也是对入世十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国际影响力状况的梳理与总结。报告认为:相对美、英、法、日等电影输出大国,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文化大国的地位还不相称。但是,外国观众普遍认为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逐渐增长。中国电影在电影故事、电影音乐、电影哲学等方面有较高的辨识度,具有独特的魅力;同时在电影故事、字幕翻译、宣传推广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最后,报告对中国电影如何增强国际影响力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1920年代中国电影最主要的美学特点是审美的通俗性。这种通俗性审美特点是在新旧文化碰撞交融的上海,以电影商业化制作发行为根本,在观众接受、大众传媒和文人参与电影制作形成的互动"场域"空间中形成和发展的。大众传媒培养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电影商业运作又迎合了市民休闲需要,文人参与电影制作又使得电影具有教化意义,对"场域"参与者关系的互动分析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1920年代中国电影的审美通俗性。  相似文献   

7.
在新世纪的产业化语境下,研究观众的审美接受心理、研究电影受众与电影的关系显得迫切且重要.只有充分研究观众心理,了解影片和观众之间的关系,制作出让观众身心愉悦的好作品,才能不断获得良好的口碑,并保证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可持续增长和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段潇逸 《东南传播》2023,(12):80-83
近年来,中国电影成长迅速,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但是在海外的影响力与传播力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该文章以《流浪地球》与其海外观众为研究对象,以拉斯韦尔“5W信息传播模型”为理论依据,从国际知名电影社会化媒体中收集了数千名观众的评论,并利用Nvivo11对海外观众的评论进行内容编码和文本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外观众对该电影总体上持有积极情绪,聚焦于内容和意义、电影创作层面。但是对于中国文化、哲学、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容易造成理解困难或误解,因此,电影创作和运营中应采取相应的策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赵锐 《出版广角》2018,(4):67-69
电影《战狼2》讲究如何讲述, 更重视讲述什么, 国家叙事法则的运用使影片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实践,点燃观众的中国梦激情.电影《战狼2》超越了西方叙事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展现了中国军人的家国情怀与赤胆忠诚.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不仅影片获得观众的强烈认可,而且对新时代国家形象的构建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海外视野     
《视听界》2012,(2):10-10
超五成外国观众不进影院看华语电影由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针对美、英、法、德、日、韩、印等国35岁之下的电影主流观众的调查显示:超过1/3的外国观众一点不了解中国电影.超过58%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电影对世界电影影响一般。除了整体关注不够,外国观众也不怎么进电影院看中国电影,其中55.1%的人是通过录像带、DVD观看的。  相似文献   

11.
明星现象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现象,明星身体文化的研究却在学术界姗姗来迟.“身体转向”文化热潮中,身体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却未能得到真正地表达.消费主义文化盛行时,观众游走在视觉狂欢的审美与消费之间,精神与灵魂被闲置甚至摒弃.如何解决电影身体文化的内在矛盾和缺陷成为当下电影身体文化发展的紧迫问题.在反思和批评之际,如何重构中国电影文化的未来,则是研究身体文化的主要目的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2.
杜江 《新闻前哨》2010,(5):92-94
进口分账电影是中国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文化产品,其在中国却面临如何跨越文化壁垒、适应中国电影市场与观众的难题。类型策略作为调控差异和消费行为的美学体系中心要素,是分账电影的重要武器。本文从历史数据出发,以跨文化传播为视角,用文化协同、互补、亲近、折扣等理论,分析各典型类型的进口分账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遭遇不同境况的原因,评析其在调适过程中尝试的类型调整策略,从中寻找本土电影在国际化境遇中生存路径。  相似文献   

13.
文婷 《视听》2023,(3):44-4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影业实现了从事业到产业的转向,但与此同时,整个电影生态也呈现出“两极化”趋势,区域间的电影文化出现了分层,电影观众也在年龄、地域等方面形成了分级,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圈层化现象。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影需要明确城市电影院与乡镇电影院的定位,进行针对性传播,并通过线上渠道形成口碑效应,让中国电影真正做到“破圈”“出圈”,消解电影文化的差异性,满足更大范围观众的观影需求,培养更多中国电影观众。  相似文献   

14.
李菲 《东南传播》2012,(1):77-79
近年来韩国电视剧、音乐、电影在中国文化市场掀起滚滚"韩流"热浪,让中国观众记住韩国明星、电视情节的同时也逐渐了解到韩国文化。同属于儒家文化圈,我们在了解韩国文化的同时,韩国人尤其是接触过中文(以留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如何呢?本研究将以上海交通大学的中韩学生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他们对华语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同层次的认知程度差异以及具体分析韩国留学生认知与他们学习中文的时间、在中国的居住时间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2013年,将大数据应用于内容开发的热播电视剧《纸牌屋》的成功,引起了世界性的热议,也让Netflix和"大数据"走入中国电影观众的视线。中国电影业界开始广泛探讨如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为中国电影产业服务,而一些技术公司也开始了在这方面的摸索。其实就准确性而言,传统的调研方法凭借着统计学的基础和大量的实践经验无疑是最准确的。北美电影市场历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成效十分显著,2011年全国电影票房总收入超过130亿元.然而,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中国电影在繁荣数据的背后,其真实的海外生存状态究竟如何?其国际传播效果到底怎样?中国的电影创作如何能够在立足于本土的同时又放眼于世界?带着这样的思考与疑问,本着严谨的学术精神与治学态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 AICCC)以建构"第三极文化"为根本宗旨,首开先河,在2011年发起了面向海外观众的"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调研.  相似文献   

17.
陈昕 《东南传播》2022,(9):126-129
本研究通过在直播间参与观察主播和观众的行为来搜集资料,分析网络主播是如何进行“自我商品化”的,观众又是如何参与到这一商品化的过程当中去的。网络主播将自我包装为一种商品,通过语言性策略和非语言性策略将自我呈现在直播间当中供观众进行消费。观众通过留言评论和主播实时互动,共同建构直播场景,并通过送礼行为参与到主播“自我商品化”的过程当中。主播身体的异化是主播和观众“合谋”所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刘迅  宋骋丹 《青年记者》2017,(32):69-70
2016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57.12亿元,其中原创类纪录电影总票房仅为8032万元,而《我们诞生在中国》就占了6700万元.虽然《我们诞生在中国》刷新了中国纪录电影票房纪录,但纪录电影在院线中处于严重缺席状态,未曾真正赢得市场认可,是不争事实. 纪录电影缘何失去观众 长期以来,人们将纪录电影的票房惨淡归咎于院线排片率低,可对于院线来说,角逐利润才是唯一目的,影片的市场表现决定了排片场次,观众的选择决定影片最终命运,这也是许多影片费尽周折登录院线却只能“一日游”的真正原因.观众没有彻底接受大银幕上的纪录电影,根本原因是纪录电影难以适应电影市场中主流观众的多样化诉求.  相似文献   

19.
四、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中文化价值的认知 电影是我们了解文化的一个窗口,也在潜移默化中传达着不同文化、不同人群的价值观念.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价值观念可以通过电影得到怎样的传达呢?本次问卷调查对国外观众通过中国电影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认知程度、心理需求及中国电影传达文化价值观的总体效果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20.
电影市场近年迎来爆发式增长,看电影逐渐成为大部分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如何拍出一部打动人心、受观众欢迎的电影成了从业人员越来越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意象对话技术为电影从业者打开一扇通向观众内心的大门,有助于从业者拍出优秀的电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