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学目的: 1.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 2.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2.
曹操是汉魏期间文的一大家,鲁迅称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今存曹操之文,主要是用于社会政治的公文,文种较为丰富,几乎涵盖了现代意义上的各种行文关系。这是和他作为长期居于政治风云中心的人物身份相符合的。但历代人们看重的只是曹操的诗赋,于是对曹操的研究就出现重"诗赋"轻"公文"的倾向,这不利于我们全面理解曹操的文学思想及在文学史上的贡献。本文拟通过对曹操公文的文本分析,总结曹操公文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3.
汉末三国之际,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不少优势,为他统一北方赢得了不少机会和时间。但一直以来,人们对此多从政治角度予以解释,以为曹操"挟天子"取得的只是政治上的优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质上是曹操对其时儒家文化意识的正确运用,这一举措深蕴文化内涵,而曹操正以此形成了有利于自身强大的舆论和伦理道德优势。这种舆论和伦理道德优势在两汉以来所造就的社会环境里又因战争适时转化成了政治优势,从而使"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以政治面目出现。事实上,如果脱离了其时的文化意识环境,"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曹操是建安文学代表性的诗人,刘勰对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文心雕龙》中对于曹操文学创作的直接评价只见于《乐府》一章中,另外在《明诗》中对于曹操的诗歌创作只字未提,从中可以看出刘勰对于曹操的文学创作的评价是略带贬抑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与刘勰的生平环境以及其学术思想有关,也与曹操"古直"的创作风格有关。  相似文献   

5.
曹操的四言诗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同时又开创了"慷慨悲凉"的建安诗风。《短歌行·对酒当歌》以"忧"为情感脉络,本文通过探讨曹操为何而忧、何以解忧、解忧之道三个方面来揭示诗歌的情感脉络。  相似文献   

6.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这一回的后半部分主要写曹操在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激战中败守斜谷,进退两难,主簿杨修看透了曹操想要退兵的心思,结果被曹操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处斩。其间着重插叙了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的故事情节,交代了杨修之死的前因后果,从中展现出杨修的个性特征,烘托了曹操的典型性格。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的:1.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2.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学生翻译一句英文谚语:  相似文献   

8.
读完《曹操》这本书,我对曹操的了解更加全面了。 以前,总听人们说白脸曹操,认为曹操很奸诈。看了这本书,了解了曹操的生平作为后,我有了不同想法。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组成一股强大力量,他自视甚高、生性多疑,却也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1.了解曹操的宏伟志向及其对时光流逝的感慨;2.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比兴、引用等艺术手法的含义;3.学习曹操珍惜时光、奋  相似文献   

10.
曹操于建安元年将汉献帝迎到许昌。从此以后,他"奉国威灵,仗钺征伐",南征北讨,为恢复国家统一竭力尽智。《短歌行·对酒当歌》一诗当写于赤壁之战前后,此时的曹操已是烈士暮年,自然感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为不能有更多的贤士来帮助他完成统一大业,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诗中巧用比喻,反复倾诉了一位政治家求贤若渴的复杂...  相似文献   

11.
曹操"外定武功,内修文学",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一方面借助政治上的领袖地位,广泛收罗文士,形成"彬彬之盛"的局面;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创作的一代新风。曹操所撰教令不受任何陈规的约束,内容刚直豪爽,事理通达质朴,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相似文献   

12.
曹操、曹植虽仍沿用乐府旧题进行创作,但又对旧题进行了不拘一格的改造。以《薤露行》为例,可看出曹操和曹植的乐府诗继承了古辞的"悲情"和"朝露"之感。但在题材与叙述视角上均有所演进,在题材方面:古辞的丧歌,曹操用其写时事,曹植用其抒发己怀;在叙述视角方面:古辞重在吟咏他人之事,曹操除了着重吟咏他人之事外,参入了个人强烈的感情色彩,到了曹植就表现为着重抒发自我的理想与情感了。  相似文献   

13.
高光雄 《现代语文》2011,(8):105-106
曹操(155-220)字孟德,谥魏武帝,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他不但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杰出的诗人。曹操"外定武功,内治文学",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吸引了大批文人,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并亲自援笔创作,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固定在受众心目中的,具有脸谱化的人物效果。文学形象和历史人物各自的功能迥然不同。对于曹操的文学形象理解不能影响对其历史人物的公允评价,要区分二者的不同,给予各自专业性的评判。  相似文献   

15.
曹操从"赘阉遗丑"转变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转变的契机主要是受到其师蔡邕的影响和教诲。考察曹操的生命轨迹和人生造就可知,曹操在人格、思想观念、学术和文学艺术方面都深受蔡邕的影响。在蔡邕的影响和教诲下,他不仅树立了济世安民的大志,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而且开创了建安文坛,与蔡邕的另一位弟子王粲一起开创了建安文学创作的辉煌。  相似文献   

16.
《陈损益表》是曹操上书汉献帝的奏章的代表作。学术界在其创作时间问题上至今仍有分歧。如果深入考察建安元年曹操的仕宦经历,并以"遂受上将之任,统领二州,内参机事"为线索,不难发现,《陈损益表》的创作时间上限是建安元年(196)九月初七(领大将军之职),下限是曹操罢免三公(淳于嘉、杨彪、张喜)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2009年12月27日,河南方面在京宣布,在安阳西高穴村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认为魏武帝曹操的陵墓。此后一段时间,关于曹操墓真假问题的争论在考古界、文化界成为焦点,可谓见仁见智,沸沸扬扬。对此,曾有人赋词("沁园春"格式)予以评议:  相似文献   

18.
苏轼《念奴妖·赤壁怀古》词中"小乔初嫁了"一句的真正意蕴是表达作者政治理想中最诱人的愿景:明君贤臣之间和谐共处共商国是的亲密关系。曹操《短歌行》诗中体现出的苦闷和感慨,既表现了英雄人物的悲心、隐忧,也表现了从东汉到魏晋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其意蕴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是一种时代的"人的觉醒"。  相似文献   

19.
刘英 《文学教育(上)》2014,(24):116-117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足够鲜明,可以突出人物的个性、吸引读者的眼球,还可以起到解读和剖析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形象,最真实。罗贯中塑造曹操的"真",是因为他喜欢真实的曹操,并想借曹操来影射自己,表达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相似文献   

20.
清人赵翼说:“人才莫盛于三国。”汉魏之际,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为了搜罗人才,许多当政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其中曹操最引人注目。曹操曾三次下达“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破格提拔人才,结果许多文人、名士投靠了曹操。这些人才对于曹操统一北方和巩固政权起了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