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通过分析契诃夫的《海鸥》(1895)、《凡尼亚舅舅》(1896)、《三姊妹》(1900)和《樱桃园》(1903)四部戏剧的时间、空间特色,考察时空在契诃夫戏剧中的根本组织性功能,以时空为出发点来看待契诃夫戏剧中的人物、情节、冲突、结构及思想内涵,从而为契诃夫戏剧的文本解读提供一个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回顾法”是西方戏剧较常见的一种结构方法,但如处理不当,极易使戏剧在回顾之中失去其戏剧性。易卜生的戏剧回顾频频,却戏味盎然。易卜生成功处理“回顾”与“戏”之关系的方法是:将过去戏与现时戏有机结合起来;以“回顾”引发和展示戏剧冲突;在“回顾”中展示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在“回顾”中发现人物关系,促使人物关系变化,增强戏剧悬念。  相似文献   

3.
小说的冲突式结构,是西方戏剧性小说的一个基本类型。本运用黑格尔关于古典戏剧结构的理论.通过对《傲慢与偏见》和《呼啸山庄》等经典作品的艺术分析,揭示出冲突式结构的三个美学特征:以人物“不同目的的冲突”作为“结构的中心”.情节的趋势“是奔向最后结局的不断前进”;“把史诗和抒情诗结合成一体”.并让“人物取他自己行动中的果实”;采用加速或减速以及场景限定.实现对小说时空的戏剧化。  相似文献   

4.
文类解说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戏剧是通过舞台演出而诉诸观众感官的艺术形式,其中心是演员的表演.因之,又被人称为“舞台艺术”或“演员艺术”.在戏剧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由于性格不同和所追求的目的不同而展开的矛盾斗争叫戏剧冲突.戏剧作品总是由一个冲突的提出、发展和解决而得到完成的.戏剧冲突的成功与否是戏剧成败的关键,所谓戏剧性正是由于戏剧冲突解决得独特、新颖、有丰富内涵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一生深受弗洛伊德哲学思想的影响,其晚期创作以心理戏剧为主要特征,他注重探索人物内心世界,以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取胜.在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中,奥尼尔创造性地吸收了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通过人物本我、自我与超我间的矛盾斗争突出人物内心的挣扎与苦痛,将戏剧从情节冲突提升到关注人的内在冲突与灵魂冲...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俄苏文学大量涌入中国,其中契诃夫戏剧对中国话剧产生了重要影响。曹禺、夏衍作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在艺术手法上都曾经借鉴过契诃夫。因此通过曹禺和夏衍这两大领军人物契诃夫的创作势必会影响到整个中国现代的现实主义戏剧。本文主要以曹禺为例,谈契诃夫在哪些方面影响了曹禺戏剧的现实主义创作,进而影响到中国现代的现实主义戏剧创作。  相似文献   

7.
老舍的小说的独特性,除却其集中描写市民生活之外,更重要地体现在他对中西戏剧尤其是中国传统戏曲因素的悉心借用与化合方面.老舍小说其情节中的戏剧冲突和悬念、结构布局的完整统一、场面描写的精约动人、人物语言的动作性和性格化、人物造型的写意化等等,使小说呈现出整体性的“戏剧化”风貌.这一探索实践及其获得的成功,既记录了中国现代小说成熟过程中与戏剧传统艺术的紧密关联,也为中国小说在今后发展中如何融合其他文类因素成就自身优势与特色,提供了另一维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家庭墓地》是一首戏剧诗。弗罗斯特在《家庭墓地》中使用了许多戏剧手法,主要包括戏剧语言(口语化的语言和戏剧对话)、戏剧冲突、戏剧场景(戏剧地点和人物)、戏剧结构、戏剧讽刺、戏剧悬念以及对人物动作的戏剧描写等。诗人运用这些戏剧手法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使其诗作迸发出一种艺术张力,并有效地强化了诗歌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叙事学相关理论论述了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三个叙事特征:“框架零聚焦 主体外聚焦”的叙事聚焦模式及其所导致的短篇小说以对话和行动为主体;“展示”的叙述方式导致的读者与故事之间的“直观性”距离;集中与稳定的故事时空。这三个叙事特征共同作用于小说,使契诃夫短篇小说具有了“戏剧舞台效果”。  相似文献   

10.
全文以话剧《梁允达)为评析对象,阐述了《梁》剧最主要的表现特色:将人性、情境和戏剧冲突三个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创作了一部引人入胜的话剧剧目;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即复杂的事件、人物关系构成强烈的戏剧情境,强烈的戏剧情境引起人物内心的矛盾、引发了强烈的戏剧冲突,在表现人性的基础上透视了广阔的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11.
梅特林克是象征主义戏剧的创始人 ,他首创的“静剧”理论及其影响下的戏剧创作 ,把象征主义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标志象征主义戏剧流派进入了成熟阶段。从创作实践升华为理论 ,是他戏剧理论的一个特色。本文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 ,挖掘“静剧”的深刻内涵及其艺术特质 ,从而考察其“静剧”理论和戏剧创作的契合及戏剧创作对“静剧”理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12.
侗戏在情节设置上有舒缓柔和的特性,与"冲突的强烈、矛盾的尖锐"有着"背道而驶"的审美价值取向,也就是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戏剧冲突。这种在戏剧情节上所显现的"背道而驶"的审美习惯与其族性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对侗族戏剧情节的异质性与其族性关系的研究,对当下民族文化交融与碰撞的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借鉴与创造具有现实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奥斯卡·王尔德在戏剧《民意党人维拉》中构建的人物双声部及多声部对话的复调特点,认为在这部剧中作者采用政治叙事、性别叙事及情感叙事等方式呈现了戏剧冲突,通过描绘世俗人生的政治与爱情悲剧来成就艺术美的殿堂,展示了他戏剧创作的现代性和早期叙事的唯美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14.
余上沅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戏剧,为中国现代戏剧的产生、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针对"五四""问题剧"只见问题不见戏剧的缺憾,余上沅极力强调戏剧的审美本质是艺术,戏剧应该艺术化地表现人生。在20世纪初期戏剧界对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片否定声中,余上沅通过中西戏剧的比较研究,辨析出传统戏曲"写意化"、"程式化"的审美特征,充分肯定"旧剧"的审美价值。余上沅首倡并积极推动"国剧运动",为建设中西戏剧艺术交融的现代民族剧做出了巨大努力。以国立剧专为舞台,余上沅倾心于戏剧教育事业,为现代戏剧的发展聚集、培养了大批人才。  相似文献   

15.
歌德的伟大诗剧《浮士德》取材于中世纪的民间传说 ,与原素材相比 ,诗剧有两处重要的改动都与圣经有关 ,一是开头“天上序幕”中上帝和魔鬼的打赌 ;二是结尾浮士德的得救升天。圣经对《浮士德》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作者对素材的提炼上 ,也表现在诗剧的主题上。《浮士德》的两大主题———“信仰得救”和“自强不息”都打上圣经的深刻烙印。它的三大戏剧冲突 :上帝和魔鬼的冲突、浮士德和魔鬼的冲突、男女主人公浮士德和玛甘泪各自的内心冲突都遵循了圣经提供的善恶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诗剧还吸收了不少圣经的典故和经句 ,成为它有机的组成部分。可见 ,圣经是《浮士德》的重要灵感来源。  相似文献   

16.
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集大成者、人文主义文学的巨人,威廉·莎士比亚对英国戏剧作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他的悲剧作品可以说是他在文艺方面,特别是戏剧方面的顶峰力作.为了使剧情更加跌宕起伏,他在他的悲剧作品穿插了各种各样的喜剧情节.本文拟对莎士比亚悲剧中如何穿插喜剧情节以及喜剧情节在悲剧中所起的作用略作粗浅的分析和探讨,从而体现出他作为英国戏剧大师不凡的剧情驾御能力和高超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剧坛,一向重“案头“轻“场上”,李渔一反前人的见解,响亮地提出“传奇之设,专为登场”。把舞台性作为戏剧的第一要义,并把它始终贯穿在自己的戏剧理论中,成为自己戏剧理论的立言宗旨、核心观念和指导思想,李池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深受俄国剧作家契诃夫影响的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在其剧作《欲望号街车》里表达了与契诃夫的名剧《樱桃园》极为相似的创作主题。然而,两位剧作家各自生活经历的不同,以及各自审美观念的不同,造成了这两部主题相近的戏剧有着不同的审美特质。威廉斯的悲剧性审美观照和契诃夫戏剧性的审美心态赋予了这两部主题近似的戏剧以相异的戏剧冲突处理方式,形成了两部戏不同的审美情趣,同时也体现了契诃夫与威廉斯两位剧作家不同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9.
李渔是一个兼擅戏曲和小说创作的作家。把小说当作"无声戏"来看,当成"传奇剧"来写,这是李渔对自己小说观的理论概括,体现了他对中国古典小说与戏曲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李渔的小说创作体现出明显的戏剧化倾向——与戏曲相同的审美倾向,表现戏剧性的情节因素,渗透戏曲表演艺术的技巧等等,这使李渔小说在独创一格、独树一帜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物形象的类型化、脸谱化等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