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郭沫若流亡日本期间,除写作大量历史学、古文字学著述外,其文学创作及著述也相当丰富,其中自传的写作是最主要的方面。郭沫若自传的最大特点是在落笔时就力图从个人经历去反映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脉搏跳动。除自传外,小说创作和文学理论的著述亦值得关注。由1935年到1936年多篇历史小说结集的《豕蹄》成为他该时期文学创作的代表,而伴随着《豕蹄》的创作,郭沫若也形成了自己的小说创作理论——关于典型的理论。郭沫若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想,脱却了从日本无产阶级运动中去机械搬运理论主张的方式,贯注着个人深入独到的思考,成为他后来形成系统的历史剧创作理论和关于悲剧的美学理论的前奏。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的学术研究是丰富而博杂的。他的文学创作除了诗歌和历史剧,还有大量的散文创作。以往人们对郭沫若以《女神》为代表的诗歌和以倔原》为代表的历史剧的评论研究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对郭沫若散文的研究却一直局限于单篇赏析、部分作品赏析或对整体创作的综述,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和我校中文系联合召开的郭沫若历史剧讨论会四月十四日至二十日在西安举行。这次会议是文学工作者与史学工作者结合一起共同探讨郭沫若历史剧创作与历史剧理论的一次尝试。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对郭沫若历史剧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此同时,在对他的某些具体作品和历史剧创作理论的看法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尤其是在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关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历史剧新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几年来,随着历史文学创作的繁荣,许多有关的理论问题又重新被提出来讨论,同时对郭沫若等作家的历史剧创作的成败得失也重新进行了探讨。比之六十年代初期,这次讨论是更加深入与广泛了,学术问题的切磋也显得比较民主与平等,它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文学创作的发展是有着现实的理论意义的。笔者在这里也想就郭沫若历史剧的几个问题重新作些探讨,刍荛之见,敬请各位学人指正。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与徐志摩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新诗创作中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文章从他们创作的承继与连贯,对新诗创作的影响以及他们诗歌创作的异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郭沫若与徐志摩诗歌创作特色的比较展示了浪漫主义在中国新诗的发展以及诗人对新诗繁荣的影响与推动。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这一学科研究中,郭沫若研究的成果之多,仅次于鲁迅研究而后与茅盾研究相当了。但“郭沫若”领域里,有一个极重要的课题在过去却未引起应有的注意:郭沫若文学生活和创作与日本文化的关系。郭沫若从  相似文献   

7.
近来年,在郭沫若研究领域里先后有一批引人注目的成果出现,但关于他史剧理论的研究,除有一些论文发表外,尚未有一部专著问世。我校中文系傅正乾副教授撰著、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史·史剧·现实——郭沫若史剧理论研究》一书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里的一项空白,是我国研究郭沫若史剧理论的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专著。该著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在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全面系统性上。众所周知,郭沫若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史剧创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思想丰富的史剧理论家。他史剧创作上的贡献在现代无人匹比,但在史剧理论方面却没有一部系统的专著。研究郭沫若的史剧理论,必须从大量散见的文章、讲演、书信等并结合刨作实践去发见和总结。该书著者经过多年的细心研读,在掌握尽量齐全的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出了郭沫若史剧理论的十多个重要问题,作出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这些问题包括历史剧的基本性质、处理历史题材的基本原则、史剧创作方法、历史悲剧观、史剧民族化、史剧语言、艺术构思与创作心理的关系、戏剧艺术手法等,比较全面地显示了郭沫若史剧理论思想的丰富内涵。不仅如此,作者还进一步找到了郭沫若“史剧理  相似文献   

8.
无论有着诗人气质的曹禺还是诗人的郭沫若,他们在创作剧作时的心态都接近于诗的创作心态,这便是艺术的直觉在创作中的主导作用。情绪的推动,情感的迫切需要这种诗人的艺术直觉在禺和郭沫若的剧作创作中有着相似的表现,使曹禺剧作充满了诗意、诗味、诗情;使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成为诗的延伸,诗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诗与剧作的融合处,曹禺和郭沫若的剧作产生了某种契合。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和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联合召开的郭沫若历史剧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五年四月十五日至十九日在西安举行。出席讨论会的有史学和文学方面的代表,共三十余人。会上,除讨论史剧和史实、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等一般理论问题外,着重探讨了郭沫若浪漫主义历史剧理论和创作的基本特点、郭沫若历史剧的历史评价、郭沫若历史剧  相似文献   

10.
我并不想把郭沫若小说创作的思想、艺术成就置于他的诗歌和历史剧之上,因为这不是事实,自然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同。但是在对郭沫若小说的研究中存在着一种理论观念与作品实际以至作家的审美追求“错位”的现象,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种“错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再现论”的小说创作论来评价以“表现说”为其理论基础的小说创作;以传统的叙事型的小说模式来要求现代散文化的抒情小说;以现实主义的尺度来衡量浪漫主义的作品。其结果,不但压根儿抹煞了郭沫若抒情小说的基本功能和艺术特征,而且更甚者还作出了这样的结论:因为郭沫若的笔太直,不曲,所以他是没有做小说家的资格的。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是中国著名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又是杰出的翻译家,兼修东西思想文化,一生译介了大量的外国文化科学著作。处于一个社会动荡,新旧文化交替的年代,郭沫若无论是诗作还是译作都充满热情和力量。作为五四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先驱,郭沫若的翻译思想,如“处女媒婆”论,“创作论”“风韵译”等,一度在中国译界掀起了译海微澜,对后来的翻译思想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整体统摄六朝文论史料,以科学求真的态度,践行以问题为纲的文论书写模式,全面体认六朝文论的重要地位,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六朝文论书写,不仅表明早期文学批评史的探索实绩,亦绘制了民国学者系统整理旧学和积极吸纳新知的时代镜像。它在一定程度上支撑起郭著的经典地位,显示文学批评史学术研究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3.
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以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行塑着国家形象,彰显着国家的综合实力.研究探析了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提升国家形象的理论基础,指出了现实的困境,思考了我国如何利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提升国家形象的发展路径:保持已有的竞技体育项目优势,发展国际影响力较大的竞技体育项目;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全球化发展,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利用媒体的多元化报道,立体展示中国的多样化形象;运动员利用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示中国国民崭新的精神风貌;利用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机会,展示中国的综合实力.  相似文献   

14.
受时代风气与人生经历的影响,梅娘的小说中存在比较鲜明的精神分析特色,其作品关注青年女性的性心理和性压抑,书写青年女性的同性情结。在艺术上,其鲜明的心理分析技巧与象征手法的熟练运用,都显示出梅娘小说浓郁的精神分析色彩。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由叶圣陶先生编写的《开明国语课本》遵从编排内容以儿童为中心、编写语言采用标准儿童语、表述形式儿童文学化的编写理念,不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变革的社会影响,也体现了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变革的历史成就。  相似文献   

16.
摘要:以体育教育为视角,采用历史文献分析法,从办学思想、招生情况、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成果等方面对起源于中华民国初期的高等体育师范教育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中华民国初期的高等体育师范教育在办学思想上受到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军国民思想、国粹主义的深刻影响,课程设计注重体育原理和体育项目的平衡,除了培养师资的目的外,兼有健康体育和塑造国民的愿景,提高了中国体育和体育教育的水平,创造了现代中国体育史上的诸多辉煌,更多毕业生成为各级学校体育教师,对中国体育事业影响至今。研究结果在指导思想、区域特色、课程设计、师资培养与聘任等方面为处于全球化浪潮且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借鉴与指引。  相似文献   

17.
泰北华人村华文教育最初由留居的国民党军队创办、实施,师资由军队低级干部轮流担任,多为初级教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华人村落被泰国政府允准建立,90年代,华文教育被允准开放,华人村落人口因而不断增加。至2012年,华文学校数量有所增长,办学层次逐渐合理并有了综合高中。其中,清莱府已有学校64所,高中4所;清迈府24所,高中4所。随着我国侨务部门的介入,华文学校必将会逐步走向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中国传统民生思想与民本理念的优秀成分,借鉴西方人本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合理内核,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民生建设实践相结合,逐步确立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民生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民生理论体系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发展,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民生宗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民生目标、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民生价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民生理念,具有深远的理论渊源、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制定的关于农民的每一个正确的决策,都与他亲自进行调查研究密不可分,《兴国调查》的成文就是一个最好的范例。《兴国调查》的成文分以下4个步骤:第一,1929年至1930年间,毛泽东三次到兴国实地调查,并获得了大量的一手材料;第二,罗坊会议期间,毛泽东明确了调查的目的与任务,预先制定好一份调查提纲,采用典型调查法和开座谈会的方法,并确定了兴国县永丰区的8位农民为调查对象;第三,毛泽东给兴国县行动委员会写信核实调查情况的全面性、真实性;第四,毛泽东在宁都小布赤坎村完成了《兴国调查》的写作。毛泽东的《兴国调查》为当时中央苏区正在进行的土地革命找到了理论依据,同时也蕴涵着丰富的社会调查思想,可以说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调研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