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三俗”,我赞成。但是,“三俗”究竟坏在哪里呢?在“俗”吗?未必。就说“媚俗”。一个人,或者一个节目,一部作品,为什么要媚俗呢?是因为喜欢俗,或者本来就俗?显然不是。真心喜欢,那不叫“媚”。媚,是原本不待见,却要装喜欢。何况本来就俗.还用得着“媚”?直截了当表现出来就是。这样的“俗”,就不能叫“媚俗”,得叫“本俗”,甚至“本真”。  相似文献   

2.
萨苏 《内蒙古教育》2007,(11X):42-42
“你是猪!”——打架的时候日本人肯定不会有这样的骂法。为什么呢?因为日本语中,“猪”的意思和我们中国的理解很不一样。  相似文献   

3.
浸染内地数学教育多年的我。从骨子里认同这样一句话——数学是“讲理”的。教学中,我们最常问的话是:“这是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列式呢?”“为什么这样算呢?”……“为什么?”  相似文献   

4.
小时候,每一个人心中都会有“十万个为什么”,而长大了是不是就没有了呢?NO!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问题的,因此,我们的“十万个为什么”并没有消失掉,只是这些为什么变成了各种各样更深奥的问题了。那么,在十二星座的成长过程中,有着怎么样的奇特的问题呢?  相似文献   

5.
崔鹤同 《下一代》2009,(10):15-15
1831年,吉姆·克拉克·麦克斯伟出生于英国的爱丁堡。小时候的麦克斯伟很爱动脑筋,他一天有问不完的问题。见到高高的树木,他就问:“树木为什么总朝上呢?”见到空中的小鸟,他又会问:“小鸟为什么会飞呢?”阳光灿烂的日子他要问:“太阳为什么又升又落呢?”下雨天他想知道:“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呢?”他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  相似文献   

6.
在教授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学生问我:“告别的歌”为什么被称之为“骊歌”,为什么不叫“离歌”呢?《骊歌》歌词为什么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呢?我一时答不出来,课下翻查资料,终于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当人们表达意见不同的时候,不叫“相右”,而叫“相左”。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经常有学生问:“我十分喜欢阅读课外书,为什么考试中的阅读老考不好?”也有学生问:“我每篇课文都很认真地读了,为什么阅读成绩上不去呢?”是的,为什么认真读了,学生成绩还是上不去呢?  相似文献   

9.
长高     
《幼儿教育》2014,(1):59-59
爸爸快快长高。萌萌:上的吗?”爸爸:萌萌:高呢?”“萌萌,多吃排骨能“排骨是长在猪的身“当然。”“那猪为什么长得不高呢?”  相似文献   

10.
买汽车     
儿子:“爸爸,咱家为什么没有小汽车呢?”爸爸:“因为爸爸没钱买,孩子。”儿子:“怎样才能有钱买小汽车呢?”爸爸:“你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就有钱买小汽车了。”儿子:“那您小时候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呢?”买汽车  相似文献   

11.
在教授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同学们问我:“告别的歌”为什么被称之为“骊歌”,为什么不叫“离歌”呢?《骊歌》歌词为什么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呢?我一时答不出来,课下翻查资料后解答了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好像每个跳跃的日子里,都有一个“为什么我要这样”的问题如鲠在喉。为什么我要加班呢?为什么我要读这所大学呢?为什么我控制不了现在的生活呢?为什么我要让某些人喜欢我呢?为什么我要对不喜欢的人强颜欢笑呢?为什么呢?不是每个人都能在那样的日子里找到答案,但好在,只要你沉下来,能被人看到,自然就会有人告诉你答案。当年从中文系毕业,不懂新闻,做东西只有一个原则——自己感不感兴趣。  相似文献   

13.
笑话哈哈店     
墨水贵吗? 女儿:“爸爸。墨水贵吗?” 爸爸:“不,你为什么认为很贵呢?”  相似文献   

14.
彭远华 《阅读与鉴赏》2007,(10):43-43,40
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灵魂”哪有“紫色”的呢?从修辞学的角度,显然是说不通的!从感情的角度,褒义有“美丽的精灵”,贬义有“丑恶的灵魂”之说。为什么有“紫色的灵魂”之说呢?  相似文献   

15.
质疑之一 “沉香的妈妈为什么不愿意留在天上,却向往人间关好的生活呢?” 生:老师,我觉得很奇怪,沉香的妈妈为什么不愿意留在天上,却向往人间美好的生活呢?  相似文献   

16.
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时常听到学生抱怨:“老师,这篇文章我每个生词都查了词典,为什么还是看不懂?”“老师,为什么别人八分钟看完的文章,我要花半个小时呢?”“老师,文章我好像看懂了,为什么做题总是不对呢?”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我们以往的阅读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葡萄     
“先生,我吃了一串葡萄。”“什么?你为什么要吃葡萄?为什么不吃别的什么呢?为什么要在这时候吃?吃葡萄又有什么意义呢?你吃那玩意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完全不知道。”“愚人!你会为你的无知遭殃,而且还会连累别人。你仅仅知道吃,干吗不去思索一下你的行为呢?你知道事情的起因和后果吗?那会对自己有利还是有害,你也不去想想吗?”“不,我不能照你所说的那样去做。我只能告诉你:葡萄是甜的,胜过蜜糖;是酸的,赛过柠檬;是紫色的,比皇帝的大袍还美丽!”“愚人,你知道的只有这些吗?”“是的,先生!为了这些东西,已…  相似文献   

18.
与综合实践活动自制的密度计对比,实际应用中的密度计,为什么有奇特的构造呢?为什么要分为比重计和比轻计两种型号呢?密度计的刻度线间距为什么是不均匀的呢?又该如何增加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呢?本文就几个有关“密度计”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答疑解惑.  相似文献   

19.
佚名 《教师博览》2010,(2):19-21
“他们什么都不缺?恰恰缺少意义和追求。他们不知道有什么在前方等待着他们。于是他们想:为什么我们活着呢?我们为什么做这件事情呢?父亲辛辛苦苦干的事情我为什么要去做?我自己如果有喜欢的事情我要去干,但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到底喜欢干的是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20.
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识人处于起点阶段,是基础环节,是选拔任用工作的第一步。第一步识人错了或识人不准,接下来的选人、用人的准确性就无从谈起。为什么会出现边腐边迁,“带病提拔”现象?除了任人唯亲现象外,更多的还是识人不准。那么怎样才能准确识人呢?孔子识人观仍有启示,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