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州集》是元好问编纂的金代诗词集。其体例除卷首显宗和章宗外,“每人各为小传,详具始末”。在我国总集编纂史上,《中州集》是首次将选诗、评诗与传记相结合,具有开创之功。后世许多总集都效仿《中州集》的这种编纂体例,既选录了诗词作品,又对作者的生平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由此可见,《中州集》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2.
元好问编选《中州集》的宗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元之际的著名作家元好问不仅写作了脍炙人口的《论诗绝句三十首》,而且编选了一部博大精深的金诗总集——《中州集》。如果说,《论诗绝句三十首》反映了元好问对历代文学遗产的清理和认识的话,那么,《中州集》就反映了他对金代诗学的全面总结。金朝是我国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起来的王朝,金代文学是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在清代郭元钎《全金诗》尚未问世之前,元好问编选的《中州集》一直是集金诗最全的总集,作为当代人编当代诗,具有极高的文学史料价值。为了总结金代文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元好问编选《中州集》的宗旨进行一番认真的探究,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中州集》全名《中州鼓吹翰苑英华》,又称《翰苑英华中州集》。据元好问《中州  相似文献   

3.
《中州集》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金代诗词集,是研究金代文学极为重要的文献之一。其体例是为每位作家都写有小传,而且小传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作家的字号、籍贯、科第仕历、生平事迹以及一些趣闻轶事,等等。由于元好问本人在史学和文学方面的非凡成就,所以这些作家小传不但具有很高的文学史料价值,而且体现了相当高的文学描写技巧,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清代诗歌总集研究较少,存在的各种问题很多,而读者一般不大注意。本文对涉及《感旧集》、《萧汤二老遗诗合编》、《白雪遗音》、《楚风补》、《熙朝雅颂集》、《国朝中州诗钞》等总集以及龚自珍、李笏相关别集和作品的若干问题予以订正,供有关读者特别是整理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升庵诗话》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杨慎评论诗词、记载诗人故实的一部专书,自明代以来,版本较多。目前见到的有三种:一是明刻本《升庵诗话》,是个残本,仅存三、四两卷;一是《函海》本《升庵诗话》,十二卷;一是《历代诗话续编》本《升庵诗话》,十四卷。此外,收入总集或别集的有:《丹铅总录·诗话》四卷,《升庵文集·诗类》八  相似文献   

6.
《墨人诗词诗话》是台湾著名作家墨人先生的一部古诗文集,作为一种文学式的人生回顾,其中体现了作家文化建构的基础和古老中华文化的兼容性,展示了作家对其发扬光大的思考,同时还表现了对故乡风土人物的深深眷恋之情。  相似文献   

7.
《贵耳集》是宋代一部珍贵的笔记集。张端义半生钻研,结集而成。传本卷数不一,以《津逮秘书》本为祖本,较全且精。书中多记朝廷轶事,亦有不少关于唐宋诗人诗词的记录。张端义有意把作家和作品进行统一地论述,并在具体的论述中提出相关的诗文创作技法,评析作家作品风格,辑录名句,对诗词进行创建性的诠释评析。其论诗论词卓有见地,在宋代诗话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郑王臣是清乾隆朝福建莆田文学家,著有《兰陔诗集》、《兰陔四六》、《黄石山人集》等,并编有莆田一地的诗歌总集《莆风清籁集》(附《兰陔诗话》)。郑王臣的《莆风清籁集》及《兰陔诗话》,不仅对莆田清乾隆之前的诗歌作了总结,而且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文学主张,对我们今天研究福建地方文学和文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清诗总集考证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清诗总集,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对涉及《前八大家诗选》、《今乐府》、《闲情集》、《明诗综》以及《静志居诗话》的若干问题进行考订,以期引起有关读者特别是学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
刻本《众香词》、《妇人集》、《国朝闺秀正始集》、《小檀栾室闺秀词钞》,稿本《皖江妇女诗徵》等诗词集,收录不少清代安徽颍州籍女性诗词,一些诗词作品为《全清词》所未收,但上述集子在作品的归属、作者小传等方面往往还存在一些舛误,兹加以辨正。  相似文献   

11.
周之琦是清代中后期的著名词人。有《心日斋词集》《十六家词录》等词学著作。其作品数量丰富,内容精良,在清代词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其词善于工笔描摹和运用一些辞藻丰赡,色彩醒目的词语,整体风格清冷落寞,平淡厚重。  相似文献   

12.
晚明方以智提出"中边言诗说",当为明代"格调说"诗学理论的总结。方以智认为"中"与"边"包含诗歌创作艺术构成的三个层面,且"中"与"边"辩证依存。方氏从佛典中拈出"中边"一词作为其理论阐述的范畴。"中边言诗说"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3.
苏轼《和陶诗》作于扬州、惠州、儋州三个时期,共一百多首。以清人王文诰“和韵”与“和意”说为视角,《和陶诗》可分为用陶韵复和陶意的诗歌、只用陶韵而抒己怀的诗歌及改陶韵的诗歌三类。苏轼的《和陶诗》不仅丰富了其个人的诗歌创作,而且经由苏轼和陶,其门人及时人多有仿效,和陶在宋代蔚然成风,绵延至元明清而不绝,和陶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盛明杂剧》卷首卷尾诗的用韵,既不符合通常所说的诗韵《平水韵》系统,也不符合当代的曲韵《中原音韵》系统,而是借押词韵。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中叶吴中地区形成了以沈周与都穆为中心的文言小说作家群,他们相互交往密切、客谈风气浓厚,为文言小说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环境;他们好奇尚怪的心理催生了一大批志怪小说;互相延誉、互题序跋的热情促进了小说的传播;对吴文化的认同使得小说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他们的文言小说成了明代文言小说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文言小说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诗经》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当时社会政治、文化、民俗、礼俗都有一定程度的折射。《诗经》婚恋诗主要表现出这样几个特点:媒妁之约与自由恋爱共存的婚恋结合方式;"六礼成婚"是主流的婚姻模式,而"仲春之会"则是在特殊条件下的手段及补充;同时存在媵妾制与一夫一妻制并举的婚姻模式。本文试从这些诗歌表现的多元的恋爱状态以及婚姻模式来展现周代各个阶层人民的婚姻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7.
《诗经》当中的恋歌言述淹没于婚姻的包围,伦理意义的咏歌大于生命意义的抒发。周公制礼以来的社会期待与周人的"礼"性自觉互相影响,共同构建出周人恋歌言述下的这一情感特质——注重伦理或"准伦理"本位的言情抒发。这一物化在周人恋歌当中伦理或者"准伦理性"的情感特质既使周人的诗情区别于自己,同时又彰显出民族的特色,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国抒情传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三国志演义》与《东周列国志》是虚实结合和羽翼信史的典型代表,但学术界很少对两部小说作比较研究,尤其忽视对《东周列国志》的研究,这与其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很不相称。通过素材与模仿、史实与虚构、艺术结构等方面的比较,可以发现《三国志演义》的素材不仅来源于三国史料,也接受了列国故事的影响;冯梦龙辑演《东周列国志》,虽然仿效《三国志演义》的表现手法,但整体上仅仅是对历史材料作艺术处理,限于“信史”的创作观和历史素材的特点,致使结构松散。  相似文献   

19.
仲长统在其著作《昌言》中流露出了对上古周文化的推崇:以《周礼》为参照物观照东汉末年社会现状,在君王、太宰、井田、税收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又受《周易》的影响,形成了中和、发展、变化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这反映了周文化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也道出了中国古代士人对周文化的追慕之情。  相似文献   

20.
周济提出"寄托出入"说,并提出著名的"词亦有史"的观点,同时,周济追求"归诸中正"的雅正美学风格,周济词学思想向儒家文艺思想的回归是很明显的。周济词学思想的儒家色彩既是在清代的时代背景下,推尊词体的表现,但同时也是对词体的消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