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对1973~1986年在南海生成的季风低压的时空分布、路径及其降水特征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天气学研究。选择1986年6月下旬和1985年8月中旬两个季风低压过程,对其物理量作了计算,讨论了季风低压登陆后各物理量对降水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成都市1981-2010年降水资料,对成都市近30年降水时间变化量特征进行分析.得到:降水量整体呈略微下降趋势,特别是近十年下降速率加快;降水时间序列存在三个时间尺度的主周期变化,分别为6a、12a和19.5a,其中振荡能量最强大的主周期是19.5a.  相似文献   

3.
采用Morlet小波函数对龙川江流域1960—2008年径流量时间序列进行了多尺度周期性分析,通过小波方差确定径流序列的主要周期,并根据径流主周期对未来径流量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径流量变化的时间尺度为6a、20a和12a,其中12a的周期振荡最强,为径流量变化主周期;依据主周期的变化趋势,预测2009年前后龙川江流域年径流量将偏多,大约在2010—2020年径流量将偏少。因此,小波分析可以用来进行水资源量的趋势分析,为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未来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眉山市汛期降水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用连续小波变换分析了眉山市近40年来汛期(5—9月)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全市6个气象观测站2008年的汛期总降水量进行预测和结果检验。分析表明:眉山市整体上存在25—30年的旱涝显著周期,另外丹棱、青神、仁寿还存在10年左右的旱涝周期。目前眉山市正处于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第2个洪涝期。对比结果检验证明,本文方法预测值与实况降水量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5.
谢念先 《地理教育》2013,(Z2):94-95
【学习目标】1.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其原因。2.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3.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4.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2.季风与降水。3.我国的气候特征。【难点】分析地形对其它地理事物的影响。【学法指导】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2.温度带、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3.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各种教学地图可起教学中第二语言的作用,我们要重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现在的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很多,每幅插图都有助于教师讲清楚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中国地理上册第46页,列举了沈阳、北京、武汉、广州四个城市全年气温与降水的分布(各月变化)和冬、夏风向示意图。上半幅图是说四个城市各月气温降水的变化,下面半幅图是冬夏风向的变化小图,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这幅插图启发学生思考四个城市的纬度位置、气温与降水的关系;四个城市吹不同季风,进一步归纳为纬度影响气温,海陆位置影响降水,而气温与降水也  相似文献   

7.
课题: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课时:一课时 复习目的: 1.初步学会读卫星云图和简易天气预报图。 2.掌握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理解其成因;知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3.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了解降水与季风的关系;知道干湿区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和催化降水下土壤入渗对水循环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针对半干旱区生态保护的传统实验教学难以解决时空受限、多要素影响的不可逆性以及催化降水的高成本的问题。该虚拟仿真实验以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发挥该校大气、生态环境、农学、水文学等多学科交叉优势,围绕降水—植被—入渗的不可逆过程,引入人工催化降水模块,对比了自然和人工催化降雨对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机制,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9.
从日照、温度、降水条件出发,分析了新乡地区2000年夏玉米减产的气候原因降水明显偏多,且时空分布不均;温度略偏高,且下降速度较快;日照时数略偏少,且分布不均.  相似文献   

10.
常德市降水酸度时间序列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谱分析方法研究了常德市10年降水酸度月均值的周期变化。将加窗周期图谱估计与三角函数拟合相结合,分别确定各主要周期长度并以所得数据对数据序列进行三角函数叠加拟合。结果表明,降水酸度月均值具有12、7、4、18、3、6个月的周期变化,以7个主要周期分量可以很好地模拟降水酸度月均值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对滁州市2006~2009年降水的化学组成特征进行了连续4年的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滁州市2008年和2009年降水为酸性降水,其pH值分别为5.09和5.06,酸雨频率分别为10.4%和31.6%;其酸性降水季节变化较为明显,秋、冬两季较高,夏季次之,降水中SO42-/NO3-的比值范围0.50~1.42,呈上升趋势,表明滁州市酸雨类型正逐步由硫酸、硝酸并重型向硫酸型转变;降水中Ca2+、Mg2+浓度逐年增大,Ca2+、Mg2+对降水酸性的中和作用逐年提高。结合滁州市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中化学中二氧化硫水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是否有沉淀的知识点,设计了pH值对反应的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实验表明当pH≥10时,会有BaSO3沉淀。当沉淀中加入盐酸到溶液pH为4时,沉淀开始溶解,完全溶解时pH为1。充分说明通过调节SO2与BaCl2溶液的pH值可以控制是否有BaSO3沉淀生成。这种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严谨科学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华南19个测站的降水和与ENSO事件有关指数之间的相关。得到:①华南各季降水与ENSO事件有关指数之间的关系有较大的差别。一般冬春季降水与所选的表征大气异常指数的相关较好,而春秋季的降水与所选的表征海洋异常指数的相关增强;②几种与ENSO事件有关的指数除与同期降水有一定关系外,对后期第1、2个季度的降水也有影响,但对后期第3个季度的降水影响极小;③各地降水与ENSO有关指数之间的关系虽有一定的时空差异,但有一定的规律和联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01-2005年降水常规监测数据的分析,探讨了泰州市区“十五”期间酸雨的时空分布特征、酸雨类型及产生原因。结果表明,泰州市区城区的酸雨污染状况较郊区严重。夏季降水的酸雨频率较高,冬春季其次,秋季最低。泰州市区酸雨属“硫酸型”酸雨。降水中Ca^2+对降水酸度的缓冲作用比较明显。降水阴阳离子平衡情况基本符合要求。酸性降水的形成与环境空气质量、机动车尾气、异地污染物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5.
通过硝酸镍溶液和尿素溶液,采用均相沉淀法制备出纳米氧化镍,以纳米氧化镍取代传统的普通氧化镍和碳棒一起制成纳米氧化镍电极,应用于铁镍蓄电池中。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比较了纳米氧化镍蓄电池和非纳米氧化镍蓄电池充放电特性,发现前者的放电性能明显优于后者,其充电性能也表现出更好的态势。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两种雨量预测方法准确性评价以及如何考虑公众感受的问题,建立了以欧氏距离、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为基础的数学模型;各实测点的有效范围内各点雨量的加权和为该点的预测雨量,权重为距离权重倒数的归一化值,并结合满意度系数刻划公众的感受。  相似文献   

17.
Type Ⅰ,Ⅲ and Ⅴ collagens were extracted from bovine dermis and cornea by using pepsin treatment in acetic acid solution,followed by salt precipitation and dialysis,to purify and isolate each type of collagens.The preparation process was analyzed by using 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A reducing agent,2-mercaptoethanol,was used to remove disulfide bonds and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the bonds involved between α chains in some types of collagens.The use of delayed reducing methods resulted 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α1(Ⅲ) and α1(Ⅰ) chains in a mixture containing type Ⅰ and Ⅲ collagens.The structure of disulfide bonds among α chains exists potentially in type Ⅴ collagen prepared from the pepsin-treatment extraction at 4℃,which differs from type Ⅲ collagen in relation to the locations of disulfide bonds.Compared with pepsin-treated collagen at 4℃,the relative molecular weights of α1(Ⅴ) and α2(Ⅴ) chains treated at room temperature decrease by 4.6% and 6.0%,respectively.It is concluded that type Ⅰ,Ⅲ and Ⅴ collagens can be prepared from bovine dermis and cornea by the use of pepsin treatment,salt precipitation and dialysis.The interchain disulfide bonds lie potentially near the edges of termini of type Ⅴ collagen molecules in extracellular matrix,and a small number of interchain crosslinks exist in type Ⅴ collagen.  相似文献   

18.
将SO4^2-/TiO2-HZSM-5负载镧制备了新型催化剂SO4^2-/La2O3-TiO2-HZSM-5,以对羟基苯甲酸和丙醇的酯化反应为探针,考察了不同制备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a^3+浸渍浓度为0.07 mol/L,经110℃烘干后于500℃焙烧3h所得催化剂活性最好。对影响酯化反应的因素进行考察,最佳实验条件为n(醇)∶n(酸)=5∶1,反应时间4h,催化剂用量3.0%(总物料),酯化率可达96.0%。且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和再生能力,适宜合成对羟基苯甲酸酯。  相似文献   

19.
将SO4^2-/TiO2负载镧制备了新型催化剂SO4^2-/La2O3-TiO2以癸二酸和正丁醇的酯化反应为探针,考察了不同制备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a^3+浸渍浓度为0.07mol/L,经110℃烘干后于500℃焙烧3h所得催化剂活性最好。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影响酯化反应的因素进行考察,最佳实验条件为n(醇):n(酸)=4:1,反应时间3h,催化剂用量1.5%(总物料),酯化率可达96.5%。且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和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20.
近32年来洞庭湖流域气候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近32年来洞庭湖流域30个气象站点1982—2013年的气温和降水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检验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法对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上,1982—2013年,洞庭湖流域内年平均气温变化在15.6~17.7℃之间,年均温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以0.38℃/10年;年降水量在975.2~1 833.6 mm之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8.9 mm/10年。(2)空间上,整个流域气温上升,增温幅度较大的地区是流域东北部,有五峰(0.98℃/10年)和长沙(0.7℃/10年)两个极值中心,其他区域增温幅度较小;流域内大部分区域降水量呈递减趋势,递减幅度较大的区域是流域北部和东部,而桑植、吉首、沅江和道县等部分地区降水量呈递增趋势。(3)气温呈上升-下降趋势,1998年为气温突变年份;降水量呈递减-上升-递减趋势,降水量突变点出现在1993和2009年。(4)洞庭湖流域年平均气温存在6年的强显著周期,还有14年和23年尺度的变化周期;年降水量存在3年的强显著周期,6年和16年尺度的变化周期。近32年来,洞庭湖流域总体气候呈现明显暖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