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  相似文献   

2.
师之最“师”,最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中称其为“父师”。《礼·文王世子》:“父师司成”,意为太子的成材之道全由父师来负责。显而易见,早在商代乃至更早,“师”就是教育人的专业人员了。老师之最如今,人们普遍用“老师”称呼教师,其实,“老师”原来并不是专称教师的,它只是用来形容知识渊博的老年学者,如《史记》:“荀卿最为老师”。用“老师”称呼教师,初见于  相似文献   

3.
翻看2009年第5期的《语文教学之友》,拜读了丁勤中老师的《“夏水襄陵”之“陵”应作何解》这篇文章,丁老师在此文中认为《三峡》“夏水襄陵”的“陵”解释为“升”更为准确。笔者非常敬佩丁老师不拘泥于教参、大胆质疑的精神,他不仅提出了疑问,而且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但在拜读完丁老师文章后,笔者也有一些自己的疑问和想法。  相似文献   

4.
史峰 《今日教育》2013,(1):79-79
2012年,浙江卫视播出的一档音乐节目《中国好声音》火遍全国。歌手的“好声音”总是令人难忘.而老师的“好声音”同样令人难忘。上学的时候,我因为调皮好惹事,学习成绩又差,经常是老师批评对象。我听到的老师的声音多是些“责难之声”“讽刺之声”“嘲笑之声”,鲜能听到老师的“好声音”。  相似文献   

5.
力排佛老、复兴儒学、大倡师道的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对“师”之阐释可谓空前绝后。关于其结构艺术及斐然文采,前辈的分析已近完善,实已无话可说。但在个别字句上,仍觉有可商榷之处。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一句中之“书”字,许多通行的译注文本均将其释为“书本”之意。阙勋吾等先生译注的《古文观止》(岳麓书社出版)将该句译为“那些孩子们的老师,只是拿书本教孩子,学会其中的句读,并不是我所讲的传授儒家之道、解答疑难的老师”;《教师教学用书》则如此解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  相似文献   

6.
“老师”,是人们或社会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种称呼,或是表明有别于其他职业的一种公开的社会身份。据《辞源》载,“老师”一词,最早见于《史记.荀卿传》:“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这里的“老师”是指年老资深的学。金元好问有诗曰:“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这里的“老师”是指教授学生  相似文献   

7.
去年春夏之交的一天,女儿喜滋滋地告诉我,她被老师封为“古诗词形象大使”了。 “上《浙江之潮》的时候,老师问有谁知道哪些诗句的‘之’和‘浙江之潮’的‘之’意思一样的?我举手说,‘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之’和它的意思一样的。老师问我怎么知道的?我说我会背《将进酒》。老师让我背了一遍,同学们都投来羡慕的眼神。于是,老师高兴地叫我为‘古诗词形象大使’。”  相似文献   

8.
陈琴 《小学语文》2008,(3):15-17
笔者曾就“素读”及“素读”经典的理念先后撰文(见《小学语文教师》2007年6月刊之《让“素读”焕发新的活力》及《人民教育》2007年21期之《“素读”经典》),引起不少老师共鸣,亦引发不少老师的追问。比如,不懂的内容为何要死记硬背?经典诵读的作用是不是被夸大了?经典中的糟粕对小学生是否有负面影响?本来已经课业负担过重的小学生如何进行经典“素读”?笔者本文再次就小学“素读”经典之命题谈点体会,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9.
2020年第12期《语文学习》中,陈煜老师的《“纲举目张”的“张”字辨》一文,质疑《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词典对这个“张”字的解释,认为“张”是“收紧”的意思,而不是“张开”的意思。对此,笔者谈谈个人看法。《说文》:“张,施弓弦也。”也就是说“张”的本义是把弦安在弓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工人之张弓也,伏檠三旬而蹈弦。”  相似文献   

10.
海静 《教书育人》2005,(9):60-60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日:“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相似文献   

11.
拜读了罗云老师《质疑“多练”》(《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4期)一文和刘顺忙老师《“精练”之疑》(《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3期)一文,笔者深有感触,也想就此类问题陈述一些看法,以期方家指正。“多练”有别于“滥练”“多练”本是相对“少练、不练”而言的,指的是包含一定量的机械练习和重复练习的、适度的强化训练,而非特指过多的机械练习和重复练习。“多练”不等于“过多练习”、“滥练”。可惜的是,在当代的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  相似文献   

12.
老师:“老师”原是金元时代地方小学教师的称谓。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后来,“老师”就成了专指学生对教师的尊称,并一直沿用至今。先生:“先生”原为古代时对老教师的尊称。《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管子·弟子职》:“先生既息,各就其友。”《孟子》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后来,“先生”就成了人们对教师的尊称。西席:“西席”之源于《称谓录》卷八:“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  相似文献   

13.
李镇西 《师道》2003,(2):10-12
《陶行知墓前的随想》、《一“网”情深》、《我的朋友程红兵》及《与李镇西同学》分别刊发于本刊2002年第1、2、6、8期,透过这些流自心田饱蘸浓情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文字,从未谋面远在四川的李镇西老师与本刊结下不解之缘。这不,他的另一倾心之作《“怪人”杜老师》又与读者见面了。  相似文献   

14.
释“司命”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耐何也。”这是《扁鹊见蔡桓公》中的句子。一位老师授课时将“司命”释为“阎罗王的属官”,另一位老师以为当释为“阎罗王”。谬矣! 司命与阙罗乃两个不同时间范畴中的名词。司命之神存于夏商至战国末年,影响至魏晋。而阎罗  相似文献   

15.
《语文知识》在1991年第9期中发表朱秀明老师所写的《<少年中国说>注视质疑》一文中认为“乳虎啸谷,百兽震惶”之句中乳虎之“乳”为生殖的意思,因而说乳虎为母虎,我认为值得商榷。一、朱老师认为《少年中国说》一文注释是根据现代汉语的意思而解释的,但朱老师忽视了“乳”字古代是多义字,不仅单指生殖而言,还  相似文献   

16.
2009年第12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刊登了陈强强老师的《“一人之心”是“千万人之心”吗?》的文章,笔者对陈老师关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的解读不能认同,遂成此文,与陈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7.
“老师”,是人们或社会对从事教育工作者的一种称呼,或是表明有别于其他职业的一种公开的社会身份。据《辞源》载,“老师”一词,最早见于《史记·荀卿传》:“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这里的“老师”是指年老资深的学者,金元好问有诗曰:“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这里的“老师”是指教授学生的人,与现在“老师”的基本意义大体相同。在科举时代,无论有无师从关系,门生也都将主考官和学官称为“老师”,这里的“老师”多指主管教育或科举选拔事宜的官员。由此可见,“老师”一词的内涵是与学问、学…  相似文献   

18.
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试验修订本·必修)《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持其踵为之泣”句,新编教材注释为“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持,握。踵,脚后跟。”女儿出嫁,“念悲其远”而为之泣能让人理解,可“握着她的脚后跟哭”就令人费解了。对这一难句曾有四川岳老师与内蒙古牛老师分别撰文《“持其踵”作何解》《“持其踵”正解》(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11)前者认为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的解释合乎情理:“持,制止意。踵,足后跟,就是说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止步。这是古人的形象语言。”后者认为该句应注释为“赵太后拉着她…  相似文献   

19.
我县“课堂教学成果奖”获奖者张素霄老师执教的《渡船》一课,真使人有身临“渡船”学《渡船》之感。课堂气氛为什么会达到如此美妙的境界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老师抓住了一个“情”字。用“情”这根扁担挑起了两副重担,一头是“语言文字训练”,一头是“思想品德教育”。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一、挖掘教材,探索思路  相似文献   

20.
《论语》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日常生活中,这句名言常被人简称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简则简矣,却有望文生义之嫌。于是,许多人都将其理解为“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然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言下之意,可以从该“老师”身上学到好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