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嘉陵"作为江名始见于《水经注》,以西汉水过汉嘉陵道而名之,而嘉陵道则传承了先秦时期的"嘉陵"之本义:祥瑞之山。"嘉陵"一词在历史时期经历了从山名到政区名再到江名的转变,从地名学的角度来看,这一转变颇为特殊,而在这一渐进性的过程中,汉嘉陵道故地流民的南下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作用。在历史时期,嘉陵江唯指源出于嘉陵道的西汉水干流,其支流虽汇入其中但未曾直接以"嘉陵"名之,后世不明嘉陵江之得名而以其支流溯其源,是为以今度古之论。嘉陵江之名能够源远流长与"嘉陵"之本义和嘉陵江被确定为"五水之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寻根》2016,(3)
正姓名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从某一时期人们好用什么字入名可以大概看出当时的社会风尚。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盛,具有"无所指"意味的"之"字,正符合了玄学家们"以虚为主"的精神境界,"之"字在当时受到了知识分子们的热捧。又如,五代时期,取名常用之字是"彦"。"彦"是对贤才的美称,从唐末  相似文献   

3.
丹崖山揽胜     
赭红色的丹崖山,因为有充满神秘色彩的蓬莱阁而名扬四海.巍峨壮观的蓬莱阁,是我国古代名楼之一.它位于胶东半岛的北端,渤、黄两海的交汇处,濒海突兀的丹崖山之巅,因其特殊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所造成的海市奇观而赢得了人间仙境的美誉.史载,秦始皇、汉武帝均曾来此寻觅海上仙山蓬莱,以求长生不  相似文献   

4.
青石山本是今龙多山汉唐时期流行的山名,当时龙多山的西北相连有九节岭(今九岭岗)。唐代开始青石山有了龙多山之名,特别是唐代孙樵《龙多山录》以后龙多山声名大振,今潼南青石坝北宋称青石县,元代划入小溪县。由于失去地名依托,青石山之名逐渐淡出。囿于乡土地理认知的粗疏,宋代以来历史文献中误将两山分别记载而使青石山反而无法确指。秦汉时期,巴郡和蜀郡在青石山(今龙多山)一带出现边界冲突,一度划定了巴郡与蜀郡的中部边界,后来成为唐宋遂州与合州边界线。  相似文献   

5.
正在安徽省潜山市天柱山脚下的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群中,有四处石刻均与一位名叫赵希衮的人有关,尤其是一方笔力遒劲的巨幅"止泓"石刻让人印象深刻。赵希衮在天柱山的四方石刻天柱山又名"皖山""皖公山",是唐宋时期舒州之名山。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舒州升格为安庆府。舒州州治和继之的安庆府治都在今潜山市,因地利之便,景色奇美的天柱山成为  相似文献   

6.
西安城南的终南山是一座具有世界文化意义的历史名山。它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终南山,以其居天之中、都之南,故又称"中南山"。据考证,"终南"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诗经》、《山海经》称其为"南山"。汉武帝于元封二年(前109年)祀太乙神于此,建太乙宫,故又名"太乙山"(也做"太一山")。"天下修道,终南为冠"。终南山自古以来就  相似文献   

7.
印度教经中有这样一段字:“谁拥有它,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谁拥有它,谁就得承受它所带来的灾难。惟有上帝或一位女人拥有它,才不会承受任何惩罚。”它说的就是世界最大、最名、最古老的钻石之:科一依一诺尔钻石,在波斯语中意为“光明之山”。今年4月9日,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隆重举行的王太后葬礼上,人们目睹了光芒四射的“光明之山”  相似文献   

8.
"文化"小议     
一说起"文化",人们就会联想到"文明".在一般人看来,"文化"就是识字撰文,其实不然.从1871年至1951年间中外学者对"文化"一词作过164条定义,时至今日,没有一条被世人所共认.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观念形态和不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正一、磻溪之由来磻溪坐落于安徽歙县杞梓里镇境内昌源河畔。原名"劳溪",取勤劳耕种之意,隋末唐初开始有人在此定居,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到了宋代,有一名士隐居于此,因慕名姜尚隐居陕西的"磻溪"之含义而改名磻溪,又名渭滨——取姜太公于渭水之滨垂钓之意。磻溪位于昌源河北岸,山如屏,河如带,从坡山之巅鸟瞰磻溪全村,酷似鸟枪形,村头笔直细长,犹如枪管,村末宽而弯,犹  相似文献   

10.
《寻根》2017,(6)
<正>从历史上看,人们的睡眠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原始社会时,人类在山洞里过着"穴居"生活,处在"天然睡眠"时期;农业社会时,人们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手工劳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处在"自然睡眠"时期;工业社会时,许多工厂实行轮班作业,人们的睡眠时间受到了限制,人类进入"强制睡眠"时期;当今信息社会里,知识爆炸,信息泛滥成灾,人类正在进入"无法睡眠"时期,睡眠障碍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1.
马洪文 《世界文化》2014,(12):44-46
<正>一处活生生的金矿遗存我们从黄金海岸飞往墨尔本,参观疏芬山金矿遗址。这座古老的矿山坐落在墨尔本西北112公里处的巴拉瑞特小镇。19世纪50年代在布宁永和贫穷角发现了金矿,小镇沸腾了,不久便涌进4万余名淘金客。从遥远的中国,一万多名农民揣着黄金梦,也不远万里来此地闯荡江湖。美国西部不是有个"旧金山"嘛,疏芬山便成了鼎鼎大名的"新  相似文献   

12.
正一前言:儒與齋戒我們如要論儒家工夫論的源頭,不能不牽連到儒家的起源問題。追溯先秦諸子的源頭,尤其追溯儒家之源,曾是民國學術的熱門議題。先是章太炎曾撰有《原儒》一文,~1文中提及"儒"有廣狹不同的三種說法:"達"、"類"、"私"之名。"達名"之"達"意指通達。儒者,術士之稱也,其含攝最廣。"類名"之儒意指懂六藝之學,以爲鄕幫楨幹之人。"私名"則意指儒家一詞的專門名稱,"儒"爲九流十家中的一家。  相似文献   

13.
正1祖母的家乡被统称为"彝山"。而在相对模糊的"彝山"背后,人们能叫上名来的地方,只不过是一些小地方。有一个山洼以前是放羊的地便叫羊窝子;有一个湾子以前经常有黑熊出没便叫老熊湾;有一小山包以前挑水要路过便叫挑水路……这里山挤着山,山间箐里的水流汇集到山脚向西南的豁口流去,豁口望见的那座山已是另一个县的地界。  相似文献   

14.
古镇宝丰     
1 一道盐水,用近乎沉寂的抒情方式,一直向南. 三百里路云和月,慰我山灵;两千年来功与名,付与咸心. 沘江,是国际大河澜沧江无数支流中的一条,发源于滇西北兰坪县境内,被历代史家称为"滇省众山之祖"雪邦山一脉的青岩山.那里,每年春夏之交,都会被一片又一片杜鹃花海掩映.这条江自北向南,穿越兰坪县中南部与云龙县几乎全境,纵贯...  相似文献   

15.
王泉根 《寻根》2012,(1):107-110
人名中用“之”字,由来已久,如两周时期的介之推、烛之武、舟之侨、宫之奇等。其时“之”介于姓与名之间,作语助词,无义,此见前述。到了两晋南北朝(主要是南北朝)时期,“之”在人名中的应用可谓数不胜数,似乎成了当时一种时尚。但其用法与两周不同,  相似文献   

16.
诸葛筹笔的故事是唐宋时期前贤信仰"景观制造"的典型案例。筹笔驿之名在唐代就有,唐宋元明时期人们认为筹笔驿具体位置应该在今天的朝天区治,宋元明清有朝天驿之名,但二驿之间的关系众说纷纭;明代有筹笔驿在今广元朝天神宣驿的说法,这与历史时期金牛道主道广元段东移后的"区位重构"有关;民国开始有筹笔驿在广元朝天军师庙的说法,与近代传统乡土历史重构中前贤信仰的"地域泛化"有关。透过筹笔驿位置的争论可知,在中国乡土历史重构中,口述的传说故事一旦有了"景观制造"的过程,往往会经过"地域泛化"和"岁月沉淀"两个阶段,更会使作为文化的历史与作为科学的历史纠缠在一起而难辨真假。特别是在当下乡土历史情怀与地方行业利益共同驱动的背景下,作为文化的历史还在不断被重复制造着,对后人的历史研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也促使我们反思今天的历史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7.
正像藏区藏族人围着某座神山举行庄严虔诚的"转山"仪式一样,这些年来,我怀着一个心愿,那就是围着野猫山庄严虔诚地"转"一回。野猫山是祥云境内的高大山峰之一,彝名"则摩",白族则将其尊称为"力的摩",也就是"像父亲一样又高又大的山"。它主峰海拔2868米,磅礴高耸在祥云米甸、禾甸、东山三个乡镇与大姚县三岔河乡毗连处,雄视三州八县。主峰延伸出的一道道迤逦山  相似文献   

18.
辛亥之夢     
辛亥革命时期,人们期待着一个新中国的出现,做过许多梦。概括言之,大致有三:一日振兴中华之梦;二日民主共和之梦;三日民生均富之梦。还在1894年,孙中山在异国他乡的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兴中者,振兴中华也。那时,中国遭受列强侵凌,国势疲弱,面临"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危险,孙  相似文献   

19.
大理州剑川县金华镇金华山万松岗,有一座集地方民族特色、石刻艺术、历史事实为一体的墓,该墓的墓表上刻着"百战之功光祖国,千秋不朽伴名山.""古剑藏山龙化去,长松映月鹤归来."这就是被石屏袁嘉谷称为:"文而能武,国而忘家,纵横扫荡于数千里之邻省.功赫赫,名巍巍,仍不失儒生面目"的杨益谦先生墓.……  相似文献   

20.
横空出世、大气磅砖的长白山雄踞于东北边陲,是声闻道速的天下名山。长白山久负盛名,其称谓也几经变迁。在中国古代西汉以前称为不咸山。史书他海经》中说:“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目不成”。不成,东胡语意为神巫。可见从山名之初,长白山就笼罩上了一种神奇色彩。汉、魏之后称盖马大山,满族语为“长白”之意。南北朝时,长白山又有徙太山之称。到了唐代,称为太白山。自金代起,长白山之名被普遍使用,至今已有970多年的历史。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地。据《清史稿·太祖本纪》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始祖名叫市库里雍顺,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