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鑫 《华夏文化》2014,(3):28-31
正我们回望近代以来的历史,蓦然发现西学东渐已逾百年。在"中西古今"相互论争的同时已经潜藏了它们"会通"的可能性,而"会通"的目的不是否认差异以求"同",而是承认差异以趋"和"(张岂之《论中华文化的"会通"精神》,《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第2期)。从解释学角度看,一切思想都有自身的视域,思想的视域既是思想的界限,又是对思想的超越,因为思想视域总是先行被给予的,同时又潜藏着与其他思想关联的可能性。身处全球化时代的我们,理应面向世界展开多元文化之间的对话,参与到时代精神的进展中来。  相似文献   

2.
<正>中华文明有什么特色?中华文明是人文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结合。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和日本学者池田大作的对话集《展望21世纪》说:"(中国人)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上、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中华文化共同体以儒学为主导,但并没有阻碍其他学派思想文化的传承发展,在思想文化的融合会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唐宋时期,儒道释相互融会,将中华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到陕西视察工作,指出陕西有许多特点,如这里的"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帜"就是其中之一。论述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需要加以阐发,使更多的人了解,从而建立坚实的文化自信基石。黄帝和黄帝陵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伟大创造精神,由此开端,经过两千多年,中华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明上接黄帝,创造出"百家之学"的昌盛局面,其中体现出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习近平同志提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其中重申了两个重要的思想:其一,中华文化的源头,应该从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开始算起;其二,对中华文化应该有一以贯之的把握。虽然我们在对中国历史的一般陈述中,也普遍提到5000多年文明的特色,但是在客观的考察中,对中华文明在5000年前初始阶段的  相似文献   

5.
<正>中华文明的形成、传播、发展与文字、经典有密切的关系。中国文字最初有甲骨文、金文,秦始皇统一汉字书写,采用小篆,便于传播中华文化。文字的统一,有效地促进了不同地域思想文化交流和国家政令的畅通,对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的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以探究社会人生问题为主,有明显的经世致用特色。儒学的开创者孔子用《诗》《书》《易》《礼》《春秋》(因《乐》经佚失,故称"五经")教育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只要中华民族在,中华人文精神就有延续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但是,文化精神也有衰落的可能。为什么中国文化得以长期延续?这就不能不谈及文化中国。中华文化与文化中国有密切的关联。文化中国的资源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独特的文化观以及中华物质、制度和精神文明等遗产,其本质内容无疑在于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文明理念及其赖以传承的心理基础。所谓心理基础,指的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抱有坚定而积极的认同信念。所谓认同,就是共同崇尚和热爱中华文化,也包括研究中华文化,维护中华文化,发展中华文化。所谓中华文化,包括中国原创性的文化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多元民族文化交融产生的文化,其中有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改造。需要注意的是,中华文化不是僵死的名物制度和封存于博物馆中的文明,而是指活生生的、不断发展的文化生命。  相似文献   

7.
瞿林东 《中华文化论坛》2023,(3):41-52+188-189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当代中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已成为中国人民的时代语言。张岂之先生的中华文化研究,在概括中华人文精神的主要方面及其本质特征,以及揭示会通精神特质与中华文化何以生生不息、浩浩荡荡发展的强大生命力等方面,都有深刻的阐发和独到的见解,具有广泛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对此发表一点个人的感受和认识,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和读者朋友。  相似文献   

8.
正一、前言中华文明与古希腊、巴比伦(波斯)、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德国哲学家雅斯培尔斯曾经在他的名著《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在两千六七百年前,人类文明的高潮发生于世界四个地区。这四个高度文明当中,中华文明可以说是最特殊的。主要的原因是地缘关系,文字语言与后续发展中,让中华文明总能够独树一帜,绵延至今。  相似文献   

9.
<正>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其文化能够在未来继续发展的一种信念,是其民族前进的一个基本的精神动力。张岂之先生最近谈到:"中国今日正处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时刻。民族复兴不是复古,而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反映了历史变化后民族整体的提升。"(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北京日报》2013年11月11日)张先生从文化的角度谈民族复兴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谈建立文化自信的  相似文献   

10.
征稿启事     
正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论坛》编辑部拟联络海内外致力于中华文化研究的学者专家,于2018年5月中旬召开"中华文化论坛·文化强国学术研讨会"。现面向全国征集稿件,诚邀国内外专家学者踊跃赐稿。  相似文献   

11.
征稿启事     
正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论坛》编辑部拟联络海内外致力于中华文化研究的学者专家,于2018年5月中旬召开"中华文化论坛·文化强国学术研讨会"。现面向全国征集稿件,诚邀国内外专家学者踊跃赐稿。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会,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专题研讨和学习。他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范围广博、形式多样,需要从中国哲学、从文以载道的文化精神中汲取智慧力量和思想源泉。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杨海文新著《文以载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对于传承与弘扬中华经典文明、中华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正如著名传统文化研究学者李宗桂在序言中所评“是学术与思想交融,坚持文以载道理念,自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光大中国精神,追求崇高,守护传统智慧,贯通中华文脉,守正创新,为祖国的现代化贡献学术力量、学术智慧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13.
《史记·五帝本纪》以《大戴礼·五帝德》为基础,对三皇五帝传说进行改造,有选择地记录黄帝与舜的事迹。黄帝本传将黄帝放置于战胜炎帝、中华文明初启的坐标轴中,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共祖,阐释中华民族人文历史的渐进过程;舜本传中特别安排的舜象斗争的神话故事,阐释了家庭私有制的产生。司马迁将关于黄帝的"其文不雅驯"的的神怪材料摒除于本传,而关于"舜象斗争"的神话故事却纳入舜本传,其中可见司马迁处理神话材料时,判断史料"雅驯"的标准为是否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本质。司马迁将人的历史从荒怪的神话中剥离出来,但同时对神话化历史中的历史本质的真实性有深邃的洞察。因此,司马迁对黄帝与舜神话材料的取舍和运用,已超越历史事实层面的真实,到达对历史本质真实的把握,这是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更高层次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正人们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需要读史。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建议干部们读《史记》与《汉书》。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华的第一部通史。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他介绍父亲司马谈的《六家之要指》;"六家"即六个思想文化学派: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即道家)。司马谈受汉初"黄老之学"的影响,对道家的思想文化予以很高  相似文献   

15.
《仓颉密码》穿越数千年的历史时空,回溯中华文明源头,全方位再现了炎黄时期氏族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凸显出厚重的远古历史文化底蕴。其文化书写呈现出三种向度:一是全方位再现炎黄时期原始氏族社会文化;二是塑造以仓颉为代表的文化人格;三是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文化精神。《仓颉密码》率先将仓颉与炎黄文化作为文学表现题材,避免了文化寻根小说的艺术缺失,开拓出独特的文化寻根路径,不仅契合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敬祖情感,而且激发起民族凝聚力,成为远古历史题材小说中的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16.
<正>《中华文化论坛》是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大型学术期刊(月刊)。本刊秉承"兴文求是、弘道逐梦"的办刊理念,致力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弘扬与深入研究。本刊密切关注中华文化建设的前沿理论与热点问题,努力打造中华文化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刚刚落幕的全国两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  相似文献   

17.
一、祝贺 祝贺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揭牌典礼暨首届北师大人文宗教高端论坛开幕。祝贺许嘉璐先生就任北师大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近些年来,许先生参与中外文明交流、对话,努力弘扬中华文化,取得了丰硕成果;从现在起许先生领导一个有众多才俊参加的稳定而有序的人文学术研究机构,肯定会在中华文化研究与中外文化交流、会通方面再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8.
"黄河"作为集体记忆与民族文化符号,在参与影像叙事与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黄河东流去》以河流符号与地理空间进行历史事件的灾难叙事,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家国集体记忆的升华。《黄土地》中"黄河"成为积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文明的内在价值符号。《黄河绝恋》通过不同民族之间的情感故事,建构了历史语境中民族情感和文化心理空间。《百鸟朝凤》将故事设置在黄河岸边传统农耕文明的地理范畴,凸显了故事中的艺术性、民族性与现代性。"以家喻国、家国同构"的创作理念是《黄河喜事》的最大特点,影像实现了对中华民族文化观念、文化记忆和价值理念的总结与提炼。这五部影视剧在叙事话语层面实现了民族文化符号与集体记忆的融合;在叙事主题层面实现黄河故事与家国书写的融合;在叙事结构层面实现了叙事话语与时代需求的融合,完成了民族文化符号视野下黄河记忆与影像话语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正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黄帝陵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继往开来的庄严圣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缅怀黄帝功德,发掘黄帝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人文精神,承传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0.
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关乎“国基永固”。这样说,并非文化保守,而是有着历史、现实和理论的依据。在人类历史上,唯一历史没有中断的民族,就是中华民族。究其原因,中华文化作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与支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激烈竞争的今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