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先秦时期作为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轴心时代",基本奠定了后来文化的发展历史与格局。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繁荣景象,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阐发政治、哲学、文艺思想。在文学艺术方面,儒家关注文学与道德、政治的关系,为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奠定了理论基础。先秦儒家有关文学的思想认识也引起了国外汉学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性自命出》与《乐记》是反映我国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两篇重要文献,其中《性自命出》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的竹简中的儒家文献,“郭店一号楚墓竹简儒书各篇,与今存传世文献相比,在思想、内容、文字上,与《礼记》最为接近”(陈来:《史料困境的突破与儒家系谱的重建---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研究》,收入氏著《简帛与简帛研究》,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页)。而《乐记》也正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所以二者在思想上的交集可以更加丰富地反映当时儒家思想的面貌。本文拟以两篇历史文献为基础,探讨先秦时期儒家的乐教思想。  相似文献   

3.
正人性论是先秦儒家伦理学史上的重要话题。然而,孔子本人并没有明确谈及人性的善恶问题,他只是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之后,儒家人性论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孔子的弟子们开始把性之善恶作为重要问题展开讨论。根据《孟子·告子上》记载,"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  相似文献   

4.
徐少华先生是一位长期从事先秦历史,特别是楚史与历史地理研究的学者,其新著《简帛文献与早期儒家学说探论》一书,由郭店楚简考析、上博楚简研究、清华竹简探论、相关问题释疑四个单元组成。该著作以探讨早期儒家学说的内容与思想为主旨,同时保持了对于楚国历史与地理的极大关注,其著述对楚文化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民生伦理思想渊源于尧舜禹至殷周时期的养民、顺民思想。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民生伦理思想十分丰富,主要表现在轻徭薄赋,尚仁亲民,养民以惠;节用爱人,体恤民力和民情;均贫富,制恒产,保民生。先秦儒家民生伦理思想是为统治阶级达到天下大治和实现王道服务的。先秦儒家民生伦理思想是我国当今民生政策的思想基础之一,当今的民生思想是对先秦儒家民生伦理思想的继承、发展与超越。  相似文献   

6.
《尚书·洪范》突显出来的治道精神,可以看成是儒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滥觞。新生的周王朝在取得政权之后无疑亟需前朝的统治经验,殷商遗族箕子向武王陈述的"大法九章",就在于构建"无偏无颇""无有作恶"的王道政治秩序,以期达到"彝伦攸叙"的社会效果。通过爬疏"洪范九畴"中的政治思想,可以看到中国伦理本位的发源以及与之相伴的政治理性的长成,这对于深入理解儒家人文主义与王道政治理想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所谓义利观就是关于伦理道德(义)与物质利益(利)的关系及人们如何看待这二者关系的观点。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集中体现了人们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说,不论中外,只要涉及到伦理和道德问题,就无法撇开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利之辨由来已久,而且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始终。就儒家而言,朱熹在《与延平李先生书》中曾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子文集》卷二十四)。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主  相似文献   

8.
孝是人类对父母感恩之情的自然流露,是天地间最可贵的情感之一.先秦儒家通过对人类孝意识和孝行为的反思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对其进行了理论化、系统化,把"孝"纳入人类伦理道德体系,使其成为人类最基本的道德之一.由此所形成的庞大思想体系,代表了孝内涵的初义和孝道德的原型.先秦儒家的关于孝的哲理化论证为人类道德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我们对人类道德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9.
儒家精神     
王中江 《寻根》2011,(6):4-10
有一个总括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和信仰的文化符号,叫做“三教九流”。“九流”是指先秦诸子——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和杂家等九种学派;“三教”是指儒教、道教和佛教三种教义和信仰。作为先秦诸子之一的儒家,汉代以后逐渐成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获得了正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正>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是人性论。人性论是做人的起点和基础。所以,儒家哲学的精髓其实是人生哲学,或者说,儒学是一门做人的学问。先秦时期,孔子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天生之性差异甚微,后天的习染则会导致不同。孟子首倡性善论,以为人生而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存之即人,扩而充之便为仁义礼智。舍之即兽,寡欲和求放心以补救之。荀子则提出性恶论反对孟子,以为人性不美,故极力劝学,倡导教  相似文献   

11.
对于心性道德伦理的探讨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几千年来,醉心于此的思想家不计其数,文章著述更是汗牛充栋。然而学术研究不像教学,贵在创新而非因循教化。李友广博士新近出版的《先秦儒家人性论的演变——以郭店儒简为考察重点》(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以下简称《先秦儒家人性论的演  相似文献   

12.
正一前言:儒與齋戒我們如要論儒家工夫論的源頭,不能不牽連到儒家的起源問題。追溯先秦諸子的源頭,尤其追溯儒家之源,曾是民國學術的熱門議題。先是章太炎曾撰有《原儒》一文,~1文中提及"儒"有廣狹不同的三種說法:"達"、"類"、"私"之名。"達名"之"達"意指通達。儒者,術士之稱也,其含攝最廣。"類名"之儒意指懂六藝之學,以爲鄕幫楨幹之人。"私名"則意指儒家一詞的專門名稱,"儒"爲九流十家中的一家。  相似文献   

13.
<中庸>是儒家重要的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包含了先秦以来学术界共同探讨的天命、性和道等一系列重要的哲学概念,是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一种道德实践原则和处世待人方法.尽管儒家以中庸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但在唐代以前,除梁武帝作<中庸义疏>外,<中庸>并未引起儒家学者的重视.中唐以来,韩愈、李翱为复兴儒学,在哲学领域内对抗佛教,遂对中庸思想进行了阐发.宋代时,<中庸>成为中国思想界尤其是儒家关注的重要话题,成为除五经之外弘扬儒学思想新的重要典籍之一.既然<中庸>对振兴和弘扬儒学如此重要,那么在唐宋思想转型中,宋代僧人对中庸思想的认识与回应如何?对宋代哲学史和思想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学术指向?目前的研究尚显薄弱,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以宋初名僧释智圆和释契嵩为主,探讨了宋学形成前僧人群体对儒家中庸思想的认识与回应.从宋代中国哲学思想史发展的历程来看,智圆、契嵩对儒家中庸思想的认识与回应,对于提高儒家理论思维水平,探究事物的本原和规律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这种认识与回应也为宋代学术界提出了重建社会秩序与思想秩序的一种策略,昭示了后来中国思想世界中主流知识、思想与信仰的走向,而相当多的宋代士大夫尤其是宋学中的理学派,对这种走向与策略表示认同.  相似文献   

14.
<正>对于周代以礼治国的主要思想内涵,《诗经·大雅·卷阿》道破其中奥秘:"有孝有德。"即周礼是从祖孝先王,发展出礼制亲亲尊尊的等级建构,天子、诸侯、大夫等各个阶层等级分明;又从敬天有德保民,为这种等级建构提供了一种正当性的根据,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这样的理论构建,其目的正是为当时的西周统治服务。然而,周人"有孝有德"礼治思想指导下的政治实践,到春秋时期却面临着两重困境:第一,  相似文献   

15.
先秦哲学有丰富的人格美理论,对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人的行动能力、人格修养方式、人与人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墨家主张"义"与"利"的统一,用以"利"求"义"的行为来追求伟大的人格一,这种以功利天下为己任的政治观人生观是另一种身家国的同构;墨家重视人的行动能力,推崇道器相兼的君子,以具体的作为有益的物质贡献体现崇高的人格;儒家以"思诚"来修炼人格,"诚"是对天体运行变化、自然现象交替出没规律的概括,诚信体现着自然与人事的相契圆融;儒家的仁爱以智为基础,仁且智的结构决定了仁爱的合规律性。先秦哲学人格美理论的科学理性精神,对建构新历史时期的人格美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礼俗思想作为儒家社会思想的模板,曾在中国人思想世界中占有重要地位。清末民初,儒家礼俗思想存在的合理性也受到挑战。理论上,民国学者以反对封建等级专制为目标,从礼与专制制度的关系出发对儒家礼教进行批判;运用考古学、社会学手段对礼籍、礼器的考证,否定了儒家思想的神圣性;实践中,兵连祸结下民不聊生,旧日“乡土中国”中的人们不得不背乡离井,礼仪的展示空间日益萎缩。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溯源出來的道统 理学家在建构神圣谱系的过程中,通常以溯源的方式树立起"原初"的正当性,"原初"是未受到佛、老影响、未受到科举等功利欲望干扰的原始儒家思想,由于没有受到"污染",因此,其学可谓是正统的。①溯源以求正当性,这样的思维方式根深蒂固,源头很长,耶律亚德(M.Eliade)所谓的"太古存有论",许多民族都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中国亦不能免。笔者相信绝大部分的儒者的思维都可视为"太古存有论"的一种变形模式,理学家与反理学的儒者皆是如此。他们在建构理论的正当性时,都会透过重读先秦儒家文献,树立己说的权威,"原始儒家的悟道论  相似文献   

18.
儒家道德曾面向并适应古代日常生活世界,以"人伦日用"为基本内容的古代日常生活世界为"儒家之道"创造了生存、延续空间。近代以来,中国受西方近代文明刺激而发生现代转向,此一转向逐渐动摇"儒家之道"所依赖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以及生活方式。"人伦日用"所表征的"日常生活世界"也不得不发生现代转向,儒家伦理与其疏离,"儒家之道"如何适应现代"人伦日用"成了问题。当代中国呈现出"城乡二元结构"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分裂与并存,"儒家"必须"日常人生现代化"才能重新回归"现代人伦日用间"并焕发活力。。  相似文献   

19.
在早期儒家心性论建构过程中,早期儒家《诗》学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由于《诗》言人之"情志",《诗》之情感世界为早期儒家阐发自身的心性论提供了丰富的经典思想资源和广阔的诠释空间。《诗》是早期儒家讨论和论证礼乐文化内在本质的话题和依据,也是其借以展开性情与礼义关系讨论的思想资源。在子思学派论证"慎其独"即是"慎其心"的心性哲学和天道观过程中,引《诗》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在要素。  相似文献   

20.
李翱的思想倾向与韩愈基本相同,但在政治主张与哲学思想方面却有自身的特色。他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对现实政治与民生疾苦表现出强烈的关怀,同时致力于儒学理论的创新。他对佛、道二教的批评比同时代人更为理性,善于吸取其中的理论精华,丰富了传统儒学的内容。李翱于儒家众多的经典中,着重表彰《中庸》、《大学》、《易传》、《论语》、《孟子》。其《复性书》以儒为主,综合佛、道二家(特别是佛教)的思想,加以创造性的熔铸,形成一种较为系统的心性理论,补充和完善了儒学在心性论方面的不足,丰富了儒家思想,开启了宋明新儒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