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治立 《寻根》2005,(2):139-141
吐谷浑是中国古代西北很有影响的鲜卑族政权,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吐谷浑政权控制着青海大部及甘肃、新疆等省区的部分土地,曾经消灭了赫连氏建立的夏政权,对北魏、隋朝和唐朝统治构成一定的威胁。唐贞观九年,大将李靖等率数路大军西击吐谷浑,其国势逆衰。龙朔三年(663年),吐蕃发兵袭击并灭掉了立国三百多年的吐谷浑政权,吐谷浑王诺曷钵被迫率领部族数干帐投奔唐王朝,  相似文献   

2.
唐高宗显庆三年平定西域,遣使者董寄生考察西域之山川地理、风俗民情,而后令许敬宗等据之编纂成《西域图志》六十卷,《西域图志》是唐高宗经营西域的产物,更是西域诸国归附唐王朝的见证;龙朔元年唐高宗派遣王名远出使吐火罗,王名远新撰《西域图记》,则是唐王朝对新归附的吐火罗地区的考察记录.  相似文献   

3.
公元七世纪中叶至十世纪初,在我国西南边陲以云南洱海地区为中心,崛起一个与唐王朝相对独立的地方性王国--蒙氏南诏国,传十三代王,历时两个半世纪.它与历史上的任何王朝一样,经历了创立、发展、鼎盛、衰落、灭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李巾 《华夏文化》2006,(3):56-58
西安古称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既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又有十三朝古都的美誉,从奴隶制臻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会达到巅峰状态的唐王朝,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140年之久。中国著名的六大古都中,西安是时间最长、朝代最多的一个。特别是周、秦、汉、唐,都是统一的大国,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化。西安以其千年的文化沉淀,形成了一种厚重素朴的气息,众多王朝的建都更使西安增添了神秘感,具有一种不可亵渎的尊严。  相似文献   

5.
莫卧儿王朝彩饰画闪耀着魅人的光彩新近发现的十六世纪中叶印度莫卧儿王朝彩色画,在艺术界引起了轰动。它绘在棉布上,长二十七英寸,宽二十英寸。画面以鲜红和桔红的色彩,再现了先知默罕默德的叔父埃米尔·哈姆萨坐在华盖下,温柔地为被俘的拜占庭公主松开手上的绳索。在伦敦拍卖商索西拜商店里  相似文献   

6.
一、唐豆卢军是吐谷浑人组成的军队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载有陈国灿先生著武周瓜沙地区的吐谷浑归朝事迹一文,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二辑载有齐东方先生著吐鲁番阿斯塔二二五号墓出土的部分文书的研究一文,陈、齐二先生皆据吐鲁番出土有关武周时期吐谷浑归朝文书研究了几个问题,都有创新见解,读后,甚为钦佩。找熟读这一批吐鲁番文书,认为还有一些问题值得研究。这些问题之一:豆卢军这一名称如何解释以及由此而涉及的吐谷浑居住地区历史等等。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西夏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羌族,黄河母亲养育的中华儿女,早在公元6世纪时已生息在今青海东南部黄河河曲折支之地。隋唐王朝辖下的部分党项羌族,在唐朝中期从原居地向西北大迁徙。在今宁夏历经一个半世纪的发展,成为雄踞一方的藩镇势力,与中原王朝一直保持臣属关系。宋初,李元昊始建西夏王朝,定都兴庆府,号大夏,史称西夏。境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方二万余里”。奄有今甘肃大部、宁夏全部、陕西北部和青海、内蒙古部分地区。西夏自元吴立国,共传10帝,历时190年,1227年为蒙古成吉思汗所灭。西夏王朝在中国中古历史上处于重要…  相似文献   

8.
白族是一个古老、伟大和具有灿烂文化艺术的先进民族.首先说她古老,且不说亚洲唯一发现迄今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与白族先民昆弥族,汉时聚居的青蛉、云南(今大理州祥云)县咫尺毗邻;也姑无论州内宾川白羊村遗址出土的白族先民四千年前留下的碳化谷物证明,当时白族就已经是定居稻作的先进民族.(大理至今籼稻单产居世界第一,粳稻单产居全国之冠.)只要到云南省博物馆瞻仰一下从大理出土,可以与秦始皇铜车马媲美的国宝祥云战国(公元前约五百年)铜棺,您就会感受到什么叫不言而喻.第二,如果你知道中国西南历史上以白族为主建立的南诏、大理国,以拥有云南全境,北至大渡河南岸,东到贵州越南一部,西到缅甸,南到老挝、泰国一部分国土,700年间和唐、宋、元三朝相始终,一直是云南、滇西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天宝战争中打得唐王朝20万大军全军覆没,使唐王朝由盛而衰,让宋王朝三百年不敢问津,忽必烈取而不治,成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上的古都,并在一千年前就已和中国宋代都城开封一起成为当时的世界14大城市之一;那么你一定就会觉得说白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绝非是自大或溢美之辞了.  相似文献   

9.
最近,在距开罗南三十公里的萨卡拉沙漠地带,发现了古埃及新王国十九王朝的一位公主——奇娅王妃的墓。奇娅王妃是传说中古埃及最大的国王即同一王朝的第三代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1292—1225)的妹妹。一部分考古学家认为,她就是把犹太教的先知摩西从苇筐中救起后又抚养下来的那位公主。这种说法成了埃及考古学界的话题。墓地现场距古王国首都孟菲斯很近,这里曾是古王国时著名的内克罗波里斯(死者之城),至今仍有一些古王国的遗迹留存,是个游览胜  相似文献   

10.
巴塘地区因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和区位优势,历史上为中央王朝、少数民族政权及部落争夺的绾毂之地。清末民国时期,中央政府与川省、川边地方倾力经营,使之成为川滇藏结合部的边关战略重镇。近代巴塘地区"边疆治理"实践堪称王朝边疆、近代国家边疆以及族际主义、区域主义治理形态的典范,其成功经验为现代边疆治理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西安是世界上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3056年前的西周王朝定都镐京(今长安区)起,相继主要有13个王朝建都于长安,文化底蕴雄厚。其中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周秦汉唐"文化,不仅是建设文化强市、强省的巨大推动力,而且也是建设文化强族、强国的巨大推动力。同时,西安还是一个史前文化昌盛之地,  相似文献   

12.
洛阳狮雕     
刘莉莉 《寻根》2003,(6):80-83
洛阳,向有“九州腹地”之称,是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它北有邙山屏障,南有伊阙耸立,西有秦岭在望,东有崇岳峻极;伊、洛、、涧蜿蜒其间,虎牢成皋、函谷渑崤、轩辕关、伊阙关环绕四周,气候适宜,风光秀丽,自古便是封建帝王建都的理想之地。自夏代始,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王朝在洛阳建都或以之为陪都,时间达1650年之久,历经105个帝王。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洛阳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且不讲龙门山色、马寺钟声、金谷春晴、洛浦秋风,也不谈…  相似文献   

13.
细君公主墓     
宋伯航 《寻根》2009,(1):117-121
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十分重视边疆的稳定与发展,并为之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付出,也留下了许多戍边固疆的人物传奇故事,尤其是那些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更是让人感动,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昭君出塞、文成公主人藏等。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舍身为国、远嫁西域的女子是西汉时期的细君公主。前不久,我有幸来到了“中国天马之乡”昭苏县,走进古“丝绸之路”最西端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夏特乡,拜谒了细君公主墓。  相似文献   

14.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当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到处呈现出一派盛世景象。作为历史,强盛的大唐王朝早已逝去,但现代考古发掘却为我们提供了众多足以再现其时代风貌的精美文物:三彩、陶俑、壁画、金银器、丝织品等等。在这种类众多的文物中,唯有富丽堂皇的金银器最能体现大唐王朝的盛世风采以及大唐文化的雄浑博大。而在唐代金银器中,又以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金银器最为有名,以至现在人们一提到唐代金银器,就会首先想到西安南郊的何家村。  相似文献   

15.
胡毓骅 《寻根》2009,(1):126-129
“明经胡”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支胡氏家族,以其特殊的经历——李唐王室的后裔,而有别于其他胡氏。唐昭宗末年,唐王朝风雨飘摇,昭宗为了保留一线血脉,将襁褓中的婴儿交给宫廷近侍婺源人胡三。胡三带着婴儿秘密出逃,在婺源偏僻山坞里隐居下来。胡三改皇子李姓为胡姓,取名昌翼,字宏远,号绎思,期望他日后立宏远志向,多寻绎思索,吉祥昌盛,飞黄腾达。  相似文献   

16.
唐长安立都之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长安立都之缘陈峰金城俗话说,“长安自古帝王都”。唐朝以前的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十二个王朝在此立都,长达千余年之久。长安久为“帝王之宅”。长安立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因素,这是李唐王朝继续立都长安...  相似文献   

17.
素静 《世界文化》2001,(6):22-24
说起公主和王妃,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童话故事中的公主,如安徒生笔下的“豌豆公主”那样美丽温顺。今天的公主和王妃依然光彩照人,而且又接受了现代教育。同时,她们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魅力,在公众眼中,她们已是王室新女性。 维多利亚公主:颇有主见 今年24岁的维多利亚公主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与王后西尔维娅的长女,也是王位继承人。和其他从小在宫廷中娇生惯养的公主不同,维多利亚公主过惯了远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东缘是先秦的北方族群南下云贵高原和东南亚的重要走廊和文化传播通道,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这条文化传播通道主要是从北向南单向传布而不是对等的双向交流,也不适宜作商旅的远距离贩运。连接古代中央王朝与云贵高原的交通要道,基本上都属于古代国家内部道路网络的组成部分,不宜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云南通往古印度方向的国际道路开辟于南诏强盛的时期,但因南诏当时已经处在独立于唐王朝的状态,中外商旅很难利用这条通道,将这条古道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并以为它早在汉代就已经开辟,那是就成为早期佛教传入中国之道,这都是欠妥当的。  相似文献   

19.
回望西洱河     
杨鲲峰 《大理文化》2011,(12):47-49
下关西洱河是洱海的出口河,东起团山脚下,西至天生桥峡口,全长约三公里许,是下关风城极为靓丽的一道自然风景。西洱河的最西端龙尾关一段最有历史韵味。想当年,皮逻阁在唐王朝扶持下,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征服五诏,灭西洱河蛮建立南诏国,西倚险峻的苍山,东凭宽阔的洱海,在南北  相似文献   

20.
唐文化的特点和现代价值冯立唐文化广泛吸收和借鉴了一切有益于自身的文化因素,正确处理了继承和革新的关系,从而在中国历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甚至对世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唐文化有以下特点:其一,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