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来到贝尔格莱德后,我只去过分社四次。还未等同赵金河同志交接完毕,北约空袭就开始了。到目前为止,在和分社保持电话联系的情况下,我一直住在使馆当外交官的丈夫处“单兵作战”,因为分社在老城,使馆在新城,相距较远。本来以为小住几天就可以搬到分社去,没想到形势突变,不仅老赵留下来,各路特派记者也奉命先后抵达。一时间分社“人满为患”。所以我在使馆这一住恐怕就不是几天的事了。其实,生活和工作条件的不便是可以克服的。对一名记者来说,最担心的事情莫过于采写的稿件因种种原因发不回总社。空袭的当天,我曾为含着热泪写出…  相似文献   

2.
1989年2月,我被派到新华社中东总分社工作,直到1993年6月回来,在中东呆了4年多的时间。回来以后,就有个想法,我已经50出头了,应该考虑一下以后怎么办。我当时就想,既然已经在新华社干这么多年了,那就去中国新闻学院吧,给新华社和中国新闻界培养接班人,同时把自己这一生的新闻经验好好地总结一下。可是,新华社对外部当时就跟我说清楚了,说“你这个人,任何部门要都不给,必须要留下来”。于是我又留下来了。直到1997、1998年,英国威尔士大学有一个新闻、传媒、文化学院,给我一个“访问研究员”的衔,我又在那儿给他们的博士生开了一门《中国新闻…  相似文献   

3.
万京华 《军事记者》2007,(11):53-55
解放战争时期,为适应战争形势发展和要求,新华社在人民解放军部队陆续建立起分支机构,从最初的记者团、野战前线分社,发展到各野战军总分社、兵团分社  相似文献   

4.
今年5月份,谢冰岩同志查阅《新华日报》(华中版),发现该报1946年2月17日第四版的《新闻工作》第一期上有一篇文章,是介绍淮北黑板报情况的,他极其兴奋地告诉我,要我去看看。第二天下午我真的去看了,一看就引起了我的回忆。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在当时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范长江同志的建议下,召开了华中新闻工作会议。会议由新华社苏中分社社长谢冰岩同志主持。新华社淮南分社汪义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号召各级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闻战线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许多同志认为,这对于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坚持新闻工作的正确方向,提高新闻宣传的质量和建设党的新闻队伍,都至关重要。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的基本职责就是要宣传马克思主义,当然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最近,我同报社的一些记者、编辑谈论这个问题时,大家都渴望能从理论上提高自己。  相似文献   

6.
为纪念建国50年出版的《通讯 名作100篇》(新华出版社出版,冯健、李峰主编,穆青、李庄为顾问),将《大寨之路》选入了该书。这使我又回想起往事。 随穆青串街走巷 《大寨之路》是 1963年 11月下旬采写的。在此之前,我对穆青的采访作风留有深刻印象。1958年春夏之交,穆青从新华社上海分社调到总社不久,就先到山西分社。当时分社地址在太原市新民头条1号。他不住宾馆,住在分社的客房,也没有随行人员。那年我20岁刚出头,到新华社山西分社当记者只两年,还是光棍。他那年也不过三十来岁,知道他也是鸡年生的,正好…  相似文献   

7.
我于抗日战争时期,即1938年8月至1945年底这七年多的时间内,曾在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成都分社任编辑,因此,知道该社内部的一些具体情况,有些是我亲身经历的,(如成都分社的情况)有些则是在工作接触或个人交往中直接间接得来的(如总社的情况等)。虽然都是亲见亲闻,但是,事隔四、五十年,许多细节已经渺如云烟,难于回忆了。这里所谈,都不过是该社抗战胜利以前的一些陈迹,且为其概略而已。  相似文献   

8.
我在新华社赫尔辛基分社连续工作了近8年,先后担任记者和首席记者,除了向总社发回大量文字稿之外,还向摄影部发回图片3700余张,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自己拍摄的,少量是搜集供稿。总社摄影部国际编辑室的同志说,在国外没有专职摄影记者的分社和小分社中,赫尔辛基分社的摄影报道搞得最出色,发回的图片不仅多,而且质量高,主题也选得好,很实用。赫尔辛基分社是个小分社。同在分社工作、出身摄影之家的夫人杜新,是我工作和生活上的得力助手。她从小受家庭的熏陶,不仅喜爱摄影,而且颇有研究。我在1975年进入新华社工作后也迷上了摄影,…  相似文献   

9.
半个世纪以来,中东一直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地区,是世界热点中的热点。在中东,无论是战争,还是和谈,都与一个人的名字有关,他就是叱咤中东风云几十年的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 一访:等候12小时 第一次采访阿拉法特是1988年1月12日,我当时任新华社巴格达分社记者,那时正是轰动世界的巴勒斯坦起义爆发不久。为了尽可能快地专访到阿拉法特,我们通过各种渠  相似文献   

10.
一点希望     
要不要办大学新闻系或新闻专业,是长期以来有争论的一个问题.不主张办的同志说,新闻工作同各方面的实际工作密切相关,做新闻工作的人需要懂得实际工作,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不论工、农、商、学、兵、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都要懂一点.因此认为记者主要靠在实践中锻炼.我是主张办新闻系的,这个认识也来自实践,以新华社上海分社现有的记者来说,大部分是复旦大学、人民大学、江西大学新闻系的毕业生,其中以复旦新闻系的毕业生占多数.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来分社的大学生,大体工作三到五年,就可以独当一面进行采访写作,很快成为分社的骨干力量.我们也有另一种经历,五十年代,有的兄弟分社调了几位县委书记来当记者,毫无疑问,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比较丰富,但对新闻的专业知识懂得很少,干了一阵记者,总觉得舒展不开,不久就都离开了新闻工作岗位.也有一些记者,原来是中学生,在报纸、通讯社当了一  相似文献   

11.
庞大的国外记者团从1980年12月到1986年8月,我作为《光明日报》常驻记者,在开罗工作。开罗是中东的新闻中心,有一个庞大的外国记者团。我到任时,正值埃及同以色列签署和约后不久,在阿拉伯世界处境最为孤立的时候,但仍有250来名外国记者常驻开罗。随着埃及同阿拉伯各国关系的改善,黎巴嫩内战又使许多驻贝鲁特记者迁往开罗,到我离任时,驻开罗的外国记者已增至400余人,中东的其他任何城市,包括内战前的贝鲁特都难望其项背。埃及政府认为新闻中心地位是政治中心地位的一种反映,很重视确立开罗在中东的新闻中心地位,采取措施欢迎外国记者常驻开罗。除少数敏感国家外,外国记者只要持有所属新闻机构的委任书,即可在埃及新闻中心登记领取记者证。有关部门还给外国记者以购买免税烟酒,使用免税汽车,免税进口新闻器  相似文献   

12.
工作12年,除了有两年呆在有一定知名度的杂志《三联生活周刊》,另外10年我都在新华社做分社记者。接触了中央、地方以及体制内外的很多同行,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我的好朋友,我也因此有机会了解这个行业以及从业者的心态。在一些场合,我曾经评价过这些心态。  相似文献   

13.
今年1月,100岁高龄的中国人民大学甘.惜分教授驾鹤西行,这是我国新闻学界的重大损失.笔者以为,新中国成立后,能够称得上大师级的新闻学者,有三位先生:方汉奇、甘惜分和早在22年前仙逝的王中先生.我有幸同这三位先生都有过亲密接触,梳理他们的人品、学品和学术成就,深感受他们的教益良多. 甘老1958年入党,解放后曾任新华社西南总分社采编部主任.1950年起转入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家.  相似文献   

14.
刘人杰     
刘人杰,1936年4月生,山西平定县人。新华社山西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政协山西省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他从1954年起一直在新华社工作,至今已四十二个春秋。先后在三个分社工作过,其中:1964年以前在上海分社任记者;1964年至1983年在山西分社,先后任记者、记者组长、分社领导组成员;1983年被任命为青海分社副社长,1985年任代社长、党组书记,主持分社工作,为时三年多;1988年调回山西分社,后任副社长、党组成员,直至今年年初退休。  相似文献   

15.
我在新华社工作40多年,然而最值得回味的是在第一汽车制造厂5年的采访实践和2年的下放劳动生活。 45年前,我有幸被总社从华东总分社调至吉林分社,长期从事一汽的宣传报道工作。一汽的伟大建设实践,加速了我在政治和业务上的成长,使我逐渐感悟到:要做好记者,首先要学会做人。从1958年开始,当我每天和工人师傅一道,穿着印有“汽车工人”字样的工作服,迎着四根并排的高大烟囱,走进一片机械飞速运转的车间时,心里总是不能平静。我想,当我从记者——变为“汽车工人”为开创我国汽车工业历史的新篇章,直接贡献力量,这是…  相似文献   

16.
从事新闻摄影工作这些年所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使我深感到要当好一个摄影记者,非自己建立起一套能很好地适应完成摄影报道要求的情况线索基础工作不可。近几年来,国内外形势发展之快,情况变化之大,使我对这个问题的体会也就越发深刻。从何入手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     
新华社召开一九八六年国内工作会议“把握大局,改进作风,当好党的喉舌”,这是今年一月下旬在京召开的新华社国内工作会议提出的中心议题。来自全国各地的分社社长、副社长、采编主任和总社有  相似文献   

18.
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采写过程,自始至终都是我们受教育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具体运用毛主席著作的过程。这次采写实践,不仅使我们从思想上对照焦裕禄同志,照了一次镜子,找到差距,明确认识了今后改造思想,改进工作的方向;而且在新闻业务上,我们也有一些新的感受。一,采访焦裕禄事迹的经过去年十二月,总社派我们去河南分社,了解分社工作,为即将召开的全国分社工作会  相似文献   

19.
一九五九年,是我们江苏分社通讯工作取得初步成绩的一年。这一年,根据不完全的统计,通讯员来稿刊登在人民日报头条位置上的有四十篇、被总社采用的新闻图片有四十二张。鲜明的对比过去,我们分社记者一般都认为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要求高,发稿时间急,因此总感到邀请通讯员写稿把握不大。一年的实践证明,通讯员不但能够写稿,而且还能提供不少新鲜主题,写出不少好新闻,被人民日报刊登在头条要闻的位置上。当我们总结一年来通讯工作的时候,大家都认为开展了通讯工作以后,扩大了我们记者的眼界,开辟了稿源,也使分社  相似文献   

20.
2006年4月,我从新华社吉林分社交流到山西分社工作,又一方水土,又一方人情,我的性格和行为、我的生活和工作,乃至我的整个新闻生涯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