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典型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数学里,涉及的典型知识,通常指典型的定义、概念,典型的公式,典型的方法,典型的例题,典型的数据等.  相似文献   

2.
何其芳当年提出典型“共名”说 ,实质是如何理解典型的突出性格特点问题。在典型问题探讨中 ,常常会牵涉到这个问题。实际上 ,典型之成为典型 ,并不是由于他的突出性格特点 ,典型的突出性格特点也不能抽象化为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身上见到的性格共性 ,必须把典型的典型性与典型的客观效果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3.
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实践不断涌现,对教育典型实践的学习也构成了教育进步的基本途径之一。在当前发挥教育典型实践示范价值的过程中,不少教育典型实践的学习者由于不能看到教育典型实践的实质、教育典型实践的整体,不能智慧地选择学习重点而出现问题。因此,教育典型实践在发挥示范功能之前需要被认真地研究。对教育典型实践的研究需要在整体而有机地理解教育典型实践基础上分析其中的示范性内涵。在具体研究策略上,对教育典型实践的研究需要加强外部主体研究,重视教育典型实践的主客观要素研究,并充分研究教育典型实践中的关键事件。  相似文献   

4.
一在教学内容上构建三典式教学模式即以典型教育素材引领思政课教学,以典型教学案例充实思政课教学,以典型乡土史资源丰富思政课教学。以典型教育素材引领思政课教学,即将典型任务、事迹、红色经典书籍、经典诗词、经典歌曲、经典影视剧等典型教育范例引入思政课教学之中。以典型教学案例充实思政课教学,即教师在教学中为了阐明一些学生所关心的热点、疑点问题,而随机穿插一些典型案例充实课堂教学。典型教学案例能激起学生思考和争论  相似文献   

5.
典型是中国古代人物品评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尚典型”与“称典型”从两方面构建了“典型”人物与传统历史及现实未来的关系。唐以后人物品评中典型批评的盛行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对遵礼守法及道德规范的高度重视,“典型”人物身上往往呈现出古风古韵。“典型”人物亦颇具老成之品性,以中正、七十“不逾矩”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物典型批评还往往与“清风”连用,“典型”人物无论从外形还是从骨髓里都透出清明的风貌,体现了善与美的统一。传统诗文中还有不少将饮酒与“典型”联系起来的语句,形成了一个脱俗率性的“饮者典型”的文学母题。  相似文献   

6.
典型教育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示范、警示和激励、感染的作用。当前典型教育的效应不断弱化,表现为:树立的典型本身过于完美,降低了在群众中的可信度;典型的树立过于单一,没有结合不同人群的特点加以宣传和教育;多注重正面典型的示范,对于反面典型的警示存在不足。强化典型教育效应的对策为:选择典型要实事求是、具体对象具体分析,坚持客观性;宣传典型要全方位、多元化,保持连续性;保障典型要制度化、规模化,形成系统性。  相似文献   

7.
在欧洲古典美学家中,别林斯基是一位最为自觉倡导典型理论的文艺批评家.“共性个性统一说”是别林斯基典型理论的核心观点.别林斯基把“典型性”、“特殊性”看成是典型创造的两个法则,而且认为二者是统一的.同时,别林斯基强调典型的时代社会内容、普通人的典型和典型与环境的关系.“类型说”在别林斯基典型理论中也留下深深的辙痕.  相似文献   

8.
树典型活动是一种很有中国新德治色彩的社会现象,是时代的写真和社会的缩影,不同时期的树典型活动是社会文化变迁的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树典型活动与社会文化变迁相伴随,典型的类型、树典型的标准及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当代中国,典型的类型更加丰富。树典型活动的政治标准、道德标准与业务标准相对稳定,典型的知识标准、财富标准与生命标准则随着社会文化变迁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过程;树典型活动的观念更为科学,方法更为务实,手段更为丰富。树典型的效果受到冲击,挑战与机遇并存。  相似文献   

9.
李欣 《时代教育》2010,(3):50-51
本文综述了有关典型理论的发展,并详细分析了典型理论的认知基础与特征。笔者认为,理解典型理论的内涵以及把握典型的特征对于语言学习者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重视抓好典型教育,充分发挥典型教育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抓住有利时机,采取有效措施,正确运用典型,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一、培养和发现好典型培养和发现好典型是抓好典型教育的前提,是为抓好典型教育积素材、打基础的过程。没有培养或选拔出好的典型,正面典型教育就无从谈起。典型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一个好的典型,一个更有说服力、影响力的典型,仅靠自然成长是很不够的,还必须有意  相似文献   

11.
陶陶 《培训与研究》2007,24(3):1-6,17
小说典型理论在明清时代经过了从朦胧走向明晰而至成熟的一个发展轨迹。从李贽提出了典型的共性与个性的“同而不同处有辨”的思想,到叶昼提出典型的多层心理分析,到金圣叹揭示的典型之“同中之异”,到毛宗岗的典型和类型的区分,到张竹坡典型的“犯而不犯”、“尚有典型”的理论思维,终至成熟。而后,脂砚斋对典型的二重性作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因此,中国的典型理论形成了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美学思想和学理渊源。  相似文献   

12.
欧洲典型理论是随着再现艺术的创作实践与理论发展而发展的。在马克思主义典型理论诞生之前,在欧洲典型理论发展史上竖立着三座里程碑:古希腊的典型理论、德国古典美学中的典型理论和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典型理论。德国古典美学中的典型理论  相似文献   

13.
王丽 《文教资料》2010,(19):176-178
典型教育是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通过他人的高尚道德、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使其形成优良品质、良好作风。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大学生思想意识多元化,大学校园里,典型教育效果日益弱化。为了提高典型教育的有效性,本文分析了高校典型教育的特点以及典型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增强典型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文艺学进行了全面科学的论述,其中,典型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艺术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文章从典型的本质、典型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三个方面,对马克思、恩格斯典型论进行了梳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从事教育宣传报道工作的经历,自己在重大典型报道中有些想法和思考,现在愿和同志们一起研究探讨。一、关于典型经验总结问题1什么是典型典型应该是有代表性的人和事,而这种人和事是有推广价值的,是可供人们学习和借鉴的人和事。我们通常理解的新闻报道和教育科研所需要的典型,这是一大类。典型还有另外一种类型,即文学艺术典型。这一类典型与新闻、教育典型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它可以虚构,而新闻、教育典型则不允许,它必须忠实地再现事实。总结典型经验,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我们搞典型经验的总结,搞典型经验的报告,是旨…  相似文献   

16.
当今典型越来越多,影响却是日渐式微。大部分典型的感人事迹会随着媒体报道热潮的冷却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脑海。像雷锋、焦裕禄、张海迪这样能在受众心中化为永恒典型的人物已是屈指可数。作为传媒人不得不反思,为什么我们拥有了先进的传播技术,而传播效果反倒不如几十年前呢?造成典型不典型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才能使典型报道更典型呢?本文分析了典型人物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解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推出典型、推广典型,无疑是咱们改进工作的一种有效方法。论说,咱们的典型并不少,总在不断地被总结、不断地被推介。但是,其中有些又不断地被冷落、不断地被遗忘。一位同行道出个中缘由:"典型"本来就不太典型,因为它就没"落地"。  相似文献   

18.
毛骆平 《湖南教育》2004,(10):31-31
以“典型引路”为手段,以“塑造心灵”为目的,指导学生学习和做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这是适应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种方法,这一教法包括五个环节:推荐典型评价典型分析典型对照典型学习典型。1.推荐典型推荐典型是教学的启动导入环节,一般是5分钟,具体任  相似文献   

19.
典型教育是延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色,党通过树立典型感染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起到了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典型教育方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树立典型,注重典型的时代特征;尊重群众意愿,发现群众身边的典型;积极宣传典型,使之深入人心;典型要监督、教育、自省,使之精神永...  相似文献   

20.
在承认 2 0世纪中国文学典型论价值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其三大局限 :典型的政治意识形态化、神化及典型理论发展中的共性论与个性论的内在矛盾 ,以期对陷入理论危机的典型论提供一个建设性的参照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