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兴安盟1964~2015年8个国家站冰雹资料,分析了兴安盟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兴安盟冰雹灾害等级进行划分,得出兴安盟冰雹灾害分布情况。另外分析了地形对冰雹活动的影响,冰雹云移动的路径。最后分析了冰雹对兴安盟农牧林业的影响,冰雹对公众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判断冰雹云的综合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空资料,对冰雹云的雷达回波参数和环境场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合人工的观测。结果表明:降雹与雷达回波顶温度,回波强度,0~20度之间云体的厚度,700hPa上的比湿及云体的冷暖厚度之比等参数有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冰雹的短时预报方程,并为人工防雹提供可作为依据的简明判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天气预报)中尺度模式模拟2020年3月22日在浙江中部地区发生的一次超单体降雹过程,并结合多普勒雷达资料、常规天气资料分析了超单体的雷达回波特征、内部风场结构和云物理特征,研究冰雹形成、生长的机制。结果表明:本次超单体过程是在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并配合低层冷切、配合较大的风切变、充足的不稳定能量等动力热力条件共同作用下发生发展,雷达图上有典型的钩状回波、高悬垂回波、有界弱回波区、三体散射长钉以及强烈发展的中气旋等特征。数值试验成功地再现了超单体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垂直结构,降雹过程的雹粒子的增长和过冷却水密切相关,发展阶段的过冷却水、上升气流、雹三者处在统一位置,有利于冰雹的粒子增长;成熟阶段和减弱阶段则缺少这一配置,导致雹粒子缺少增长和补充,降雹趋于结束。  相似文献   

4.
2004~2010年青海省冰雹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及环流形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青海省地形及气候特征,将全省划分为东部农业区、环青海湖地区、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区和青南地区共5个区,分析了2004~2010年青海省出现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流形势,结果表明:①青南高原是一个雹日高频带,青海湖以北的祁连山、拉脊山地区的雹日也较多,海西大部年降雹日数在2次以下;(2)2004~2010年间冰雹出现的时间为4~9月,一年中冰雹出现最多的是6~9月,青海省冰雹天气属于夏季多雹类型;(3)祁连山区、柴达木盆地、环青海湖地区冰雹天气的500hPa环流形势蒙古低槽型最多,其次是西北气流小槽型,西北气流冷温槽型最少;东部农业区西北气流小槽型最多,其次是蒙古低槽型,西北气流冷温槽型最少;④在青南地区,冰雹天气环流形势高原小槽型最多,其次是副高边缘西南气流型,低涡切变型最少。  相似文献   

5.
基于雷达、大气环流、卫星云图资料和地面、高空观测资料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分析总结出冰雹云产生的气候分析;一江两河流域冰雹云产生源地及移动路径;冰雹云、雷雨云的雷达回波分析、演变规律及判别指标。考虑目前95%的作业点依靠目测作业的方式,分析总结出适合本地的人工防雹目测作业方法及技术。  相似文献   

6.
2017年6月30日浙江绍兴发生了一次罕见的冰雹天气过程,通过分析表明,冰雹天气是由冷性低涡前10个纬距的暖区中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高层干冷空气的侵入,中低层的增温回暖导致了大气层结不稳定;700 hPa的西南急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地面上中尺度切变线和低涡的发展为强对流提供了动力条件;干空气侵入对于此次强对流有激发和加强作用,干侵入对应高层湿位涡的下传。K指数、CAPE、850 hPa与500 hPa温差等参数极大值出现在降雹时,而BLI、SI指数、0℃层高度在降雹时达到极小值,0~6 km垂直风切变需达到中等强度以上才有利于冰雹发生。同时还对此期间的多普勒雷达产品进行了分析,TBSS和VIL≥60 kg/m~2对于冰雹的出现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多普勒雷达产品的综合比较分析可以有效的对冰雹过程做出预测预警。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雷达数据对浙江北部地区2022年4月25日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 hPa高空急流、500 hPa槽、700 hPa切变线、地面热低压是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强对流天气自西南向东北移动,先后影响杭州、湖州、嘉兴等浙江北部地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较长。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高空槽前、低层切变线南侧的强盛西南暖湿气流中,是由地面低压倒槽内的中尺度辐合线触发。由于湿层浅薄,水汽条件一般,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以雷暴大风天气为主,局地伴随短时暴雨和小冰雹。从雷达数据分析,强对流天气东移发展过程中可见弓形回波、速度模糊等雷暴大风天气特征,强对流天气伴随回波带的移出而结束。  相似文献   

8.
依托地面气象观测和MICAPS资料,选取2007年-2016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84次冰雹天气过程,以大气环流形势为背景,500hPa形势场为主要影响系统,将其划分为高空冷槽型、高空槽型、高空冷涡型和西北气流型等4种天气类型;对冰雹天气进行了气候特征的分析和研究,统计发现:冰雹天气最少是2010年仅3次,最多是2011年和2015年均13次,最少的月份是5月仅2次,最多的月份是6月31次。  相似文献   

9.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ADTD闪电定位仪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6月20日午后内蒙古东北部一次以冰雹为主的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冰雹单体的雷达回波演变和闪电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6月20日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冷槽东移和地面暖倒槽强烈发展的环流形势下,倒槽锋生过程中地面辐合线的长时间维持促使对流风暴生成加强东移,造成下游大范围冰雹灾害。(2)本次强对流天气是多个风暴单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单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移动缓慢,叠加效应使同一地区经历多次冰雹天气,损失严重。(3)强对流天气过程降雹区出现高强度的正地闪,闪电的空间分布与雷达回波一致,降雹期间正闪频次跃增,降雹后正闪频次跃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986年~2020年期间降雹序列统计分析表明,青海省杂多县冰雹日数、冰雹灾害次数随年份推移呈现振荡减少的趋势;一年中冰雹出现在4月~10月,其中6月~9月为冰雹高发期,冰雹灾害同时也主要出现在4月~10月,其中5月、6月和9月为冰雹灾害高发期。杂多县冰雹的日变化非常明显,降雹主要发生在13时~20时,主要集中在15时~19时。从1986年~2020年杂多县冰雹最长持续时间年际变化分布特征可以看出,降雹持续时间整体上随年份推移呈显著减小的趋势;1986年~2020年杂多县平均单次降雹持续时间为7.5 min,总体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11.
利用锡林浩特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micaps常规高空地面等资料,对发生在锡林浩特市中心的大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天气发生时,锡林浩特500hPa~850hPa均处于槽前,有利于上升运动形成,为降水提供较好的动力条件;本次暴雨过程中,雷达回波具有"列车效应",同时有逆风区的出现,1h液态水含量、3h的降雨累计量可以反映出锡林浩特上空会有强降雨产生,这也是出现大暴雨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利用Micaps资料分析了2000~2007年27次青藏高原东北部强冰雹天气形势、不稳定条件、环境风特点、雷达回波特征等。发现:青藏高原东北部强冰雹天气主要由蒙古低槽型和西北气流型天气形势造成;不同天气形势K指数条件相同,当西宁站及周边70km以内站出现冰雹天气时,西宁站K1指数大于等于18°C,而青藏高原东北部出现强冰雹天气发生时,西宁站K2指数82.8%大于等于26.9°C;不同天气形势环境风特征不同。蒙古低槽型时,冰雹日08时西宁站一般低层为暖平流,高层为冷平流且深厚,高原东北部各探空站地面至300hpa垂直风切变有利于深厚对流的组织发展,西北气流型则一般低层为暖平流,500hpa以上冷暖平流随交替出现,高层冷平流较弱;不同天气形势出现冰雹的机制不同,蒙古低槽型以高空冷槽与低空湿舌对应是引发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原因,高空急流强,低层水汽贡献大,垂直风切变强;西北气流型以高空冷槽与低层暖脊对应是引发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原因,高空急流较强,温度平流贡献大,垂直风切变较强。  相似文献   

13.
收集2007年~2016年鄂尔多斯市冰雹资料,结合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鄂尔多斯市人工影响天气三维指挥系统,分析了55个冰雹天气雷达回波强度、回波形态、45dBz回波顶度、垂直液态水含量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冰雹雷达回波多以单体和多单体存在,发生冰雹时45dBz回波顶高在7km以上。但6月份发生冰雹的垂直累计液态含水量达到20 kg·m~(-2),7月~8月份的垂直累计液态含水量在30 kg·m~(-2)以上。6月份0℃层高度多数集中在在4km~4.5km,7、8月份0℃层高度在4.5km以上。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2005年9月2日一次冰雹天气过程中ADTD闪电定位系统监测到的闪电特征资料,结合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对比分析了这次强对流过程中冰雹云与闪电的对应关系,总结出利用闪电特征的变化预警冰雹天气的几项指标。  相似文献   

15.
2012年3月17日~18日兴安盟大部地区出现强寒潮天气。本文从高空500hPa、700hPa、850hPa环流系统的演变,分析了强寒潮天气的形成原因,总结了3条预报指标,为今后北路冷型寒潮天气的预报积累了一定的预报经验。  相似文献   

16.
通过收集和分析2005年~2018年发生在呼和浩特地区冰雹天气过程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的资料和产品,得出了一些冰雹天气发生时反射率因子(R)、回波顶(ET)、垂直累积液态水(VIL)、冰雹指数(HI)等雷达产品的初步特征,利用这些特征指标指导雷达开展灾害天气的预报服务,可有效提高短时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率,为今后做好冰雹灾害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MICAPS操作系统为平台,通过对1980年以来的高空、地面、云图和各种数值预报产品统计分析,普查通辽市地区降雹前一天和降雹当天的天气形势资料,找出通辽市降雹天气的主要天气形势(影响系统),从而建立0~24h冰雹预报模型,并在分析冰雹天气发生的气象条件基础上,寻找和建立相应的预报指标,为利用天气图进行大范围冰雹预报提供一些预报经验。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70~1999年昌都冰雹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昌都冰雹的初、终日,日、月、年际变化,冰雹直径及持续时间.结果表明冰雹最早出现在3月27日,最晚出现在10月25日;冰雹集中出现在中午至傍晚;冰雹的月际变化呈双峰型;70年代降雹最多,80年代降雹最少,90年代又略有增多;最大冰雹直径15毫米,重量1克,平均雹径为4.2毫米;最长降雹持续时间为23分钟,降雹持续时间以5分钟内的出现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总结富锦市10多年人工防雹工作积累的成果和经验,归纳了几种类型冰雹云的雷达回波特征以及利用回波形态、回波参量和综合指标对其进行雷达识别的方法,并结合冰雹云数值模拟结果,总结了对具有液态水累积区的冰雹云实施人工防雹作业的一些经验,仅供大家在今后的科学防雹作业中加以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2018年6月17日西藏那曲色尼区短时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一次天气学与雷达特征分析,此次降水过程冰雹的直径达10mm。针对这次过程,文章利用Micaps的500hPa高度场、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雷达等资料进行天气学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