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群 《湖南教育》2005,(2):37-38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呢?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可以通过发掘历史学科蕴涵的时代美、艺术美和心灵美来对学生展开教育。 第一,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人类社会进步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美。 生产力在不断地发展,社会在不停地向前迈进。夏朝建立后,它虽  相似文献   

2.
初三《思想政治》新教材第五课“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是全书最后一课。同学们在学习中要抓住重点,善于总结归纳。下面将本课重点,概括为“一二三四五”,以便理解和记忆。一、“一个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初三课程中最重要的原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要相应地发生变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二、“两大主题”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是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和…  相似文献   

3.
高绍蕴 《湖南教育》2003,(13):53-53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必须遵循本学科的特点,不断研究学生学习本课的心理特征与技能表现,灵活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授之以渔”,培养自悟能力。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信息加工的能力。历史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之以渔”,才能使学生形成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学习能力。“授之以渔”,就是让学生由“学会”变“会学”,增强悟性。首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发现规律,利用规律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历史朝代的兴衰揭示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美育是德育的一个方面,它融汇于各学科的知识之中。历史本身可以说是创造美、完善美、发展美的过程,因此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也是历史教师值得探索的一个课题。多年教学实践中的体验,多次听课、评课活动中的学习,对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本人略有所感,初步摸索出如下几种做法。 一、以“美”展现美 这是教师用历史的“美物”、“美事”、“美人”正面对学生进行的美育。如原始社会一章,介绍了人之初低下的生产力──简陋粗糙的石器。怎样使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界的根本区别”、“劳动创造人本身”这惊天盖世…  相似文献   

5.
历史教学美育渗透是历史教师通过传授历史知识,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在“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对历史上的美进行“观照”和“感受”,并进一步深化,从中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知识量的获得越来越大,涉猎的的知识范围越来越广,对美的知识获得的欲望也日益  相似文献   

6.
中学阶段的青少年,由于时代、经历和思维方式的隔膜,对美的理解和鉴赏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造成这种审美偏向的原因很多,既有思想教育的问题,又有情感体验的问题,也有对美的认识问题。因而对客观存在的各种美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揭示其实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悲剧”作品的赏析中陶冶性情、锻造“人格”、感受“悲剧”作品的情感美,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丰富学生情感,正确认识“悲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欣赏的主体,教师要采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  相似文献   

7.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一个专业的人才,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欣赏和创作中发现美、感悟美、进而创造美。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美”的心态在生活世界中感知、欣赏、创作“美”,这是值得教师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顾静艳 《江苏教育》2022,(21):58-60
书法教学既要关注字的结构之美,又要关注书法的历史蕴蓄之美。三年级的《春字头》一课,教师要让学生在理解“春”字含义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春”字的演变过程和写法变化,同时注重讲练结合、举一反三,教给学生写好“春字头”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强调数学应用价值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这一论述揭示了数学在生产力中的巨大作用。数学作为从量的方面处理现实世界中各种关系的科学,当然也要处理有关生产关系的问题。这就是数学的价值。但由于历史的影响,教师们在过去的教学中过分强调数学的逻辑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理论性,宁可一遍遍地去重复那些严谨的数学概念、讲授那些主要为解题服务的技巧,却很少去讲数学的精神、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蒋敏 《江西教育》2023,(15):32-33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发掘德育素材,渗透德育观念,引导学生的德育实践,从而追寻“历史之真”“历史之善”“历史之美”;要借助历史长河中相关的事件、人物等,渗透与融入德育。教师要通过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化,充分地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1.
芦燕 《教师》2008,(14):115-115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及时引导学生去品赏。本文从妙用导语感受愉悦美、把握涌读体会节奏美、放飞想象品味意境美、教学机智回味幽默美4个方面探讨如何让学生倘徉在“美“的世界里。  相似文献   

12.
张庆庆 《甘肃教育》2013,(22):90-90
音乐教学是一种“美”的教育.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美、创造美,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的趣味性.让音乐教学与快乐同行。  相似文献   

13.
朱静 《学苑教育》2023,(20):19-21
小学体育作为当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背景下重要的一环,教师要主动整合教学经验,尝试通过“游戏创编”这一教学途径寓教于乐探究体育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在游戏娱乐活动中,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体育教学,实现体育课堂“乐中学,学中乐”的教学实效。同时,学生在游戏环节设计的体验中也能培养锻炼意识,提高运动技能。可见,教师要对体育课堂下游戏创编活动设计的探究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4.
小学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小学历史教学应当通过讲授中国历史上各社会发展阶段的一些简单情况、历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著名人物以及世界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使学生获得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些常识。”又特别强调:“在小学历史教学中要以点穿线,力求反映历史发展的线索”。我认为小学历史教学如果能给学生一条明晰的历史线索,要比单纯让学生记住某些历史事件重要得多。在历史教学中有不可忽视两条线,即纵线和横线。  相似文献   

15.
石红珍 《教师》2008,(12):87-8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这些论述揭示了数学在生产力中的巨大作用。数学作为从量的方面处理现实世界中各种关系的科学,当然也要处理有关生产关系的问题,这就是数学的价值。但由于历史的影响,教师们在过去的教学中过分强调数学的逻辑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理论性,宁可一遍遍地去重复那些严谨的数学概念,讲授那些主要为解题服务的技巧,却很少去讲数学的精神、数学的价值、数学结论的形成与发现过程、数学对科学进步所起的作用等内容。这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片面化、狭隘化,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呢?  相似文献   

16.
改写后的初二思想政治课教材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正面突出、间接强调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规律,并把这一规律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教材。因此,教师应紧紧围绕这条主线展开教学,以便使学生掌握诸多重点、难点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习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概念时,我们告诉学生: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各种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中学语文教学形势的发展,使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对美的事物的感受、体验和鉴赏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那么如何让语文教学走向审美化呢?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做到:教师无论在备课时,还是在讲课中,都要进入角色,倾注感情。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音乐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或许正因它的美,故而成为我国“美育”体系里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于是也成为了教师进行美学渗透的重要载体和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源泉。然而,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无论是歌曲学唱、名曲欣赏还是音乐实践,都把目光指向了“速成”、指向了“功利”,于是“美”被隔离了,这样的教学不仅伤害了学生对音乐的原始认知,更淡化了学生对音乐之美的追求,为此,我们的音乐教学必须改变现状,通过挖掘音乐内容的内在美和拓展音乐形式的外在美来提升学生对“美”的认知、情感、能力,最终让学生在“美”的世界里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感知美;要通过朗读,让学生体验美;要创设情境,让学生鉴赏美;要通过想象,让学生创造美。  相似文献   

20.
一、历史教师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观念,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崭新的历史教学理念。历史教学理念是历史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将历史学科视为以记诵为主的“单向接受的科目”,形成“教师灌输,学生背书”的历史教学模式。笔者认为,这是历史课长期被学生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的最重要原因。历史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既要让学生了解、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和重大事件,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