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1 毫秒
1.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为喜欢,所以去做,因为有乐趣,所以再累也心甘。如袁荃猷先生的刻纸集《游刃集》,笔者深为其中淳厚巧妙的古韵、清新活泼的生机而折服。因为以前读过其夫王世  相似文献   

2.
贾锟先生的《香山诗》书作,下笔果断,书写性强,有些字如“香、步”等字写得还是不错的,用印也较好。从整体来看,作者似有较长的书写历史。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一是草法不准确。草书的法度非常严谨,稍有不慎很容易把字写错。这件作品中有几个字写得不合草法,如“花、里、都、争、头(头)”字。二是字法上形成了不良习气。如“托、云(云)、百、花、南、都”等字起笔较重,收笔较轻。三是章法上过匀。前两行字较小,后两行字较大,并且布如算子,没有变化。建议作者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字帖靠住临一段时间,写作品时可以先集字,使作品帖的面目强化一下。然后由少到多地不断集字书写,直到能变通处理作品中所有的单字,使之形神能与帖接近或风格上与帖接近。  相似文献   

3.
回忆曼若先生柴建国郝文兰曼若先生的书法、篆刻得以选集出版,恐怕是先生生前所未料及的事。我们与先生相交、相知多年,如何为人、治学、作字,大节目处时得先生耳提面教,获益不可谓浅。为先生出版此集,虽多少有些报哺之意,主要的还是在宣传先生的人品、学问及其超迈...  相似文献   

4.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0(1):F0002-F0002,F0003
刘兴德,字云子,又字如一。生于1967年、自幼对线条敏感,幸蒙陈孝宁先生教勉。习书过程中,广涉古代碑帖墨迹,在真、草、篆、隶中探寻诸体流变之情态,体味古人笔墨蕴涵之妙韵。  相似文献   

5.
王余佑字申之,一字介祺,号五公山人,为明清之际北学的重要代表,孙奇逢最早的弟子之一,颜元、李塨、王源皆师事之。初居保定新城,明亡隐居易州五公山,后徙河间献县,主讲献陵书院。根底理学,长于读史,能诗,擅书法,精技击。著作甚富,有《乾坤大略》、《居诸编》、《诸葛八阵图》、《万胜车图说》、《兵民经络图》、《太极连环刀法》、《涌幢草》、《认理说》、《前著集》、《通鉴独观》、《茅檐款议》等,惜多不传。弟子编诗文为《五公山人集》十六卷,并有《王氏家谱.事迹纪略》抄本传世。本文为张京华与王余佑十三世裔孙王树森先生的部分通信讨论,已收入王树森先生等新编《王氏家谱.记叙篇》中。  相似文献   

6.
约40万字的叶圣陶传略《父亲长长的一生》已由其子叶至善先生撰写完成,与广大读者见面。该书约500页,既有单行本面世,又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集》第26卷。书末附有责任编辑缪咏禾编的《叶圣陶集》前25卷所收作品的《集名和篇名索引》,研究者和广大读者查找文篇,将会得到不少方便。叶圣陶先生(1894—1988),是我国现当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首任社长、总编辑,为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作为谴词炼字的典型范例,已广为人知了。近读《宋诗选注》,方知“绿”字的这种用法,并非王安石所首创。钱钟书先生在选注时指出:“绿”字这种用法,在唐诗中早就出现过,如丘为的“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李白的“东风已绿瀛洲草”;常建的“主  相似文献   

8.
正历来书法大家,总以令人称道的独特书风、字法建树书坛。从这点来说,邹德忠先生可谓当之无愧。邹德忠先生作为一名涉猎面广泛的书法家,篆、隶、行、草诸体均成就非凡,而他的隶书成就则尤为书界所瞩目。他全面发展并带动了汉隶书的书写,并以自己的禀赋、性格和对书法的独特感悟,建立起了隶书独特的书写风格,而这种独特的书写风格,则促  相似文献   

9.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古语云:"集字成句,集句成章。"词、句、章都是以字为基础的。张志公先生说过:"凡是读有困难,笔下文理不通的十之八九被这道关口拦住了。认的字少,不够用;认的字没弄清楚,不管用。"新课标也指出:  相似文献   

10.
刘惠斌先生的草书诗作,线条流畅,书写自然,草法也无大问题,特别是用墨很值得称道,总体上是一件不错的作品。不足之处有:一是用笔不够精到。入笔交待不够清晰,行笔也缺韵致。二是个别字的草法不够准确,如“明”字之“日”旁、“浣”字之“水”旁等。三是落款过紧。应将印章作为章法的一部分,留足预判位置。  相似文献   

11.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集以此名,人亦因此称他为惜抱先生。他的《惜抱轩全集》,有“诗集”,“诗后集”和诗“外集”三部分,占全集五分之一略强。计有古、近体诗七百三十首,试帖诗四十首,词七阕。  相似文献   

12.
草的沉思     
草是卑微的,平凡的。与高耸的大树相比,草是如此微小;与姹紫嫣红的鲜花作伴,草是那样平淡。所以,草常常被人看不起,人们在提起所鄙视的事情时,总要加上一个“草”字:草民、草根、草莽、草芥……  相似文献   

13.
第一种,以作者的姓名命名。 从西汉初年至唐朝初、年的诗文集多是以这种方式命名的,如《贯谊集》、《诸葛亮集》、《陶渊明集》、《骆宾王集》等。从名称来看,这类集名的诗文集多系由后人辑录整理而成,如嵇康生活在魏晋时期,他的诗文集《嵇康集》却是今人鲁迅先生辑录成集的。 第二种,以作者的姓和字命名。 用这种方式命名的诗文集多出现在唐代,如王勃字子安,其集即名《王子安集》,李白字太白,其集即名《李太白全  相似文献   

14.
王美春 《现代语文》2007,(8):123-123
近日,读了江凯波先生从广州寄来的文学新著《文海泛舟》,觉得这本二十一万字的文学评论、鉴赏集颇具特色,便乐意介绍给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5.
集字练习课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运用,体验书法创作的过程,感知传统书法作品的内涵,体会学习书法的成就感,提高毛笔书写的能力,实现学以致用,它是一种重要的书法技能教学训练创新课型。基于区域整体教学模式,结合书法集字练习课实际,教师在教学中实践"学本五步集字练习"课堂教学范式,通过对北师大版《书法练习指导》的教材分析,理清"学本五步集字练习"课堂教学范式的基本定义、理论基础、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刘瑞良先生的毛体书法《沁园春·雪》,整体有毛体气韵,行笔比较果断流畅,效果也是不错的.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要注意正字,也就是要把草法写对.草书虽草,但都有严格的规矩,正如《草诀百韵歌》中"长短分知去"所说,稍有不慎可能写错字.此幅作品中,"莽、顿、舞、驰、与、妖、娇、腰、武、祖、稍、骄、识、流"字等,草法不够准确.第二,章法上应注意对比关系,即字的大小、轻重、收放等要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7.
<正>《怀仁集字圣教序》碑,唐咸亨三年(672年)建于京城长安弘福寺。碑文是唐太宗为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而写的。太子李治(高宗)并为附记,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碑石高9.4尺,宽4.2尺,共30行,行80余字不等,现在陕西西安碑林。"集王"一格,首推《怀仁集字圣教序》。其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历时25年集摹而成,故为世所重。碑文选自王羲之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  相似文献   

18.
《逸子吟草》是郑异之先生亲自删定的词集,自戊寅至丙子(1938-1996),共收长短句156阕,其中长调30阕,中调30阕,小令96阕。  相似文献   

19.
正【初识经典】《柳河东集》原名为《柳先生文集》,又称为《河东先生文集》,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作品集,由他的好友刘禹锡编成。为什么柳宗元的作品集会称为《柳河东集》?古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号。柳宗元,字子厚,是唐代河东人,世人给了他一个别号叫"柳河东"。所以他的作品集就叫做《柳河东集》。这本集子一共有四十五卷,外集有两卷,收录柳宗元的全部诗文。在文集前面的  相似文献   

20.
翻译界老前辈刘重德先生提出了翻译原则“信、达、切”三字:信——保全原文意义;达——译文通顺易懂;切——切合原文风格。运用其原则对陈文伯先生翻译的两个短篇小说进行评论,指出其精彩之处同时也挑出其毛病,以期对我们今后的翻译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