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褚树青是一位优秀的图书馆馆长. 让我了解到这一点,始于他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办平民的图书馆,一百多年前一位绍兴的乡绅能做到的事情,难道今天官办公共图书馆还做不到吗?"我当时到他的办公室跟他谈事,不知怎么就聊到办馆理念上了,他似乎很随意地说了上面这句话,当时我大吃一惊,没想到他有这样好的理念,在这之前,我跟他接触不多,对他不甚了解.从这次交谈以后,我开始关注他和杭州图书馆.  相似文献   

2.
凤翔 《传媒》2002,(8):38-38
“重栏目,不拘泥”,这两句话,是我几十年办报纸副刊的体会之一。 不久前,到一家报社看望一位办文艺副刊的朋友。他正在为一篇稿件嘬牙花子。他说,这篇稿子不错,有可读性,但版面上的哪一个栏目都不适合。我说:“既然稿子不错,又有可读性,您阿必让栏目限制住呢?刊登时,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工作的卓越管理者--追忆陈誉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誉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图书馆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图书馆工作的卓越管理者他在长期办馆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的办馆理念和科学的办馆方法是图书馆管理界的共同财富,应得到发扬和光大。  相似文献   

4.
真实的遭遇     
中学时期的一位老师从家乡来,我们几个同学去看他。谈话间他对我们说:“你们都是记者,你们是我的学生,今天没有外人,我讲个真实的故事:前些日子咱家乡邻县去了一位记者,采访全县办计划生育协会的事。记者要到村里采访,县里有关部门通知了某某乡,乡里选了一个村子。其实,村里没有什么这协会那协会  相似文献   

5.
本期故事的讲述者是在地震棚里写完这篇故事的,在地震棚里回顾着数年来的职业经历,我不知道田德海馆长的心情会不会跟平时不太一样。 在西部做基层图书馆的馆长,缺钱是常态。他通过社会力量筹集到建设资金,这个过程无疑是艰难的,他的努力不仅成就了一幢文化综合大楼,还成就了职工的住房改善。如果我们对这一点无动于衷,那是我们自身的局限。在一幢宽敞明亮的大楼里享受图书馆生活,这是构成老百姓幸福指数的一个指标;在公务员的福利性住房享受和富裕阶层自我实现的住房享受中,图书馆员因为“单位”这一职业的归属而获得了他们原本不敢奢望的住房,这一点,我们不仅要充分地予以理解,还应该由衷地为之高兴。而这一切的实现,源自于一种魄力和决策,它值得我们尊敬。 田馆长是一个敢于想办法的人,他主导的与浦东新区图书馆结对子,似乎搭建了一座通往理想彼岸的虹桥,的确,他就是通过这座“桥”,做成了大事。 跟富裕地区的图书馆结上对子,如果仅仅是靠着它满足于一些物质上的援助,这是一种低的境界。对于田馆长来说,他的心里多了一些“贪念”,他贪念的是更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机会——把麦积书画展办到上海浦东,进而办到北京。 田馆长算不得科班出身,但他很看重去拿文凭。因为拿文凭需要经历一个专业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改变了他的图书馆理念,他把课堂上和书本里的东西付诸实践,比如开架借阅,比如阅读推广,比如优质服务……,在办馆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他要在办馆理念上拉近与发达地区图书馆的差距。 地震已经过去,庆幸的是,麦积区图书馆没有受到大的破坏。最近一次见到田馆长,他说生活已经恢复正常。我们衷心祝愿麦积区图书馆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6.
我县有位农民通讯员,一次让我修改稿子。稿中说陈庄乡三道山村有老两口,在为独生儿办婚事前夕,儿子突然得病死去。老两口为此重病缠身,未过门的儿媳妇感到老人需要人照顾,就只身来到三道山当老两口的干女儿。她的精神感动了老人的一位年轻的远房侄子,两人在接触中产生了爱情。后来老人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我问他:“这事完全真实?”他坚定地说:“我对你哪能说  相似文献   

7.
吴:我曾经和一位大学图书馆的馆长聊天,就印刷型出版物是否会被电子出版物取代,无纸化社会到底离我们多远等问题交换了看法。我记得他说了一句给我印象很深的话,他说,“图书馆员最大的困惑,是在这个印刷品和电子品抗衡、信息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如何有效地去管理和配置各种信息资源”。韦伯博士,你的几篇大作,在这方面有不少独到的见解,能不能请你给我们谈一谈?  相似文献   

8.
杜晓蓉 《当代图书馆》2010,(3):73-75,26
《当代图书馆》要在自己的刊物上介绍一批省内有影响的图书馆学者。他们让我写一写赖伯年先生。当我向赖先生表示这层意思时,他微笑着说:“我的那些事你们都知道,没什么好写的。我只有三句话:我这一生,与书有缘,与图书馆有缘,与图书馆人有缘。”我根据这三句话,  相似文献   

9.
去年七月,故宫博物院院长、著名史学家吕振羽同志的夫人江明同志,给家乡——湖南邵阳县金称市公社汇寄了人民币六千元作为办农村图书馆之用,并给金称市公社党委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得知家乡准备办图书馆,这很好。这也是振羽同志和很多老一辈革命者的希望和要求。汇上币陆千元,作为你们添置图书资料之助,这只是我对家乡人民的一点心意。”金称市公社党委接此信后,多次开会研究兴办图书馆的问题,经过几个月的筹备,  相似文献   

10.
有一位诗人曾这样说过:在这个星球上,没有什么建筑能像图书馆那样,安抚读书人的灵魂,培育青年人的思想.它是朴素的皇宫,清贫的教堂;有一位哲人这样说过:图书馆给了我一把智慧的钥匙,开启了知识宝库,赋予我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有一位馆长这样说过: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是的,图书馆的事业是伟大而荣光的,图书馆员的职业是纯洁而神圣的,我们作为生活在天堂里的图书馆人,应该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幸福.  相似文献   

11.
在葛剑雄先生2007年三月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之前,我知道他是一位知名学者。我有个朋友听说我要采访他,说一定要让我向他问好,因为受他的思想影响很大。我看过葛先生的著作,后来现场听过他的讲座,也从中获益匪浅。在他诸多的社会角色中,最吸引我的是历史地理学教授。  相似文献   

12.
思考这一命题,笔者不禁首先想到中央电视台采访部今年上半年来我市浮梁县经公桥镇港口村拍摄这个村移风易俗办红白喜事,崇尚精神文明的典型事例时,一位资深记者说过的一段话。他说,反映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记得大学毕业分配的时候,系主任问我想做什么工作,我说,只要是与文字有关的事我都乐意做。听父亲说,我祖父是清朝的举人,写得一手好字,我伯父是我们那一带有名的教书先生。我们家族都说我继承了祖父、伯父这一脉文化血缘。我从小喜欢看书,写写画画,办黑板报墙报。念初中时,办了几期手写小报,颇受同学们欢迎,有一位同学竟将报头字印在背心上。上大学不久,便成了校报、校广播电台“记  相似文献   

14.
两年前客寓北京,两位来自遥远北国的年轻人敲开了我的房门。他们作了自我介绍,其中一位叫王俊,他说他正在编一本书,是献给他母亲的,希望我能在书前写几句话,代他表述对母亲的这番心意。这事我听起来有点奇怪,忙问编的是什么书,他说是当代文化人的一些手迹。我问,这是他母亲所爱好的吗?他说他母亲没上过一天学,却一直支持他做这件事。我问他自己的文化程度,他说很低,只有中学。这几句问答把我深深感动了。记得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我小时候家乡已经很少有人识字,但不管是老大娘还是小伙子,只要是见到路上有字迹的纸张,都绝不踩踏,总是恭恭敬敬拣起来送到庙里焚烧,焚烧炉上写了四个字:“敬惜字纸”。我在王俊母子身上看到了这种行为的延续。他让我写几句话,是因为看  相似文献   

15.
“田流走了”。3月17日上午,李翼(原人民日报老记者)在电话里告诉我。他怕我听不清,又重复了一遍“田流走了”。 对于田流逝世,我很难过,想和李翼一块到他家看看,有什么后事帮助办办。李翼说:不要去了,他什么都不要。我说,什么都不要,这太简单了。人死事大,总该开个追悼会,向遗体告别一下吧!李翼说,田流不要什么遗体告别、开追悼会之类,连骨灰也不留。这使我想起十几年前,田流在人民日报记者部负责工作时,我们曾议论过后事。当时田流说,我什么都不要,少麻烦。如今,他果然这样做了。 田流在新闻事业上,做出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风格即人。”很多人都认为这话是马克思说的,也有人说不是,并且旁征博引,搬出好多资料。我到图书馆查了查,证明后一种说法正确。我认识上的一个错讹也由此得到纠正。“风格即人”是谁说的?是18世纪法国一位博物学家布封说的。布封是科学家,也是著作家。他写的  相似文献   

17.
这是我的一点心意省委同意我省筹建少年儿童图书馆的消息,象一阵春风吹遍了星沙內外,桔子洲头。文艺界闻风而动,带头发动义演,不少著名演员登台献艺,剧场开始活跃起来。十二月十三日,省京剧团在海员俱乐部举行义演时,有个老大爷一个人买了四十多张戏票,有人问他为啥买这么多,他回答说:“我听说这是为筹建少年儿童图书馆义演。我只这么点钱,送到图书馆去吧,不好意思,不送去吧,我心里又老惦记着这件事情。想来想去,我决定多买点戏票,表示我对孩子们的一点心意”。当人们去打听他的姓名和地址时,他连忙搖着头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微不足道。微不足道”。  相似文献   

18.
我1978年进县广播站当编辑,一位好友开导说:“那是个‘出生入死’的地方,不可呆长。”我听了有点摸不着头脑:“啥叫‘出生入死’?”他说:“广播这一行待遇差,‘进步’慢,入了行就甭想有什么发达,只能当一辈子末流编辑”。我就此请教一位老编辑,他反问我:“你爱不爱广播这一行?”我说:“爱呀,不爱咋进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图书馆学会2010年志愿者行动辽宁培训点的活动过程中,西北大学的杨玉麟教授在讲课中提到了山西省的几位基层图书馆馆长,他一个大男人竟然在讲堂上当众热泪盈眶,这让我十分震撼,下来就请他去帮我约稿,具体讲讲这些让他感动到流泪的馆长的故事。志愿者行动结束后,我很快就收到了杨玉麟教授发来的稿件,看过稿件后我好长时间都无法走出一种情绪,故事中的两位主角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更有一份沉重。第一位主角——杨尤珍馆长,我随着朴实的文字跟着她的故事走,原以为又是是一个我们司空见惯的故事——艰难到难以为继的图书馆,一个馆长带领他/她的伙伴们执着地前行,只是为了让一个被叫做图书馆的地方能够存续,能够变得好一点,出乎意料的是,在这个图书馆正在一点一点变好,尤其是新的图书馆大楼即将封顶的时候,杨尤珍馆长却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不想用唏嘘不已来轻飘飘地面对这样一个惨烈的故事。我唯一想做的就是让这个馆长留下来,为将来书写的历史留下一个馆长的身影。杨尤珍馆长用生命换来的并不是这个事业的发展,相反,她倾注心血的大楼被侵占,图书馆迅速衰败下去。直到另一位女馆长李芳凌的到来。这仍然是一个平凡的女性,却开启了一段不寻常的图书馆故事。最让人震撼...  相似文献   

20.
前些时候遇到一位通讯员,他对我说,最近他陪一位老记者去采访,那位老记者好象有写不完的东西,随时都能抓到引人注目的新闻。而他却感到一切平淡无奇,没什么可写的。这是为什么?我对他说,根本原因在于你的新闻敏感不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