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注儿童的阅读心理,顺应儿童的阅读天性,采用"陌生阅读""模糊阅读"的方式,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陌生化阅读,就是为学生精心烹饪阅读大餐,把一本本新奇有趣的书籍推到学生面前,唤醒学生阅读的内驱力和主动性,点燃兴趣的熊熊火焰,追求对熟悉的文本的"陌生化"阅读效果,达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模糊阅读则是一种超越于语言载体的对艺术世界的把握方式,强调体验与感悟,重视个性与创造,提倡"油然心生",主张"不求甚解",认为"神闲意定",强调"直指人心",试图"以意胜言",常呈现出多义性、模糊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所谓“陌生化”,是一种重新唤起人对所看事物兴趣的方法,它要求人们对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的事物保持一种“陌生感”,保持一种新鲜感。儿童阅读教学中采用“陌生化”,旨在让儿童对文本进行细读,激发儿童文本阅读的积极性,调动儿童文本阅读的主动性,让儿童对文本进行欣赏和品味。一、“陌生化”阅读:内涵与意义课文是儿童直接感知的文本。教材文本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时常和儿童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在对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教学习惯、儿童文本的解读范式等因素的存在,使儿童语文阅读教学显得乏味与沉闷,文本解读缺乏创意。究其原因,是儿童对文本缺少一种“陌生化的眼光”。俗话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教师对文本多年的“经验化解读”时常遮蔽文本本身,让文本的内在意蕴遭遇放逐。“陌生化阅读”将引领儿童直面文本本身,创造文本解读的新生命!  相似文献   

4.
《广西教育》2006,(11B):7-7
温欣荣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年第4期上撰文认为,陌生化,本是文学创作上的概念,我们在这里借用作对文本阅读时一种感觉状态。阅读文本要有独到的见解,没有自已独到的见解,就谈不到对话,我们在阅读时不仅要捕捉作品中这种言语陌生化的表现手法,更要主动寻求阅读的陌生化的效果。这里所说的“陌生化”指教师对文本要保持新鲜感,尤其对熟悉的文章而言。这是一种良好的阅读状态,  相似文献   

5.
刘水用 《教育文汇》2014,(17):36-37
“陌生化”是一种破坏习惯性的或“自动的”感觉的手段,是将事物用一种新的出乎意料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能力。通过把内容与形式变得令人陌生、好奇的手段,增加理解的难度和感知的长度,从而延长人的审美体验。语文教学也可以运用“陌生化”原理唤醒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更新对世界感受的方法,保持阅读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我们可以把自己熟知的解读暂时“搁置”起来,借助相关的“问离技术”,调动学生对探究文本的欲望,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陌生化”的教学环境中预约别样的美丽。  相似文献   

6.
针对学生不善于阅读历史课本的现实,教师应努力把握文本阅读的规律,认识“阅本明象”“由象析意”“取象审美”的阅读阶段,让对历史课本的阅读成为“教”与“学”的常态,促进学生实现课本的整体性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技能,使阅读经验化、熟练化。  相似文献   

7.
宋斌 《辽宁教育》2011,(5):39-39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常常有必要对文本作“陌生化”的处理。阅读教学中的“陌生化”就是借助相关“间离技术”.帮助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从而实现由“被动”阅读向“主动”阅渎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夏雯丽 《学周刊C版》2023,(31):100-102
良好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学生英语阅读兴趣和提升英语阅读能力的根本保障。综合应用“意群法”阅读,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注意单词、短语、语法知识积累,才能提升阅读成绩与速度,使得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升。本研究紧密结合九年级英语阅读教学实践,论述了如何应用“意群法”指导学生英语阅读的途径,以达到提升阅读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从语言阅读理解的角度上说,阅读离不开感悟,也不能没有思维。一方面.汉语言重“意合”的特点决定了语文阅读应十分强调“披文入情”、“体情悟道”,要下功夫去感悟语言,做到“心领神会”。同时,现代阅读教学强调阅读主体与阅读文本的相互作用.阅读个体的原有经验、心理图式、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文化积淀将对阅读理解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陌生化”作为一个标志性概念,由俄国学者什克洛夫斯基最早提出,近百年来,已经成为我们解读文本的重要策略和方法。然而,“陌生化”不是对文本读者的硬性要求,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阅读效果。读者进入文本去寻找的,往往是能够与阅读对象产生亲和力的“知音”和“知己”,是再现自身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在书面文化(文章和文学)的大视野里,“陌生化”不仅是一个心智过程,更多的是诸方阅读主体通过文本中介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既是潜在的,又是显露的;是开放的,又是有界的。而这些对话的基础源于阅读主体对读物的“新”感受。这种“新”感受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所具备的不确定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此“新”:感受一旦确定下来,对于特定的阅读主体来说,对于“他”的阅读过程就结束了;随着新的阅读过程的开始,“新”的感受仍在继续产生着。如此周而复始,永无止境。这个无限循环的触发点,便是“阅读的陌生感”。陌生感不是文本中固有的,而是在阅读主体与写作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中不断建构起来、不断变换体验的。  相似文献   

11.
语文阅读的过程是多种感官协同运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会以文本为中介,对文本展开积极的创造性解读。批注作为阅读过程中的主动解读,具有重要意义。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儿童“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儿童对文本进行圈画、评点、评注,与文本展开积极交流。一、“批注式”阅读:内涵与价值所谓“批注式阅读”是指儿童在对教材文本的阅读过程中,用自己熟悉的符号、文字、线条等对文本进行一种“自我解读”,它是儿童对文本的阅读感悟的真性  相似文献   

12.
陌生化阅读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跳出原来的熟悉区,在全新的阅读模式与阅读状态中获得对文本全新的解读,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生活阅历、心理特点等方面的情况,从阅读主题、教学过程、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对文本和课堂教学进行陌生化处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和欲望,获得对语文知识的深刻、全面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在语文阅读方面,强调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与创造性,因而在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增加了对探究能力的考查。《考纲》对“探究”这一阅读能力层级的要求是:  相似文献   

14.
深度阅读是一种阅读的先进理念,也是一种强调高阶思维参与的阅读方式。语文阅读教学中强调深度阅读,这里的“深”不但要强调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还要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自然而然的接受审美教育,力求最大化发挥阅读文本中的思维、情感、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对语文阅读文本有不同的感受与看法,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理解文本的思想情感,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初中语文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见个性化阅读教学对语文教学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所谓“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中会受到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认知方式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作用,而在大脑中形成的一些与众不同的看法和感受。初  相似文献   

16.
从根本性质上看,中学生历史文本阅读方式本应是一种生成意义的阅读;它强调学生阅读主体性的回归,阅读主动性的加强和阅读文本意义的生成。中学生历史文本阅读方式只有实现从本本主义阅读到生成意义阅读的革命性转向,历史教学才能赋予新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陌生化阅读是一种个性化阅读,是实现文本体验的途径,又是实现有效阅读的一种方法。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个陌生的体验过程,以陌生化的视角走进文本,通过对作品原意和语言的全新认识,既可以体验作品与作品原创过程的创作内涵,也可以获得与作品原意相对一致的阅读共鸣及陌生阅读理念下对作品崭新认识,从而达到阅读创新的目的,使阅读教学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8.
把握文本的字意、词意、语感、篇感是儿童文本解读的关键,正是基于此,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从文本的一隅或整体对文本进行解读,即文本的“全息阅读”。在“全息阅读”中,笔者引领儿童对文本的创作背景进行扫描,对文本本体进行细读,对文本意义进行拓展、延伸。一、“全息阅读”的价值与意义“全息阅读”是儿童用整个的生命体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儿童的感官,让儿童倾听文本的声音,把握文本的律动,找寻文本中蕴含的画  相似文献   

19.
何黄海 《小学语文》2011,(10):10-12
一、单篇与群文:课堂阅读“形式革新”的背后 我们习以为常的阅读教学是一篇一篇地教课文,教学过程中,关注字词句的落实,强调文道统一,完整的文本时常陷入被切割被肢解的尴尬境地,阅读教学往往染上解析过度、微言大义的肥胖症。(笔者并不否认以单篇阅读为基础的传统意义阅读教学的价值,也不回避它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上的先天性缺陷——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它们因先天性的阅读文本“量”的不同,带来了学生阅读方法和思维方式上的迥异,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价值上,两者各有所长。)  相似文献   

20.
郭丽霞 《成才之路》2010,(27):28-29
绘本是一种视觉化效果的文字作品类型。图文互为补充,互相交融,体现了一种既高深又轻浅的儿童哲学,衍生出精神上的享受。绘本的特质决定其不仅仅让儿童学会阅读,更让儿童学会观察、想象、推理.使儿童凭借各自对绘本的理解,对事物的认识以及生活体验和想象,作出种种猜想推测。也许孩子的推理与故事不谋而合,也许相差悬殊,但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去发现、去思考、去表达。更可以让孩子在同一绘本中,根据自身的体验解读出不同的图意,使孩子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绘本阅读应从以下三点出发:第一,抓住阅读的指导思想;第二,掌握阅读的指导方式;第三,“擦亮眼睛”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