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试探讨和分析什么是应用型新闻人才,怎样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即从目的、内容和方法上对本科应用型新闻人才的培养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新闻前哨》2006,(1):80-80
《传媒观察》杂志载论述中国新闻职场当前发展演变的六大趋势:中国新闻传媒在新世纪仍将高速发展,新闻从业的规模将继续增大;“得人才得天下”,人才和人力资源真正成为传媒市场争逐的决定性因素;未来新闻人才要具备现代化的新闻传播理念及全面的传播技能;新闻传媒将彻底打破用人行政权利中心制,制度创新带来人才潜力的大释放;自由职业新闻人是未来新闻职场的一支新主力,新闻人才将在更大范围有序、合理地流动;新闻传媒将普遍塑造一种适合和激励人才成长的组织化,发展舞台是根本,培训是最好的礼物。  相似文献   

3.
报业人才战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质量越来越主宰着媒体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人才相对的供小于求,媒体吸引和保留高素质人才更显困难。西部媒体受地域、经济发展、人才观念和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人才供需矛盾尤其突出。本从报业发展与新闻人才的关系入手,对西部报业的人才策略进行研究,提出报业在人才管理、使用、培养、开发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4.
在新媒体技术不断革新之下,新闻生产传播的流程被再造,数据新闻、VR新闻、AR新闻、传感器新闻等各种新的新闻报道形态层出不穷,它们在不断刷新我们认知的同时,也给传媒业界和新闻教育界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作为新闻人才摇篮的新闻教育界,如何紧密围绕需求侧的变化,通过有效的供给侧改革,培养适应传媒新业态的新闻传播人才,是近些年广泛讨论的话题,新闻采写技能的教学更因其在新闻学科中的核心地位而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目前全国高校新闻专业在校生约10万人以上,而大多数新闻单位表示,一般的采编人员已经饱和,需要的是一来就能胜任工作的高质量人才:需要既懂新闻又懂经济的媒介经营管理人才;需要除新闻专业知识外还需掌握其他学科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等。面对近乎苛刻的市场需求,作为新闻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中国高校新闻教育改革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6.
吴晓春  闾春飞 《新闻界》2005,(5):60-61,55
自从新闻事业诞生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报人、学者和政治家都非常重视新闻人才的培养和对新闻人才理论的探讨,提出了许多造就新闻人才的理论主张.其中如何建立记者的知识结构问题,一直是人们探讨的重要话题.但纵观以往人们对记者知识结构问题的探讨可以发现,很多研究大都是从记者应该获得和具备哪些知识或者什么样的知识来看待记者的知识结构问题的,并且形成了“杂家”说、“专家”说和“专与博结合”说等观点和理论.这些观点和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合理性,但缺乏与具体新闻实践的有机结合,只是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待记者的知识结构问题,通常具有较强的理想主义色彩.实际上,记者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一个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动态建立的过程,并且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动态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更有利于有效地实现记者的价值.因此,重新审视记者的知识结构问题,无论是对于新闻理论还是新闻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闻人才发展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新闻人才发展遵循着自身一定的发展规律。它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因素以及新闻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将新闻从业人员即新闻实践工作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横向和纵向的研究,对中国新闻人才发展进行历史地回顾与梳理、探索其规律,并运用此规律着眼于目前中国新闻人才的发展现状,分析其整体情况和存在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经济新闻报道要求快速、准确、客观、全面地反映经济建设的新情况、新面貌和新问题,因此经济新闻人才的培养和锻造,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论及经济新闻人才的定义,并从新闻教育、新闻培养以及培养模式三方面进行论述。阐明经济新闻教育应该寻求经济管理学科与新闻传播学科之间的契合点,处理好一般新闻学课程与经济新闻类课程的衔接关系,并强化实践教学和择业就业指导,凸显经济新闻人才的专业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人才成为稀缺资源。各个媒体竞争,集中体现在人才的争夺上。媒体除了相互“挖”人之外,就是从大学新闻系找人。大学新闻系成为媒介后备军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
王晓红 《青年记者》2023,(23):102-105
智媒时代的到来要求新闻从业者成为在技能、知识、媒介上全面复合、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全能型人才,这种要求倒逼全球新闻传播院系从底层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在2019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大改革,实施了“3+6+N”的人才培养模式、精细化团队教学的教学方法、跨界融通的课程设置、多阶教学的教学维度和“做中学”的教学实践,给我国新闻院校一定的启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新闻院校应该走大传播、强实践、重在地、显特色的新闻卓越人才内涵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陈文 《新闻导刊》2005,(5):49-49
新闻队伍管理难度大 在新闻行业,人才是多种类型的,其作风与特点往往五花八门,甚至彼此冲突矛盾,重视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就得有比其他行业更包容的胸怀。  相似文献   

12.
谭熠 《采.写.编》2021,(4):120-121
伴随着全球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5G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带动了互联网传播在技术以及方式层面的革新,媒体融合的深度也不断提升,各类智能媒体也在新闻传播领域应运而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方向也出现了一定的变革,逐步发展为全媒型、创新型以及专家型方向发展,但这类人才显得较为稀缺,严重抑制了主流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基于此,本文简要阐述了5G时代的基本特征,分析了5G时代下所需新闻传播人才的发展方向,并结合时代发展给出了新闻传播人才的有效培养策略,以求为促进新闻行业的良好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吴信训 《新闻界》2001,(5):30-31
研究21世纪的新闻传播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回答:在21世纪,应当培养怎样的新闻传播人才,应当怎样培养新闻传播人才?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应当弄清,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传播人才?众所周知,当人类社会叩响21世纪大门的时候,正值由工业化社会演进到信息化社会。风靡世界的信息革命实质是信息传播的高新科技革命。令人目不暇接的传播高新科技的应用,使总是最先沐浴高新科技成就洗礼的新闻传播业界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整个人类社会惯常的传播规律及传播秩序也发生强烈地震般的巨大震荡。在中国,新闻传播业界的竞争空前激…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当前媒介融合实践的业界生态环境出发,结合我国传统新闻业务教学的历史和特点,以新闻采写课程为例,分析了传统新闻传播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变革之必须,以及培养融合媒介环境下新闻人才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黄丹 《新闻知识》2012,(2):81-82
随着媒介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新闻传播业对新闻人才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新闻教育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地方高校在新闻人才的培养上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借鉴知名院校办学经验积极探索。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科学的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都对新闻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铁翠香 《新闻传播》2006,(11):40-41
新型媒体的出现、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新闻传播事业自身的发展变化,以及媒体对高质量新闻传播人才的呼唤等等,都对当今的新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卢雅 《东南传播》2012,(11):167-168
本文提出驻地记者站是新闻采编人才成长的重要基地的观点,阐述了记者开始新闻生涯最佳的起点,应该从记者站开始,这将为今后的新闻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提出要加强和完善记者站新闻人才培养的制度。  相似文献   

18.
金璐 《新闻传播》2010,(2):107-107
当今时代,随着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不断涌现,对新媒体新闻人才的需求层次也越来越高。作为当今的一个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媒体新闻人才应当是什么样子呢?笔者认为,做一个合格的新媒体新闻人才需要掌握扎实的新闻理论基础和新闻业务知识,要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和多学科背景,要动手能力强,  相似文献   

19.
传媒发展的实践证明.人才问题是关系传媒竞争实力和市场生存能力的核心问题。传媒业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程度的不断加深.相应地.传媒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如何根据我国新闻从业人员的特点。开发、培养、管理、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职业化劲旅。是时代对我国传媒提出的一个日益紧迫的焦点问题。本期“专题研讨”约请了一批在传媒人才建设方面有较深研究与较高建树的专家、学者,发表他们的真知灼见,意在对这一问题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20.
以人工智能为技术驱动的智媒,进一步重塑了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形态,专业媒介组织边界被彻底打破,编辑和记者面临着严峻挑战。在融媒时代的基础上,具备一切区别于人工智能的,从人出发、超越机器的能力才是智媒时代新型新闻人才的根本性优势。为此,新闻教育在引进和培养智媒师资、搭建智媒实践平台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打破教育壁垒、培养学生的人文社会学视野、增设计算机技术与智媒技术课程、加大媒介创造性及审美性课程比例、坚持传播伦理的教授,才能使培养出的人才具备与人工智能相比的差异化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