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词“起来”最早出现在汉代,从唐代开始使用渐多,随着其使用的频繁,语法功能也渐渐增多.由最早的“谓语动词”语法功能最先产生出“补语”语法功能,最后产生体助词语法功能。“起来”作体助词的语法功能的最早出现于唐五代时期,它是在方向补语“起来”和非方向补语“起来。”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其语法化机制是扩展和合力造词理论。  相似文献   

2.
三价动词是指在动词基本语义结构中能够携带三个强制性语义成分的动词。在给三价动词定价时,笔者认为应该采用“语义——句法”的方法。三价动词的常规句法框架分为两种。一是“名十动+名十名”的双宾结构,二是“名+介名+动+名”形式的主谓结构。有些二价、一价动词由于语用功能的灵活性,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中可以与三个名词性成分搭配,类似于三价动词,我们称之为准三价动词。  相似文献   

3.
在汉语句子序列中 ,处所成分跟中心动词之间具有动态的语义和句法联系。在确定汉语句子具有三大层级 (基础层级、扩展层级和派生层级 )的基础上 ,运用现代“移位”理论 ,考察处所成分由状位移向动词后宾位的各种情况 ,讨论促使或阻碍后移位发生的诱发因素和限制条件 ,移位后处所成分的层级分布、语义变化强度以及它作为动词论元的句法和语义选择  相似文献   

4.
也谈汉语的动词复制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剑 《职大学报》2004,(1):105-107
本文就汉语中的动词复制结构进行分析,简要概述其他学者的研究,指出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解释:汉语复制结构是由“动词-宾词”和“动词-补语”两项构成。本文认为,“动词-宾词”形成结构上的焦点,需要有焦点短语来诠释这个[焦点]特征,而同时汉语中的泛动词“得”“了”需要与动词或形容词结合以及它们不同于英语泛动词的特征,焦点短语和泛动词的共同作用促成这种结构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用在介词、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的“所”字,功能怎样?能否充当介词的宾语?由于历来对“所字结构”中的“所”字,词性认识上有分歧,因而对此看法也很不一致。如果对这一问题能加以继续研究和探索,能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对于减少古代汉语中的分歧、争论和提高古代汉语课的教学质量,是有一定帮助的。本文想就这一问题以及与此有关的一些语法现象谈点粗浅看法。 在古代汉语中,“所”字后的介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以”。此外,“由”“从”“为”“与”等也经常位于“所”字之后,与动词(动词性词组)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能”、”可”、“欲”、“敢”等词的用法,对《左传》一书作了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这些词被人们认为是助动词,其语法功能是帮助动词的看法是不对的;实际上它们也是动词,具有一般动词的基本属性;因为是表示“能愿”的动词,它们还必然地、经常地以动词或动宾词组作宾语,这是和一般动词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动词“有”的用法灵活多变 ,以“有”为结构中心的句子在句法结构及语义结构方面都呈现出繁复的特点。以配价语法理论为指导 ,研究《诗经》中“有”的配价类型 ,同时参用格语法理论 ,在对配项进行语义角色分析的基础上 ,可归结出《诗经》各类“有”字句的语义表达式有 7种 ,这 7种语义表达式对《诗经》动词“有”的句法和语义功能的理解得以理性化和概念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多词动词系指“动词 介词”、“动词 副词小品词”、“动词 副词小品词 介词”等固定搭配词组,同一种搭配往往表示多种意义,这些意义多半不是该组成词本身含义相加的总和。多词动词在意义及用法上相当于一个动词,多数可由一个单个动词作为同义词。如:  相似文献   

9.
丹丹 《阅读》2013,(4):40-40
在上一期的动词课堂中我们学习了“如何找动词”,今天让我们一来起学习“动词变否定”。同学们,动词的否定意味着句子的否定,因此,动词变否定非常重要。请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掌握。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比及”从跨层结构发展出介词功能,这一功能一直沿用至清代。介词功能在元代演变出了表示假设、让步、选择以及因果关系的连词功能,不过连词功能多用于元代,明清少见,到现代汉语中完全绝迹。但“比及”到现代汉语中又衍生出了动词用法,表示“比拟,与……相比”之义,这一动词功能在网络新闻用语中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彝语西山土语(以罗罗语为例)词缀一般可分前缀、中缀和后缀。西山土语“a-”前缀可以附加在单音节、双音节和三音节名词之前构成名词前缀;附加在单音节动词之前构成否定前缀;附加在单音节、双音节形容词之前构成否定前缀,附加在单音节叠词之前构成形容词“级”的前缀。“a-”前缀在西山土语中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可用于名词、否定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疑问代词和叹词中,具有构词、构形和韵律的功能,表达了丰富的语法范畴。  相似文献   

12.
形容词用在动词后,主要语法功能是作动词后的补语,补充说明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程度、结果或性状。如“打扫干净、打扮漂亮”等。然而,以下“动+形”结构中的形容词,并非对前面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13.
以“看谁还敢Vp”和“我让你Vp”为例,从句法特征、语义特征及语用特征等几个方面对“惩戒”功能句型进行了探讨。其中的“X”既可以是动词,也可以动词短语。“看谁还敢Vp”和“我让你Vp”均可表达“惩戒”意义,即伴随着惩罚进行警告,前者主要用于先实施惩罚再予以警告,后者主要用于一边实施惩罚一边加以警告。  相似文献   

14.
词尾“化”的来源、意义及“X化”动词语义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追根溯源,认为“化”尾是由单音节动词“化”虚化而来的,它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此外,文章还讨论了“X化”动词的语义特征,提出“化”是表示变化发展,“X”表明变化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转换生成语法框架下,构建了汉语谓词省略句中不同允准词的句法结构,认为“是”可以分为三种:虚助词“是”;强调“是”;主要动词“是”。虚助词“是”是正的正面焦点的显形标志,其位置是所有允准词里最高的,要高于“没有”;强调“是”是个提升动词,它与提升情态动词处于同一位置;而主要动词“是”位置要低于情态动词。  相似文献   

16.
“得”字的本义是“获得、得到”。它在先秦的意义和语法功能主要有:1.作为词。它的意义有得到、获得。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带宾语,词性为及物动词;当它表“能够、可以”义时,词性为助动词,属于一种半实半虚的词,在句中充当状语。2.作为语素,它表“能、能够”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词,还表“适合、适应”义。这些功能和用法都是从“得到、获得”义引申而来。3.它还可与“微、无”组成凝固结构;还通“贪”,通“德”。  相似文献   

17.
句型是语法中的重要问题,动词谓语句是句型系统中特别重要的部分。吕叔湘先生说:“讨论动词和句型。这是语法研究中的第一号重要问题。”然而涉及有关动词谓语句句型的问题也很复杂,本文仅讨论三点:首先,动词谓语句有什么特殊地位;第二,建立现代汉语动词谓语句句型系统的难点;第三,现代汉语动词谓语句句型的层级系统。 一、动词谓语句的特殊地位 动词谓语句的重要地位是由动词的重要地位决  相似文献   

18.
“终了/完了”义的动词“了”,首先在“动+宾+了”格式里趋于虚化(但仍为完成动词),在“动+了”格式里虚化程度更高,当“了”后带上宾语,形成“动+了+宾”格式时,“了”才真正成为完成体助词。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语言中的词是表义的,而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演变而成,“这”成为近指指示词,与其原有实词词义的虚化演变是分不开的。“这”无论是作动词,还是作副词和指示代词,都具有一种趋向性的指示义。这种趋向性指示义的不断强化,可看作是其由动词逐渐虚化演变为近指指示词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在英语中,我们经常见到“be 动词的过去分词”的形式,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含义: (1)表示动词的被动语态。 (2)动词的过去分词被看作是形容词,表示主语的状态,此时主语一般为人。 (3)动词的过去分词为不及物动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