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矛盾和价值冲突的社会,而是能够运用制度化、法治化方式有效地化解矛盾、缓和冲突的社会.在和谐社会中,法治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刑事法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刑事法治又是以刑事政策为导向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当前刑事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刑事政策如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契合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法治行政是现代民主政治对政府行政行为的基本要求。实现法治行政对于政府行为规范化、发展政治民主、防范和遏制权力腐败是必要而现实的。要实现法治行政就必须坚持反映民意、追求正义、实现平衡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那么如何推进和完善当代中国的法治方略呢?我认为要推进当代中国的法治方略,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三者结合,特别是要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4.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要求对待犯罪行为适当的做出宽严选择,做出选择的基础是刑法的本身价值要求和社会形势需求的结合。非犯罪化应当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当前中国的一种具体表现。提倡非犯罪化对中国整个刑事法治建设和和谐社会之建构意义重大,而这也正是刑事政策的应有效用。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为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逐步理顺分配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诚信友爱;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激发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法治与和谐社会的综合分析,认为法治与和谐社会在思想基础、价值追求、实施方式及奋斗目标等方面具有同一性。因此而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我们必须全面做好立法工作,严格执法,切实加强法制教育,依法治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王希华 《中国科技信息》2007,(13):279-279,281
法治即和谐。社会中大量存在的矛盾必须积极主动地去正视和化解,而化解矛盾不论用什么方式,都只有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才能达成或保持社会的和谐。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除了其他条件之外,必须从一切方面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法治,才是构建和谐社会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法治现代化过程中最困难也是最关键的便是人的现代化。而具有公民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民主和自由精神、社会责任心的现代化法治人才的培养必须从青少年开始。我国政府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问题一直比较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应当看到,有些措施,流于形式,实际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9.
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职能是民主党派行使参政议政权利的重要内容,民主监督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应有之义,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重要手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但是现阶段民主监督的作用发挥不到位,要真正实现民主监督的职能,除了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外,我们还要努力完善法治、加强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文明与法治建设有着密切联系,一方面,政治文明对法治有其内在的依赖性。政治文明,体现在文明的政治中。文明的政治必以民主和基本人权保障为基本标志。政治文明以民主和人权保障为实体要素、根本要素。法治无论是对于民主还是对于人权保障都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1.
卢益山 《科教文汇》2009,(35):235-236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和谐的实现,绝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历史的实践一再证明,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借助于法治的推动和保障,在法治的背景下,如果各项法律制度完善合理且运行有效,社会成员就能和睦相处,各种社会关系就会和谐顺畅。相反,如果各项法律制度缺失或运行失范,势必造成社会成员间冲突频发、矛盾不断,各种社会关系必然扭曲动荡。因此,必须依靠完备的法律体系及运行机制,依靠全社会浓厚的法律意识和对法治的尊重,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但法治的科学涵义、基本标志等理论问题,仍然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来探讨法治的基本标志,以期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法治社会的实现起到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民主政治发展,是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政治建设的重心工作。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必须依托于中国的历史并适合国情,当代中国的民主发展模式,与西方国家的民主之路是截然不同的。中国必须走自己的民主发展之路,必须有中国的特色。本文从模式选择、经济基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民主发展理念和我国民主发展的制度保障几个角度探究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理念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4.
基层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各种利益矛盾的集聚地,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进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中的问题不断显现。我国在转型期要以强化民主法制宣传教育为导向、以协调各方力量为抓手、以健全自治机制为重点、以加速法治化进程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各种社会关系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以法治为基础。构成和谐社会基础的法治应当具有和谐的品格。和谐法治的基本维度是以公平正义为基本价值,以权利本位为基本内容,以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协调为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6.
建设"法治社会"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六大任务之一,其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政策思路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之五大战略重点之一"培育知识产权文化"具有政策目标的融贯性和一致性。知识产权文化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必须文化构成,中国的知识产权文化建设须在政府的主导下,结合我国不同部门、行业及地区特色和实际开展生动、多样的文化实践,法治社会更应持之以恒地坚持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切美好社会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完善的法律对社会关系的全面有效的调整。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  相似文献   

18.
民主与法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特征。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法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9.
十八大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法治政府最终需接受民众的检验,因此全民法治思维的形成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坚实群众基础,本文就是解读如何在全民法治思维背景下构建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不仅在当今中国是一个政治热点,而且也是我国法律特别是行政法律制度的基石。对和谐社会进行理念梳理,并探讨其与行政法治的关系以及对行政法治所提出的要求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